地名包容了多少历史变迁、文化内涵和故乡人的情感
——写在“地名古今”公号开通一周年
文 | 李辉
地名古今邮戳设计 绿茶。
logo设计 段旭。
时间真快,“地名古今”一岁了!
做“地名古今”微信公众号,完全是一时冲动。
2016年4月,清明时节,我应邀到武汉为民政部举办的“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培训班”讲课,谈地名的历史文化背景,当代地名变更的种种不妥。
荆沙恢复荆州,襄樊恢复襄阳,是我家乡的事情。能够接受意见,重新恢复,善莫大焉!
最为耿耿于怀的,却是徽州一直未能恢复。从1998年在《人民日报》发表《可惜从此无徽州》一文,到2016年,整整十八年过去。多少人的呼吁,多么民间声音的表达,当年全国两会,关于黄山恢复徽州的提案,曾经年复一年提出。
可是,毫无进展。多少人的望眼欲穿,多少人的四处奔波,在黄山脚下的太平湖上,连一点儿涟漪也没有。
从徽州到黄山:中国古今地名缘何善变。
适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徽州是否恢复,再次引发广泛关注。从武汉归来,我接受人民网访谈,重提二十年前的话题,希望多少能有所推动。能否实现或许并不重要,关键在于,需要一种声音,需要徽州文化的完整呈现。
近日,外交部长王毅热情地为安徽做代言人,多么好的事情!可是,没有徽州,还是“安徽”吗?曾经因一时的经济利益而随便更换的地名,难道真的不能恢复吗?
2016年5月3日,“地名古今”启动。第二天,5月4日,发表我的第一篇文章《地名,我们回家的路》。“地名古今”帷幕,慢慢拉开。
“地名古今”,成了全国各地作者讲述地名历史的小小平台。
“地名古今”,成了全国各地作者讲述地名历史的小小平台。大家互不相识,却在平台上读各自文章,了解彼此陌生的历史、文化和故乡情感。的确,地名不是干巴巴、枯燥的几个汉字,它们包容了多少历史变迁,多少文化内涵,多少故乡人的情感。
“地名古今”文章结集于《知味》一书出版。
一年期间,“地名古今”发表数百篇文章,让我们知道不一样的地名,不一样的故事,大开眼界。谢谢所有参与的作者,谢谢所有关注“地名古今”的读者,没有各位的细心呵护,“地名古今”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同时,还要感谢《北京晚报》“知味”编辑张逸良先生,他从“地名古今”中挑选若干文章发表,并结集于《知味》一书出版。想到有这么多朋友的关注、爱护、支持,“地名古今”没有理由不坚持下去。
2017年3月,“地名古今”开始强调原创。短短几天,数十名作者报名参加。
原创,应该是一个微信公众号的根基所在。阅读数量固然重要,但原创性更为重要。我们希望作者能潜心写作,关注身边与地名等相关的种种变化,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写最能触动自己的感受。面面俱到,宏观叙述,不是“地名古今”所需要的。相反,我们更倾向于挖掘一口深井似的叙述。
“地名古今”3月改版时,设计以下6个栏目:
1, 我说地名:以个人视角讲述熟悉的地名历史变迁和故事,避免面面俱到,避免罗列概念。突出个人对地名的理解和历史变迁的解读。
2, 倾听讲述:每个村庄、每个街巷,都有说不完的人与地名故事,每个人都是一本大书,倾听讲述,以细节勾勒岁月流逝中的、难以重现的故事。
3, 我的漂泊:许多人的人生旅程,会在迁徙、漂泊中走过。用印象最深的几个地名,穿插个人的成长史、生活史,本身就是地名古今不可缺少的内容。
4, 故居寻访:千百年来,每个地方都有影响历史、文化的名人,故居寻访,在寻访中解读名人,使之古今融合。同样避免面面俱到,写最能触动自己的地方即可。
5, 行走天下:旅行已成为当今时尚所在。如何行走,如何把旅行化为自己生活、精神的一部分,把旅行与异地观感融为一体,既是游记,也有颇为充实、敏锐的诗意表达,这是最值得期待的行走天下。
6, 回家的路:远离故乡的人,心中永远牵挂故乡。每次踏上归家之路,会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儿时的星星点点的记忆,家庭几代人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一棵树,一口井,一家人,左邻右舍,都是故乡难忘的记忆。
令人高兴的是,改版两个月来,时有佳作呈现。同时,一些关注“地名古今”的读者,也陆续发来他们的作品。作者队伍逐步扩大,文章内容愈加丰富,这正是所期待的局面。在这些作者中,年长者,超过七十、八十;年幼者不到二十。
年长者,经历丰富,细节叙述真实,文字淳朴而干净;年幼者,对世界充满好奇,文字表达有新鲜感。
河西学院贾植芳先生雕像前 弟子李辉(右二)陈思和(左二),
河西学院党委书记黎志强(右一)院长刘仁义(左一)合影。
特别值得一提的,甘肃张掖河西学院的学生们,多位积极参与,令人高兴。自从恩师贾植芳先生的图书捐给河西学院之后,我也成了那里的一员。能够吸引河西学院的学生参与“地名古今”的写作,在我是十分乐意的事情。于微同学告诉我,她写的《父亲的敦煌》有刊物看到,希望发表,征求我的意见。我说:多好的事情!
不一样的地名,不一样的风景。
走进新的一年,“地名古今”仍将努力前行,吸引更多作者参与。不仅仅讲述地名的历史变迁与故事,还希望不同门类的专家参与其中。家族故事、方志、中国园林常识、旅行、寻访……不一样的地名,不一样的风景,要用不一样的心情去感受,去领悟。
“地名古今”不应是枯燥乏味的平台,而是丰富有趣的一个小舞台。
新的一年,不变初衷。
新的一年,不变初衷,恢复徽州的声音,仍将在“地名古今”持续发出。一年来,“地名古今”推出多篇关于徽州的文章,目前正在编选,将以《徽州,徽州,何时归》为书名结集出版。
地名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的一年,“地名古今”将推出系列丛书。六个栏目,各编选一册。
以上七种图书,希望很快能与“地名古今”的作者、读者见面。
谢谢各位!我们再努力!
2017年5月初,于北京看云斋
-END-
六根者谁?
李辉 叶匡政 绿茶 韩浩月 潘采夫 武云溥
醉能同其乐,醒能著以文
微信号:liugenren
长按二维码关注六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