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话用来形容中国日化市场的变化可以说再贴切不过了。而北京化妆品30年的变迁是漫长而又短暂,简单而又繁荣的。曾经的辉煌、曾经的失落,合资、独立、兼并N次种种,无不演绎着这块土地的传奇。但当我们回首征程,才发现本土品牌已经全面没落,洋品牌独步天下。
小编今天就跟您聊聊30年前的北京化妆品(日化)。80年代的北京消费观念更是处于萌芽状态,基本上以雪花膏为主要产品,美加净、郁美净就是高端的奢侈品。
80年代的日化行业,有这样几个品牌不得不提
第一个是大宝
大宝是以前国内唯一能够与外资品牌相抗衡的本土品牌,也是自85年以来始终具有较高市场份额的产品。大宝的前身是北京三露厂,后于1999年成立北京大宝化妆品有限公司。30年来,大宝以SOD蜜始终占据着低端市场的主导地位。其广告语“要想皮肤好,早晚用大宝”深入人心,其广告的目标群体始终锁定工薪阶层。
第二个要提到的品牌是霞飞
霞飞的前身是成立于1985年的上海日用化工厂。霞飞特效增白粉蜜开创了中国化妆品功能型为主导的先河。堪称中国化妆品行业的先驱,最早引领美白市场。当年,国内企业还很少有“形象代言人”的做法,“霞飞”就请著名电影演员潘虹为自己的产品做宣传;“霞飞”是全国首届“中国驰名商标”之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霞飞公司的年产值仍居全行业之首。但是,以后的“霞飞”走了下坡路,直到2003年被义乌商人收购。
第三个要提到的是宝洁
宝洁是国际日化品牌率先进入中国市场的代表,也是目前国内最成功的日化公司。88年,宝洁以玉兰油品牌为主导,以高品质和高价格一举进入中国市场,直至90年代末期,宝洁一直延续这一策略,并取得了丰厚的回报,这是宝洁(中国)的黄金时期。广告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有广告的产品就好卖,就能快速实现销售增长。宝洁的广告轰炸成了最有效的武器,加之当时的化妆品领域缺乏丰富的产品,形成了宝洁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独占性市场地位。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这是一个颠覆的时代,你不颠覆自己,就会被别人颠覆。1981年,日本资生堂进入中国。在北京市友谊商店、北京饭店等9家大型商场、饭店开始销售约60个品种的资生堂化妆品、香皂、牙刷用具等产品 1983年,资生堂与北京签署第一次生产技术协作协议,开始销售“华姿”产品。
不明不白的辉煌
80年代,化妆品行业处于半市场经济半计划经济状态,由于国内经济尚未发展到一定阶段,直到1987年,中国的化妆品产值也仅18亿元,生产企业也只有百家左右,这一时期的化妆品销售也仅仅局限在百货批发公司或者百货商场,此时的化妆品经销商更习惯于“守株待兔”式的销售产品,市场也属于“有什么产品就买什么产品”的原始阶段,经销商类似“搬运工”,代理商更像“送货员”,一瓶香水只要价格符合消费者心理,就可能达成购买,所以,一些厂家、经销商、店铺都是在连自己还没搞清楚的状况下就赚了钱,发了财。
品牌方面,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中国本土日化行业经历了一次繁荣期:美加净被誉为中国化妆品第一品牌;洗衣粉中“活力28,沙市日化”响彻大江南北,“南有白猫,北有熊猫”家喻户晓;中华牙膏畅销全国……
总的来说,80年代的北京日化市场基本上被国有企业的本土品牌占领,外资企业刚刚进入,还处于摸索的阶段。而国内品牌的成功基本上是单品的成功,是渠道简单化的成功,是生产供不应求的成功。也由此造成了一部分品牌神话。
中国(北京)日化的市场化虽然才走过短短三十年,但回首望去,城头变幻大王旗,多少一时风光无两的日化品牌已成过眼云烟,不见踪影。今天的回忆,并不仅仅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在反思、总结中更好地走未来的路。
新闻联播都替北京人说话了!
北京地铁将更换报站方法,注意了!
我是东城人 我是西城人
我是朝阳人 我是海淀人
我是宣武人 我是崇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