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阳明学府
王阳明文化书院:以“致良知学、知行合一”为纲,做新时代王阳明文化精神的推广者、学习者、实践者。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精神,价值观,共享文化自信梦,民族复兴梦。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索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做知行合一的行动队,人因爱更伟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阳明学府

王阳明的“致良知”与《大学》的“格物致知”到底有什么不同?

阳明学府  · 公众号  ·  · 2018-12-15 19:4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今天的解释是研究事物的道理得到知识学问。“格物”和“致知”,这两个词都是《大学》里很重要的观点。 宋朝的朱熹对《大学》的格物致知做这样的解释:格物、致知,便是要知得分明;诚意、正心、修身,便是要行得明白。 在朱熹的心里,知是事物的道理,这算是今天我们说的科学的成份,也就是“诚意正心修身便是要行得明白”。


庭前格竹

明朝的王阳明刚开始对朱熹的“格物致知”也是深信不疑的。那就是对世间万事万物,按朱子讲的要去格(研究),就能致知。所以,王阳明就认真地按照朱子格物的说法去格物了。

王阳明说:“大家只知道讲格物要按照朱子的说法去格物,可又有谁去按照他的说的去做过呢?我倒是切实地体验过。当年我跟朋友一起探讨如何做圣贤,要去格天下之物,我指着亭子前边的竹子让我朋友去格。格到第三天,他就劳神过度,病倒了。当时我认为这是他精力不足,所以我就自己亲自去格,从早到晚也没有格到竹子的理,格到第七天的时候,也因为思虑过度病倒了。”

良知心中求

后来王阳明在龙场的山洞里悟了三年,才深深地体会到格物致知的含义。他认为:“天下之物本就没什么可格的。格物的功夫就在自己身心上做,我坚信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王阳明得悟——天下万事万物是格不尽的,如若要格尽天下之事只能向内求,那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说白了还是向自己的内心去求得。

王阳明认为“良知”就是整个天理。他说:“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道天理;圣人无所不能,只是能遵循天理。圣人明白了良知本体,所以什么事都知道其天理之所在,就要将天理彻底扩充到这件事上去。”

良知为天理

天下的事物如名物度数、草木鸟兽之类,数不胜数,圣人虽然明白了本体,又怎么能都知道呢?但凡不需要知道的,圣人自然不用知道;而应当知道的,圣人自然能够询问别人。比如“子入太庙,每事问 之类。

深读王阳明,你就会明白,他所谓的“致良知”之说还是依然基于他的“心即理”学说之上的。《大学》的“格物致知”到王阳明这里就成了独具特色的“格内心就能致良知”。所以,王阳明的“致良知”就成了伦理优先了。 “良知为天理”,“心即理也”,所以良知、良心就和天理划了等号,今天我们所谓的“天良”、“天地良心”就来源于此。

THE END

可以说,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给了我们这个民族内心最强烈的牵慑力和震慑力,使得“万事凭良心”成为华夏儿女在行事之时的内心道德律令,从根在上促进了中华民族道德信仰的集成,形成了中华民族稳定有效、极富自觉性的道德状态。

文稿来源: 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王阳明文化书院整理

想了解更

扫描下方二维码






推荐关注公众号: 宁波阳明书院

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




龙场山下王阳明

洞中百年修此身

勤修苦练来得道

一心向道无杂念


合一







⊙版权声明


◎本期整理编辑 ✎王阳明文化书院

◎邮箱✎ [email protected]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本文由王阳明文化书院原创,转载请注明



◎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王阳明文化书院微信平台整理发布,

不代表王阳明文化书院的观点和立场。

觉得不错,记得点赞和转发哦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