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深化科学基金人才项目改革,确保人才项目健康发展,切实起到激励人才成长的目的,避免“帽子化”等异化使用现象,自2025年起,将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更名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将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更名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B类),将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更名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C类)。
各位怎么看待这个改革?
高赞回复一
作者:Michael Jackson
来源:
知乎
来源:知乎
安慰剂,但也有用。为什么是安慰剂?因为本质区别没变,青C和青B经费存在数量级差距,30:200,青B和青A存在大额翻倍差距,200:400,另外青A和青B有评审权力,青C几乎没有。钱和权有质的区别。
为什么也有点用?
一是听起来更加平等了,比如“主子”“老爷”“老板”“领导”听起来不太平等,“老大”"X哥”听起来就好点。
二是给外行怯魅,内行都知道是安慰剂,但是对外行来说,一听“杰青”好像跟大官似的,一听“青A”也就一高级人才。
高赞回复二
作者:奔跑的蜗牛
来源:知乎
不知道是否与年底高层召开的一次讨论会议有关系。会上,很多院士专家痛诉目前国内为了帽子而疯狂的现状。有个院士形象的描述当代年轻人三维一体:发文章,搞大项目,争帽子。
帽子文化在过去几十年的存在有其积极意义。但在目前国内SCI发文量和专利申请量远超美国的科研“鼎盛”状态之下。帽子文化衍生的副作用却正在反噬科研生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了追求帽子,做大量“同质化竞争,低水平重复”的科研工作。一个年轻的讲师和副教授,一年竟然能灌水几十篇。很多本来有才华的年轻人被迫卷入这场争名夺利的游戏中,荒废了最有创造力的青春岁月。
2、大佬已经掌握窍门。他们知道光给组里的年轻人堆通讯作者只是第一步。剩下的要带着他们去见世面,拜码头,给他们交易各种各样的小头衔,在起跑线上领先对手。
3、本子出去以后,紧急围会。或者邀请圈内可能的评委到单位里手把手提意见,整理思路,修改ppt。顶级大佬开始忙碌打电话打听动向。次级大佬直接送礼送钱(或项目)安排。
4、会评结果出来,更是一盘大戏。人情关系走向极致。高段位的直接到会议中心派人24小时蹲点,校领导锁定评委直接打call。
5、好了,再怎么运作。那些没评上杰青的,从此自甘低人一等,不再具有饱满的科研热情,躺平搞钱现象时有发生;那些评上的,继续帮底下人运作优青。马太效应下诞生了众多牛组,享受学术乞丐的顶礼膜拜。
我写的只是冰山一角。这个社会,老实人踏实搞科研没前途的!痛斥学术不端,规范成果挂名,只有被淘汰的份!没有大佬帮忙,中四青的概率1%都没有!
去年和同事聊天的时候就说:破帽子很容易,你把杰青去掉,增加原创项目和重点重大项目就可以了。
想不到基金委今年就进行了改革。短期内,弊病难除,长期看是变革的开始。希望教育部、中组部等部门赶紧跟上。
高赞回复三
作者:奔跑的蜗牛
来源:知乎
不知道是否与年底高层召开的一次讨论会议有关系。会上,很多院士专家痛诉目前国内为了帽子而疯狂的现状。有个院士形象的描述当代年轻人三维一体:
发文章,搞大项目,争帽子
。
帽子文化在过去几十年的存在有其积极意义。但在目前国内SCI发文量和专利申请量远超美国的科研“鼎盛”状态之下。帽子文化衍生的副作用却正在反噬科研生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