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图肯定让很多人一头雾水,其实如果把整个流程诊断过程发生的变化梳理一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统计口径方法做出了调整,这其中并没有什么刻意的行为,是随着整个对新冠的不断了解,医疗资源的逐步到位而做出的动态的调整,这样的优化之后,我们将真正的接近于数据世界里真正新冠的影响;
第一大战役的主要目标就是控制传播,切断一切关联,没有人口流动,没有人口接触,就没有伤害,大幅度的降低传染
R0
系数,这一阶段到正月十五已经看到了明显的成效,现在面临着经济和防疫之间的两难选择,一些城市权衡的基础上开始逐步的放松人口流动和产业复工,当然大家都是小心翼翼的,毕竟如果由此再次造成传播,那付出的代价更是得不偿失
“潜藏的感染不等于密切接触数量,密切接触数量不等于医院接诊数量,接诊数量不等于疑似数量;传播控制层面的数据统计意义不大,核心的是控制传播途径,这就是第一阶段战役的核心任务;
”
现在是第二阶段的优化,当然最让大家直观感受的就是当下湖北目前统计数据的变化,我绘制了两张前后比较的流程变化和调整,不是很专业的医生,但仅供大家可以参考;
这种统计数据的变化的核心原因是随着我们对于新冠的深入了解,其特点和特性越来越熟知之后,做出的医疗诊断的调整,同时随着湖北注入了大量的医疗救助资源(医生,护士,防护设备,诊断设备,试剂)整个诊断流程得到优化,先前资源不足情况得到大规模缓解后,使得未来的数据更贴近真实情况,这一点无比重要;
-
之前医疗资源不足,医院就诊不能够及时的转化为接诊,这中间候诊的比例就很大,当然也有一些人选择回家自我隔离,也造成了一些院外死亡,再次传播等现象;
-
统计数据中疑似病例指的是到医院接诊,而不是医院就诊,所以这根很多人一种错觉;
-
随着目前医疗救助资源的补充,医院扩建,病床到位,接诊大比例上升,伴随着也是疑似病例的上升,这一阶段候诊的矛盾开始变小;
-
疑似病例接诊后临床诊断之后并不作为确诊,其中临床诊断中CT的检测需要等待,资源不足,从疑似到确诊还需要一段时间,当然这段时间里面还有临床诊断阶段就死亡了,没有确诊死亡并不计入到新冠死亡率中;
-
临床诊断后早期采取的是核酸测试阳性,经过病原学确诊后,转为确诊数据,阴性的则排除在确诊数据之外,这一阶段疑似数据粗略等于确诊数据+未确诊死亡
+
排除
-
确诊后,治愈的是新冠治愈,确诊死亡的是新冠死亡;
在对新冠越来越了解的情况下发现,核酸检测有很大的遗漏性,新冠不一定在上呼吸道有表现,试剂检测就有了很大的问题,也同时发现很多人并不一定核酸检测是阳性,当然最好的方法是来自抗体检测,那是100%的,但是目前新冠抗体还没有开发出来,在实际工作中最终觉得前面临床检测中肺部
CT
检测白化是更好的方法;
调整目前的口径之后的关系就比较明确了,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