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中国化学华陆公司在陕西天宏粒状多晶硅产业升级项目中的实施情况与成果。通过深入贯彻“135”发展战略,扎实推进“T+EPC”商业模式,公司在多晶硅技术自主创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树立了新标杆。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集团贯彻落实“135”发展战略
中国化学华陆公司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化学“135”发展战略,通过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推动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
关键观点2: “T+EPC”商业模式应用
在陕西天宏粒状多晶硅产业升级项目中,华陆公司成功应用“T+EPC”商业模式,发挥了技术引领作用,为所属企业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观点3: 陕西天宏多晶硅项目的技术突破
华陆公司采用全球领先冷氢化工艺,建设了全球规模最大、转化效率最高的粒状多晶硅生产线,实现了我国多晶硅技术的重大突破。
关键观点4: 精益管理与模式创新
面对复杂施工环境,陕西天宏多晶硅项目创新实施“区域网格化+模块化”管理模式,探索出大型化工项目高效建造新路径。
关键观点5: 安全管理与保障
在千人级施工高峰的挑战下,项目构建起智慧化安全管控体系,实现施工全程动态监管,保障项目安全推进。
关键观点6: 绿色低碳的产业升级
华陆公司的冷氢化法多晶硅技术使原料单耗及能耗大幅降低,天宏多晶硅项目全部建成后,相当于年可装机10GW的太阳能光伏电站,为我国的能源结构转型注入强劲动能。
正文
2024年以来,集团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化学“135”发展战略,扎实推进“T+EPC”商业模式,依托自有工艺技术、工程技术、管理技术、集成技术持续开拓市场,取得可喜成绩,为推动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现中国化学微信公众号开设“
‘T+EPC’十大经典案例
”专栏,为
所属企业深入实施“T+EPC”商业模式,
不断推动模式创新、布局优化与结构调整提供借鉴与参考。本期为大家推荐的是《
“T+EPC”十大经典案例 | 走进
华陆公司陕西天宏粒状多晶硅产业升级项目
》。
在陕西能源腹地榆林市榆佳工业园区,一座承载着多晶硅产业升级使命的重要工程正如火如荼地建设中。中国化学华陆公司总承包的陕西天宏(二期)粒状多晶硅产业升级项目,作为华陆公司以工艺技术带动EPC总承包项目落地的成功典范,不仅标志着我国多晶硅技术自主创新取得新的重大突破,更以全球领先的技术指标为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树立新标杆。
华陆公司充分发挥技术引领作用,从产品技术、工艺技术、工程技术、装备技术、项目管理技术、数字化技术等方面持续强化“T”的支撑,在天宏多晶硅项目中率先应用自主研发的第五代冷氢化工艺技术,打造了全球规模最大、转化效率最高的粒状多晶硅生产线。该技术历经十余年迭代升级,突破传统工艺瓶颈,通过物料封闭循环系统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将多晶硅生产的综合能耗与碳排放降至行业最低水平,有效提升了业主产品竞争力,以技术实力成功赢得客户信赖。
面对复杂施工环境,天宏多晶硅项目创新性实施“区域网格化+模块化”管理模式。通过将冷氢化、渣浆高沸、硅烷变电所、全厂工艺管廊等13个装置划分为不同的施工网格,实现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全链条联动;针对受其他装置施工影响的主管廊,突破传统线性作业局限,采用工厂预制、现场拼装的模块化施工方式,钢结构预制率达40%,较传统施工缩短工期20天,探索出一条大型化工项目高效建造新路径。
在千人级施工高峰的严峻挑战下,项目构建起智慧化安全管控体系。通过“主项责任制+网格区域制”双重机制,配套定制化安全教育培训、立体化巡检系统、应急双预案、智慧化监管平台等创新举措,实现施工全程动态监管,确保隐患即查即改,极大保障项目安全推进,为大型工程建设安全管理提供了创新范本。
多年迭代创新,华陆公司自主研发的冷氢化法多晶硅技术,使多晶硅单套装置规模不断扩大,原料单耗及能耗大幅降低,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全国95%以上的多晶硅项目。天宏多晶硅项目全部建成并达产后,相当于年可装机10GW的太阳能光伏电站,年发电量约130亿度。按照火电测算,年可节约标准煤4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040万吨,为我国能源结构转型注入强劲动能。
在新能源革命的浪潮中,天宏多晶硅项目这座拔地而起的“硅基灯塔”,正在逐渐成为中国“智”造引领全球光伏产业价值链的新坐标。面向未来,华陆公司将贯彻落实中国化学“135”发展战略,充分发挥“T+EPC”技术优势,不断丰富“T”的内涵,持续强化多晶硅拳头产品技术创新引领,切实为推动我国光伏产业健康发展、打造中国化学高质量发展“绿色引擎”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