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初部分需求提前释放和加快化债置换等影响下,2月信贷投放季节性回落,同比少增4400亿元,企业中长贷减少较多,但总量仍超万亿元
;前两月人民币贷款合计增加6.14万亿元,同比少增2300亿元,增长态势较为稳定均衡,也符合当前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特点。
财政加力下,2月新增社融2.23万亿元,同比多增7374亿元,政府债融资明显多增,支撑社融增速回升;
前两月社融累计新增9.29万亿元,同比多增1.32万亿元,对实体经济保持了较强支持力度。
后续,为稳经济、扩信用、促转型,对于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仍将加大,促进宏观经济循环畅通,加快培育新动能;也将通过结构性降息等举措进一步降低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促进引导资金更多流向重点领域。
全年看,需求端整体预计有所改善,供给端规模情结减弱,价格平衡性有望增强,社融增速回稳的趋势明确。
在两会工作部署下,今年扩内需的重点在于消费
,零售贷款投放和新增将优于去年,着力提升个贷和普惠占比;
对公贷款还将发挥“压舱石”作用
,信用扩张支点集中在两重和政策着力支持领域,主要增量在于AI科技和民企的资本开支。
2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01万亿元,同比少增4400亿元,信贷增速7.3%,环比回落0.2个百分点。
2月信贷投放主要受到以下因素影响:一是
信贷靠前发力,1月人民币贷款增量创历史新高,“早投放、早收益”诉求下部分融资需求前置、项目储备提前释放,使得2月信贷投放季节性回落。
二是
2月债务置换加快,地方化债因素对企业端信贷增量形成明显扰动。地方政府专项债加快发行后,短期融资平台可能会偿还一部分银行贷款,体现为这部分存量贷款数据的减少。
三是
居民端在春节效应和周期性因素共振下,信贷投放总体不足。
整体看
,2月贷款增量达到万亿元,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从总量上看“小月不小”,对实体经济保持较强支持力度。
1-2月
,人民币贷款合计增加6.14万亿元,同比少增2300亿元,增长态势稳定均衡,也符合当前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特点。
从信贷结构看,
对公贷款仍为投放主力,但债务置换加快影响中长贷表现;零售贷款压力犹存,春节效应和周期性因素共同形成扰动;票据融资和非银贷款支撑加大。
(一)需求提前释放和债务置换加快,企业中长贷减少较多
2月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04万亿元,同比少增5300亿元。
其中,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票据融资增量分别为3300、5400、1693亿元,同比分别变动-2000、-7500、4460亿元。
2月工业生产经营景气度向好(官方制造业PMI升至50.2%)、财政政策延续发力,一定程度上支撑了对公贷款,
但1月信贷需求透支较大、2月债务置换加速,也对月内对公贷款新增(尤其是中长期贷款)形成较为明显的下拉作用。
数据显示,2月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节奏明显加快,其中,
用于化解地方债务的置换债券发行近8000亿元,超过去年全年的三分之一,比今年1月发行量高出6000亿元以上,导致部分城投平台隐性债务中的存量贷款被置换或提前偿还。
但债务置换只是资金结构的转换,实体经济获得的融资支持并没有减少,而且专项债置换融资平台贷款也有助于各地纾解资金链条,减轻经济包袱、支持地方腾出更多资金用于保障民生、支持创新等。
债贷替换效应下,部分银行也加大了票据融资冲量力度,并带动票据转贴再现连续“零利率”行情。
2月,1M、3M、6M期月内利率中枢分别为0.63%、1.35%、1.15%,环比1月下行141、33、27bp;1M期转贴利率月末三天报价下限在0附近,2月跨月后反弹上行至正常状态,指向月末部分银行或集中收票填补信贷缺口。
从信贷结构上看,
2月普惠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达到33.43万亿元,同比增长12.4%,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达到10.3%,均高于7.3%的整体增速,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仍大。
后续看
,财政发力、重点领域结构性支持加大,以及贷款利率保持低位,将对稳定对公贷款形成支撑。
2025年政府债规模正式进入“13万亿+”时代,财政赤字率、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指标悉数上调,强化两重、两新、民生、科技等领域支持;同时,央行也将进一步扩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规模(从5000亿元扩大到8000-10000亿元),更大力度促进楼市股市健康发展,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养老、提振消费、稳定外贸以及民营、小微企业等支持,均将对稳定相关领域贷款起到一定支撑作用。
此外,贷款利率保持在历史低位水平,也会助力信贷需求释放。据央行最新数据,2月企业新发放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约3.3%,比上年同期低约40个基点;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约3.1%,比上年同期低约70个基点。
(二)零售贷款仍需提振,春节效应和周期性因素形成扰动
2月住户贷款减少3891亿元,同比少减2016亿元。
其中,居民短贷和中长贷分别减少2741、1150亿元,同比分别少减2127亿元、多减112亿元。
居民中长贷方面,按揭贷款投放同比相对稳定,早偿季节性增多。
2月房地产市场延续“止跌回稳”态势,但作为传统淡季又逢春节假期,整体保持低位运行。克而瑞数据显示,2月TOP100房企实现销售操盘金额1881.2亿元,同比增长1.2%。同时,在春节发放奖金等因素影响下,按揭早偿季节性增多,也制约总体信贷表现。
居民短贷方面,春节效应和周期性因素共同形成扰动。
2月商品消费与服务消费同步向好,但春节的错期效应持续对短贷融资意愿产生影响;此外,在居民就业、收入等长周期变量未出现实质性改善情况下,消费需求修复相对缓慢,个人经营贷领域也受风险扰动承压。
后续看,核心城市带动下的房地产市场复苏以及促消费政策加码,有望带动居民端信用活动继续修复。
3月恰逢“金三银四”成交旺季,整体供求有望修复,环比持增,但考虑到去年高基数因素,同比或将持平或小幅微降,部分城市有望出现局部“小阳春”。而随着核心城市的限制性政策逐步优化,以及货币化安置和专项债资金收购存量土地等政策的推进,市场预期将得到进一步修复,核心城市可能率先实现市场恢复,稳定按揭增量。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安排,今年提振消费被放在重点工作的首位,各部门配套举措也相应跟进。3月5日,金融监管总局鼓励金融机构量身定制金融产品,更好地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金融需求,针对长期大额消费需求,研究提高消费贷款额度,延长消费贷款期限;之后,又围绕增加消费金融供给、优化消费金融管理、开展个人消费贷款纾困以及优化消费金融环境等方面,提出金融支持提振消费的具体举措。3月6日发改委宣布“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将很快发布实施;财政部亦表示将对重点领域的个人消费贷款给予财政贴息,减轻当期支出压力。
未来促消费将围绕“提升消费能力、增加优质供给、改善消费环境”三个方面展开,在“两新”扩围释放消费潜力之外,着力优化“一老一小”领域服务供给(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旅游、健康、养老、托育、家政等),促进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发展,将提升相应领域的消费金融服务需求和供给。
2月新增社融2.23万亿元,同比多增7374亿元,社融增速8.2%,环比上升0.2个百分点。政府债供给多增依然是支撑社融增长的主要力量。
1-2月,
社融累计新增9.29万亿元,同比多增1.32万亿元,其中政府债券净融资累计2.39万亿元,同比多增1.49万亿元,社融增长主要来自政府部门贡献,私人部门融资同比偏弱。
在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的要求下,2025年政府债发行节奏前置,在1月高增之后,
2月政府债发行和净融资继续放量,当月政府债净融额高达1.70万亿元,创出新高,同比大幅多增1.1万亿元,环比多增1万亿元。
Wind数据显示,2月国债、地方债净融额分别新增4185亿元、1.27万亿元,同比分别多增1538、8595亿元,地方政府债发行尤为积极。其中,用于化解地方债务的置换债券发行近8000亿元,各地加快债务置换,轻装上阵。
企业债券融资1702亿元,同比多增279亿元,低基数下小幅多增,整体看企业融资意愿仍待修复。
在严控城投债务新增、地方加快化债背景下,城投债将延续收缩倾向;地产销售边际企稳,但对投资端的传导仍存在滞后;近期科创债和债市“科技板”有助于释放企业的债务融资需求,但空间短期内尚难与旧动能相当。
后续看,
今年财政赤字率定为4%,关键财政指标悉数上调,实现多项突破,扩内需和防风险并重。不考虑化债额度下,全年合计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11.8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9万亿元,财政支出强度明显加大;若加上2万亿元置换政府债,债务工具总规模达到13.86万亿元,广义赤字率达到9.8%。政府债发行规模大幅提升下,
全年社融增量有望维持在较高水平(预计33-34万亿元),社融增速稳定回升。
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7%,与上月持平;M1余额同比增长0.1%,较上月末回落0.3个百分点。
M1增速较为平缓,环比回落。
今年1-2月专项债发行加快,但进入使用环节仍有2-3个月时滞,影响企业经营现金流和居民活期改善。同时,地产销售量价平衡尚未达成,仍需销售量继续带动库存持续去化;微观主体的活力和资金活跃度也有待进一步提升。但伴随个人活期、非银支付机构备付金纳入M1统计口径,也使得M1稳定性增强,维持在正增长区间。
M2增速环比持平,相对稳定。
政府债加快发行下,2月财政存款增加1.26万亿元,同比多增1.64万亿元,形成较大“抽水
”
。财政资金投放偏慢叠加货币派生减弱,广义货币增速处于低位。但同时,理财对资金的分流强度弱于去年同期,以及去年的低基数效应,也对M2形成一定支撑。数据显示,2月末全市场理财规模29.9万亿元,较1月末增加1348亿元,同比少增8103亿元,对M2增长拖累有所减轻;去年2月新增存款9600亿元,为2019年以来同期最低值,低基数情况下M2增速总体企稳。
从金融数据可以看出,
在年初部分需求提前释放和加快化债置换等影响下,2月信贷投放季节性回落,同比少增5300亿元,但总量仍超万亿元;前两月人民币贷款合计增加6.14万亿元,同比少增2300亿元,增长态势较为稳定均衡,也符合当前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特点。财政加力下社融维持在相对高位,对实体经济保持较强支持力度。
后续,
为稳经济、扩信用、促转型,对于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仍将加大,促进宏观经济循环畅通,加快培育新动能。同时,也将通过结构性降息等举措进一步降低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促进引导资金更多流向重点领域。
全年看,需求端整体预计有所改善,供给端规模情结减弱,价格平衡性有望增强,社融增速回稳的趋势明确。
在两会重点工作部署下,对公贷款还将发挥“压舱石”作用,信用扩张支点集中在两重和政策着力支持领域,主要增量在于AI科技和民企的资本开支。
以“超长期国债+超长期贷款”服务模式,高效支持“两重”建设;制造业中长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绿色、普惠小微等领域有望维持双位数高增;房地产“白名单”项目审批机制优化、土储专项债发行落地、拓宽保障性住房再贷款使用范围、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等推进下,房地产企业端贷款增量预估好于去年;城投平台及上下游企业经营压力缓解,有望部分带动融资需求修复;间接金融主导模式下支持“科技金融”,2025年并购业务机会增多。
扩内需、促消费、稳地产政策逐步落地显效下,零售贷款投放和新增将优于去年。
按揭早偿压力缓释,“两新”政策扩容驱动消费贷投放,银行机构也将进一步丰富个贷产品,更好地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金融需求,并针对长期大额消费需求,提高消费贷款额度、延长消费贷款期限,提升个贷和普惠占比。
【数据点评】1月信贷大幅放量,“开门红”成色如何?
【民银研究】货币活化程度继续提升,居民中长贷延续回暖态势——2024年12月金融数据点评
【民银研究】11月金融数据的“此消彼长”效应
【民银研究】“9.24”一揽子新政后首月,金融数据表现如何?
【民银研究】短期平稳、长期降速,政策加力可期—8月金融数据点评
本报告所采用的基础数据和信息均来自市场公开信息,所载的资料、数据、意见及预测结果仅反映发布本报告当时的情况,相应数据资料可能随时间被修正、调整或更新。
本报告中的所有信息仅供研究讨论或参考之用,所表述的意见并
不构成对任何人、任何机构的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