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阿里味儿
阿里巴巴官方文化账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百度智能云  ·  百度智能云xDeepSeek:单机可部署满血 ... ·  昨天  
白鲸出海  ·  约会交友公司Bumble股价暴跌,「Poke ... ·  2 天前  
白鲸出海  ·  「9块9」的中国AI耳机,疯狂收割老外 ·  2 天前  
阿里开发者  ·  重生之我在 Claude 上 “复刻”了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阿里味儿

阿里五年晋升三次,这个程序员要聊聊他的选择

阿里味儿  · 公众号  · 科技公司  · 2019-05-17 18:02

正文

小二穆远是蚂蚁金服的一名程序员,五年晋升了三次,他要聊聊自己的五年阿里之旅,那些变化、坚持和泪水。请看本期的年陈故事会。


在阿里待满五年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打怪升级,一路找寻自己的答案。《年陈故事会》,来自阿里小二的自述。


说起与阿里的缘分,是因为读书时在T公司实习,不喜欢实习那个组的工作内容,毅然决定来阿里工作。其实现在看那时的自己,也只是年轻不谙世事,半只脚踏入社会就开始以自己幼稚的标准评价周围的人、周围的事,所以按照当时我的认知水平,如果先在阿里实习那现在很可能就是在T公司写五年总结了,正因如此,我后来很喜欢讲一个黑程序员的段子,“ 所有程序员都看其他程序员是SB ”,因为自己也是从那个阶段走过来的。


这也让我想到最近团队新来的93、95后们,这些新同学普遍教育背景非常好,新加坡国立、牛津等等,但每个人都不是应届进来,而是在其他公司工作了几个月后跳槽到这里,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联系上述我自己实习的经历,我想表达一个观点,也许每个大公司都一样,不尽如意,我们只能在跳过几次槽,碰壁过几次后才会发现在哪里都差不多。 当我们选择了阿里 ,我以自己的经历来看,这里不会错,可以接触到领域内最先进的技术,保持高速成长,周围充满了行业内最优秀的人才,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值得学习,有很好的组织保障让我们在很好的团队里,专注工作。


每年都会看到有同学在内网分享自己的三年醇、五年陈经历,印象里大家谈到最多的就是变化,就是坚持,就是泪水,我想我也差不多是这些,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经历,我也来分享一些故事和想法。


01
让自己脱离舒适区


我记得15年第一次谈绩效,那会刚参加工作一年,跟当时的主管说,我很焦虑,因为各种工作上的问题,想知道该怎么避免这种状态。出乎我的意料,老板饶有兴趣地看着我说,一个刚毕业的小同学,应该还是埋头做事的阶段,如果有焦虑感,那是非常好的事情,一定要保持住。从那之后,我就记住了这句话,不再排斥自己因为能力不够,工作没做不到位带来的不适感,而是利用这些,督促自己学习、适应、解决问题,同时 尽量让自己保持状态,脱离舒适区。


02
皮实一点,帮团队承担更多


保持不适感是为了让自己可以拥有持续成长的动力 ,那么, 帮团队承担更多就是让自己做到持续成长的方式 。这个逻辑大家都懂,我就举个小例子:我们团队负责的系统有一个工作流引擎,是做离线计算的,down掉重启一下就好了,也不会引发线上故障,但年轻气盛的我,主动请缨要在一个月内提升到四个九,其中过程的艰辛不表,但结果是好的。后来有人跟我讲,系统稳定性问题那都是最复杂的问题,需要100%认真去做,否则就是3.25起步, 那年的晋升,这件事也意外成了我汇报的一个重要亮点


这类事情,我相信每个技术同学都经历过,对我来说,判断一件事要不要做的原因不是这件事做完是否可以拿出来讲,而是 这件事是否可以解决团队的问题 ,因为 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一定可以学到东西 ,同时也会让我得到团队的认可,当然也附带了其他好处,比如事情做得多了,年终总结的时候,一定有值得总结沉淀的亮点,就像广撒网一样。


0 3
向身边优秀的同学看齐


那么多的鸡汤,我却选了这碗,是因为向身边同学学习对我的帮助真的很大。知乎上很多人在讨论刚毕业,大公司与创业公司该去哪里,在我看来,大公司优先级远超过创业公司的原因是,大公司平台好,聚集了行业内最顶尖的人才,而且阿里的趋势是,人才越来越高端,这真的是对我们每个人最大的利好。就拿大家最烦的周报来讲,我刚开始写周报的时候,总是很苦恼,团队有的同学的周报写的那么清晰和丰满,我只能罗列解决的几个小issue,所以我才能慢慢地看懂别人的工作,学到别人的思考,应用到自己的工作里。也因此养成了总结的习惯,长期培养的抽象总结能力,不仅体现在周报上,各种汇报PPT都非常有用,更能帮助站在全局思考。


04
用三年时间锻炼心力


我有一个习惯,每当有新同学入职找我一对一沟通,我不会画大饼,说这里的工作多美好,而是告诉他,最好待满三年。因为我看到太多人一年左右就离开了,因为各种原因。当然,并不是说一年跳槽不对,只是我听到很多人在不同场合都讲过,在一个公司,最少待三年才能对这个公司有感觉,这也是公司一直强调的三年醇的逻辑。关于这个逻辑,我也是很认同的,我认同的原因不是说,想对某个公司有感觉所以要待三年,而是 通过三年的时间,锻炼的不仅是技术,还有强大的心力 ,而后者,待的时间不够一定体会不够。



0 5
关于开会


会议效率是个“亘古不变”的话题,见仁见智,我一直践行的一点是,如果决定参加某个会议,就要认真听,认真思考,认真反馈,在会议里起到作用,如果去了不听,只是看自己的电脑,那就不要去,因为在会议里工作一点效率都没有。


06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