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动脉新医药
动脉网(www.vcbeat.net)旗下订阅号,关注生物医药、创新药、创新治疗领域的新技术、创业和投资,以及技术发展背后的产业变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看看新闻Knews  ·  22岁小伙从上海出发登黄山失联多天!家属发声 ... ·  18 小时前  
看看新闻Knews  ·  22岁小伙从上海出发登黄山失联多天!家属发声 ... ·  18 小时前  
共同体Community  ·  深圳市第三儿童医院,开业时间定了! ·  昨天  
共同体Community  ·  深圳市第三儿童医院,开业时间定了! ·  昨天  
温州晚报  ·  叹息!她于凌晨去世,年仅28岁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动脉新医药

【肖生客X-BioSpace】第四期:专访华夏英泰赵学强博士

动脉新医药  · 公众号  ·  · 2025-01-21 08:00

正文


早就想对华夏英泰和赵学强博士约个访谈,但是时间一直不凑巧。前两天半夜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新书《我知道你在PUA我》时,赵博士瞬间在下面留了言,我们居然在朋友圈留言中约定了第二天的采访时间,这也是一种机缘巧合。

和很多初创企业创始人的办公室一样,赵博士的办公室面积也不大,一张办公桌和一个小沙发,赵博士让我坐在沙发上,他把办公椅挪到我面前,颇有些促膝长谈的风范,我们就这样面对面地开始了访谈。

动脉新医药: 赵博士和华夏英泰一直以来都非常低调,能否先请您做个自我介绍?

赵学强: 我是典型的科学家创业背景,其实算不上科学家,科研工作者吧( 腼腆的笑了几声)。“响应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世纪的号召”我在四川大学本科读的生物,之后对肿瘤免疫产生兴趣,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取得博士学位,2010年初博士毕业后在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有幸跟随林欣教授做博士后,2013年底回国到清华做研究工作,2017年底与林老师一同创立了华夏英泰;这期间,为了让自己快速转型为一个管理者,我还在清华经管读了MBA。现在公司已经走过了6年,一路走来,我也从一个科研人员转变为一个创业者,经历很多,公司取得了2个中国IND新药临床批件,受到过资本追逐,正经历着世界格局变化和行业周期,也在内部遇到了产品开发和企业管理的很多挑战,但更多的是成长和感恩。

动脉新医药: STAR-T技术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还是非常陌生的,您是否方便帮大家普及一下?它和CAR-T及TCR-T有什么不一样吗?

赵学强: STAR-T技术是我们公司创始人清华大学林欣教授实验室在国际上首创并命名的,它结合了CAR-T的靶点识别与TCR-T的天然信号传递双重优点,具有高敏感度、强组织器官浸润能力、温和持久的作用特点,尤其适用于实体肿瘤和SLE等自身免疫疾病。灵敏度高使得它能够有效识别和清除抗原低表达的靶细胞,组织浸润能力强使得其可以深入实体器官内部彻底清除靶细胞,温和持久预示着较好的安全性以及更好更长期的疗效。

我们知道CAR-T疗法是依赖于人工设计的嵌合抗原受体(CAR)来识别肿瘤抗原,临床上已经被证明治疗B细胞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显著有效,但是可能存在非靶点依赖的激活扩增和较高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的风险。而TCR-T疗法是利用天然T细胞受体(TCR)来识别抗原呈递细胞所呈递出的突变或外源肽段,虽然可以识别胞内抗原,但受到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类型的限制,使得真正符合治疗条件的患者比例受到很大限制。另外,目前已经批准的自体CAR-T和TCR-T需要个性化制备,给每个拟使用患者做一份产品,成本较高,相对抗体等药物的批间差异大。

STAR-T疗法则结合了CAR-T和TCR-T的双重优点。在2022年之前,我们侧重于开发自体产品;而在近两年,我们在通用产品方向取得突破,通过一步法定点整合技术实现了将STAR精准编辑到TCR位点上,并且提高了制备效率和降低了成本。

动脉新医药: STAR-T技术听起来非常创新,也非常有意思,但是新技术对于制药而言是双刃剑,好的一方面是创新性,不容易被模仿,而硬币的另外一面就是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包括是否有机会成药,安全性如何等等。您是怎么看这个问题?有什么学术文章可以证明吗?

赵学强: 我怎么觉得你这个问题是个陷阱?(大笑)从学术角度来看,高水平文章确实是很好的证明,一项全新的技术一定是来源于扎实的科学基础,但是对于做药,仅仅有学术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真实的临床数据。针对STAR-T技术,我们前期针对细胞系、原代细胞和实验动物进行了大量的科学实验,2021年首次发表在《科学》子刊。进入产品开发阶段,我们通过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实验对18名复发或难治性B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了自体型CD19 STAR-T细胞治疗,所有患者在输注后2周内达到了完全缓解(CR),持续疗效和安全性都很好,这项成果发表在2020年12月的美国血液学年会(ASH)和2022年的《Am J Hematol》杂志上。2024年底清华团队进一步将针对STAR-T的高抗原灵敏度研究结果发表在《Cell report》杂志上。STAR-T的科学性和创新型非常坚实,从成药角度,不同STAR-T产品已经积累了六七十例的IIT临床研究的患者有效性数据,另外也在2021年9月和2024年1月分别拿到了2个自体STAR-T产品的新药I期临床(IND)批件。

动脉新医药: 这个数据非常惊艳,但是,据我了解,这依然是针对CD19靶点,而且针对是血液瘤患者,现在CAR-T技术非常成熟和在中国已经成功商业化了,华夏英泰的这条以STAR-T技术为依托的管线还具备商业化价值吗?

赵老师: 你的问题越来越像陷阱了(接着大笑)。你说的没错,我们做这个IIT之前没仔细考虑商业化的问题,认为成熟靶点加新平台做成品最稳妥。后来发现市场上竞品扎堆,这个产品很难在现有临床疗效已经达到天花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正是有这样学习过程,所以及时中止了CD19单靶点的管线。虽然中止了,但是我们通过这18例临床数据充分证明,STAR-T的技术路线是非常安全的,而且有效性也得到了一定验证。正如我们刚刚聊到的,STAR-T具有天然双靶点识别的优势,我们几乎同时用STAR-T平台启动了针对CD19和CD20双靶点项目的IIT实验,在9例B细胞白血病患者中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之后进行了IND申报,获得临床默示许可后的I期临床试验入组了低剂量组的3例患者和第二剂量组的1例患者。

我知道你可能要问,说来说去不还是CD19和CD20两个常见靶点吗?真正的创新在哪里?

(赵老师看到我要提问,直接继续说道)

确实前面2个都是me-better定位点的产品,我们用成熟靶点验证了STAR技术,而随后的第三个项目就是一个创新靶点。我们在之前已经通过前两个项目的IIT和IND临床数据,证明了STAR-T单靶点和双靶点的安全性及初步有效性,那么第三个项目我们决定换一个创新潜力靶点——LILRB4(也称为ILT3)。这是一种髓系免疫抑制受体,主要表达在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衍生的细胞上。它在某些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细胞(如单核细胞急性髓系白血病母细胞)上高度表达,因此可作为单核细胞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理想治疗靶点。目前针对AML,CAR-T治疗的疗效有限,因为AML细胞的异质性和缺乏特异性靶点;而化疗、靶向药物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之前普遍应用的一些尝试。由于目前针对这一靶点的竞争较少,目前仅有一款单抗药物,在FDA的临床一期阶段,而华夏英泰的LILRB4特异性STAR-T项目,是目前跑的最快的细胞治疗项目。

针对LILRB4 STAR-T,我们对9位患者进行的IIT临床实试验结果,已在2024年12月的美国血液学年会(ASH)发表。注册临床方面,2024年1月我们也获得CDE对该项目的IND默示许可,此前还获得了美国FDA“孤儿药”资格认定。这个靶点也很有意思,LILRB4还可以作为髓系检查点抑制剂的靶点,与肿瘤细胞特异性靶点结合,从而改善肿瘤微环境。

此外,我们期待STAR-T还可以在实体瘤以及自免病的适应症上,适配更好的解决方案。

(说着,赵博士拿出一张白纸,用思维导图的方式一边画,一边介绍着华夏英泰的研发和管线战略,如下图所示)


动脉新医药: 我不得不敬佩您这边非常清晰的战略思维,这也和我熟识的很多Biotech企业创始人不太一样。赵博士也是学术出身,是什么样的经历,帮您打造了如此清晰的战略思维呢?

赵博士: 谢谢你的认可。其实,做原始创新的Biotech非常不容易,面对很多未知的挑战,每天都站在十字路口思考决策。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探索、反思与总结。对我自己而言,不但在理解政策环境、资本运作、公司运营,还在个人思维模式上都有了很大改变和成长。还别说,我这种思维方式的改变,除了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外,也得益于我在2021年开始读MBA的经历。当时我通过全国联考,拿着新生奖学金进入了清华的MBA进行学习。在MBA的学习过程中,我不仅提升了自己的管理和商业技能,还学习到了领导力知识,懂得了如何以最高效率、最低耗能的方式读懂人性。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回归商业本质,明白产品的商业价值与科学家认为的价值是不一样的。科学家往往从技术路线思维出发,认为只要证明技术有效就好,但产品的商业价值还需要考虑受众人群、支付能力、竞争格局以及是否能在开发速度上占据前三名等因素,这就需要从技术路线思维转变为适应症思维,也即是商业中常说的,从产品思维转向客户思维。这些学习和思考,让我在面对公司的战略决策时,能够更加理性和全面地权衡利弊。

在华夏英泰的发展过程中,这种战略思维起到了关键作用。比如,我们在2019年开始了STAR-T的研究,当时的想法是做一个基于TCR-T的类CAR结构,应用场景是对标CAR-T(信号传导机制采用TCR)。虽然STAR-T技术平台在安全性、有效性等方面都得到了验证,前两个项目的IIT数据以及首个IND获批等成果都证明了这一点。但在2023年,我们还是主动中止了相关项目。因为从商业角度来看,治疗血液瘤的自体CAR-T疗法商业化前景并不明朗,为了不浪费钱和资源,我们果断做出了这个决定。这在当时是一个艰难的抉择,但正是基于对商业价值的准确判断,我们才敢于中止。

在经历了这个过程后,我们更加明确了公司的战略方向。平台既然已经证明是可行的,我们就需要寻找新的应用方向,也就是新的适应症和靶点。所以在2024年,我们推进获得了第二个IND批件,即LILRB4特异性STAR-T,针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等适应症。这个靶点相对比较新,尽管目前已有针对该靶点的抗体技术路线进入了临床一期,但我们在此该靶点的项目是细胞治疗领域第一个IND项目。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STAR-T的双靶点优势,采用同一靶点双表位靶向的设计,先用第一个靶点证明在血液瘤治疗中的有效性,后续项目则可以针对肿瘤本身和微环境设计成双靶点,这在实体瘤方面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我们认为这个产品是具有商业化潜力的,患者数量和市场价值数据都显示,这依然是一个值得我们投入的自体型产品应用项目。

另外,公司从2019-2021年每年一轮融资的快速发展,到2022-2024年真正回归到理性的产品开发逻辑,我们经历了从单纯追求创新到精准定位商业价值的转变。这个过程中,MBA的学习经历让我不断学以致用,也让华夏英泰这家Biotech公司更加贴近商业的本质。

动脉新医药: 感谢赵老师再一次帮我们梳理了华夏英泰的战略,那么作为一家具有超强创新能力的企业,华夏英泰近年来还有哪些新的技术呢?

赵学强: 没错,华夏英泰依托于清华大学林欣教授团队强大的科研能力,从来就不会缺乏源头创新。我们2024年重点开发的管线,是针对自免类疾病的STAR-T,特别是一款采用了新技术的异体通用产品。我们采用的技术路线是,基于林欣教授在国家实验室新进研发出来的定点整合技术,采用AAV病毒替代慢病毒,结合STAR-T平台及CD19靶点,用于SLE的治疗。众所周知,慢病毒载体采用非定点整合方式,其插入位点突变风险和转录激活风险一直存在较大争议。相比之下,AAV病毒被公认为具备相对更高的安全性、以及比慢病毒要低几个数量级的生产成本,让我们认为非常适合在新项目中替代慢病毒。我们也期待这个项目可以尽快启动IND临床试验。目前,我们通过IIT试验积累,已经披露了8例病人的数据,效果非常惊艳。

动脉新医药: 华夏英泰真是一家非常低调的公司,要不是今天对您做这个专访,我们都不知道您这边有这么多好的技术和如此多有很大潜能的产品。

赵学强: 我们也感觉非常幸运,拥有林欣老师这样强大的原研创新团队,而我本人也是略懂一些科学的企业管理者,林教授和我及公司其它管理团队的配合是无缝链接的。我们非常有信心,无论是STAR-T+ILT3靶点针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项目,STAR-T+AAV+CD19针对SLE的项目,以及STAR-T+ILT3+肿瘤特异靶点面向实体瘤的潜在项目,都具有很大的商业化前景。早前STAR-T+CD19针对血液瘤和STAR-T+CD19/CD20针对血液瘤的这两条管线,也为我们之后的几条管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应该说华夏英泰走到现在,一定有走过弯路,但产品开发方向是正确的,路径和信心是坚定和明确的。

动脉新医药从赵博士坚毅的眼神中,看到了这位科学家创业者对于华夏英泰和STAR-T技术的信心。动脉新医药也带了一本刚刚出版的心理学小说《我知道你在PUA我》,送给了赵博士,期待华夏英泰在林欣教授和赵学强博士的带领下,用科学的创新和扎实的数据,为更多患者带来新药好药。


专栏作者:肖博

在大外企沉浮了二十来年的战士;

有品味、有趣味、有药味的热心人;

学过化学、生物学、金融学、心理学,战略和MBA学位的杂家;

提出“不用卷,行更远”,期待创新药行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媒体人;

本职工作是一家PDMO公司的BD负责人。

希望用不一样的角度发掘本质,希望用幽默拉开和困难的距离。


*封面来源:123rf


专题推荐

类器官与器官芯片 | CXO | iPSC | CGT

核药 | 上游工具 | 多肽 | 外泌体 | NASH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