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产品经理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职位,而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是所有互联网人必备的,做互联网的人不能不懂产品,关注产品,改变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微信+DeepSeek,我能想到的几个场景 ·  16 小时前  
产品犬舍  ·  我和从 PM ... ·  3 天前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翻译与结构化输出,是产品经理最常用的两个技能 ·  2 天前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品牌不要用流量思维去做抖音本地生活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为什么你做了这么多,用户还是不买账?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公众号  · 产品  · 2017-05-02 20:13

正文


—— BEGIN ——


你一定注意到了这些:


同样是UGC,为什么只有网易火了?


网易做了条红色专列,精选了85条评论印在地铁上,火了。知乎一拍桌子“老娘才是正经的UGC”,也选了些问题,用知乎蓝去刷了一波地铁,结果反响平平。 京东想:我的评论也算UGC啊,干脆选了几十条用户评论印在地铁换乘通道上,满眼的“正品”、“信赖”,竟然没什么卵用。


投入这么多,为什么公众号还是做不起来?


老板说,微信公众号是重要的获客渠道,阅读量一定要做上去!于是你天天盯着10w+排行榜,什么火写什么,什么热蹭什么。为了扩大阅读基数,关注送红包,转发赠礼品,辛辛苦苦的提升粉丝量。年底一盘点,粉丝量5w,阅读量500,一年才为App导入了十几个用户。


我都真金白银的送了,为什么还是吸引不来用户?


产品版本更新,运营妹子想引导用户赶快升级,于是在公众号做了个小活动:升级并发送截图到公众号,前20名送50元红包。等了三天,活动都有要结束了,参加的人竟然还凑不满20个人,运营只好自己跑到微信群里拉人。


这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其他人做的营销、活动、产品就能引起那么多人参与、讨论、传播?而我自己钱也没少花,事儿也没少办,怎么就吸引不来用户呢?


本篇文章,我希望只用一个最简单的模型,解读以上的问题。


一、知乎蓝和网易红


让我们先来剖析一下这次知乎和网易投放的地铁广告:


先看知乎。背景的大色块对撞显然经过精心设计。主文案为场景描述,下方引出知乎上对应的问题。主题也很鲜明——每天知道多一点,还放了个大大的logo。



再看网易的广告。异常的干净,没有任何主题,就是歌曲的评论。



为什么网易没搞个主题,放个logo,展示下产品界面?


这取决于二者的视角。


知乎是站在 企业视角。考虑的是传递品牌价值,拉升下载量。 为了传递价值,我得有明确的主题。为了拉升下载,我要考虑路径优化。先用大色块对撞,保证人流被我吸引。之后用主文案描述一个你感兴趣的场景:你看,我这有你需要的知识哟!想知道不?下载知乎,搜索问题就行!


网易是站在 用户视角,考虑的是用户的感受和传播。 用户会传播什么?对他有真正价值的东西。什么有价值?歌曲评论!因为很多评论精髓的写出了某种情绪,可以帮助用户更好的表达自我。Logo、二维码、主题…对用户表达没用的东西,统统不要。


最终,网易的红色专列点燃了人们的情绪,积累了巨大的传播势能,通过大量公众号和用户的讨论、分享,获得了远远多于地铁人群的流量,做了乘法。


知乎的广告则由于毫无传播性,只能尽力提升转化率,获得了地铁人群中的一部分流量,做了加法。


两个视角,一加一乘,结果就有了很大的不同。


用户是否买账,取决于你做决策时采用的视角。这就是本篇文章的关键模型——企业视角 or 用户视角。


二、视角不同,结果不同


企业视角和用户视角决策略集的不同,造成了结果的不同。


比如营销


企业视角的营销往往是“我告诉你!”


看看地铁就知道,京东在地铁过道上贴满精选的评论,我告诉你,京东才是正品,有保障;今日头条用重复性的广告一遍一遍的告诉你,不管啥事儿都看今日头条;一到双11,各大电商都争相告诉你,我们打折了。



用户的反应是什么呢?用户说“ 哦。


然后自顾自走了。


你告诉我,我说哦,好的,我知道了。传播到底结束,戛然而止。这怎么火的起来?


而用户视角的营销,则是“ 我帮你说!


网易云音乐这次投放的操刀者李茵说:关键在于洞察。一个好的洞察是用户说不出来真实感受,但这是他心里面想的东西,他不知道自己心里面在想。


微博时代的草根大V留几手说:我跟你们是自己人,替你们说话,说你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话。或者是你们想说又说不好的。大家就觉得手哥真好!手哥是我们代言人!


说的多明白,关键就在于“我帮你说”!


总有人喊你帮忙给宝宝投票,你不厌其烦却难以拒绝,这时候咪蒙站出来:我帮你说(骂),写了一篇《别TM再让我给你的娃投票了!!!》,骂的有理有据,骂的酣畅淋漓。所以,用户说:“必须得转!”


比如活动


文章开头提到的红包活动,企业视角下,促进升级App是目的,怎么办?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红包。


可用户视角下,如果升级有价值,你写篇推文告诉我就好;如果没价值,就算为了红包升级了,难道我还会留着这个App吗?


比如产品


很多App的官方微信,基于企业视角,生怕阅读量起不来,今天转个“辱母案”,明天整个“买房攻略”。


可在用户视角下,就好像面对一个抽风的电视机,今天西游记,明天纸牌屋,根本弄不清你的定位,打开之前也不知道你会播放什么,新闻?理财?还是情感?好不容易写了一篇好文,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明天一看,又换方向了,取关!


微信公众号也是面向用户的产品,也要基于用户视角,去制定产品定位,确定用户对象,提供使用价值。


比如战略


基于企业视角做决策,往往会过多考虑企业本身的资源、业务和利益。


老牌网站中关村在线,之前做电商业务——中关村商城的时候,主要是基于两个考虑:一是网站积累了大量的三四线城市小经销商,之前通过广告业务积累了充分的信任,可以让他们来开店。二是网站聚集了大量电子设备的搜索流量,不愁没人买。


换到用户视角,为什么要从你这里买?价格便宜?物流方便?还是可信度高?由于店主都是小经销商,本身拿货价格就高,给出的销售价自然没有竞争力。自建物流则需要巨大的成本投入,超出了网站的能力范围。可信度更是别提。


所以,即使中关村在线拥有大量的电子设备垂直流量,在线商城的业务还是做不起来,很多商品的成交量在个位数。



流量不等于用户。


三、用户视角才真正符合企业利益


可能有人会觉得:我从企业视角有错么?我要做事要符合企业利益啊!


实际上,有时候从企业视角做出的决策,恰恰会损耗企业的利益。


比如,很多官方微博会做一些转发抽奖活动,表面看符合公司利益,通过转发带来曝光。实际上,这些微博内容对用户没什么价值,不能引起用户兴趣,参与转发的基本是贪图小利的羊毛党。


羊毛党由于积年累月的参与各类有奖转发,自己的粉丝早就不厌其烦了,要么屏蔽,要么视而不见。最终,转发的羊毛党和羊毛党的粉丝都不是你的真正用户。公司花钱做了活动,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比如,有家互联网金融公司,资产特点是低收益、低风险,却在大学里大搞“投资送红包”活动,拉动大学生下载投资。表面看,扩大了用户体量,符合公司利益。


实际上,由于App的资产收益低,更适合高净值用户进行低风险配置,不能给大学生用户带来实在的价值。


大学生用户的特点是什么?自身钱少,偏好高风险高收益产品。所以拉进来的用户只投个几百块,把红包领走,就匆匆撤资。短期看,用户曲线拉了一个陡坡,很漂亮;长期看又退回了原点,一大笔推广预算打了水漂。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明明是从企业视角做事,却好心办坏事,“坑”了企业?


因为互联网企业的核心价值,是用户。


  • 用户规模,决定企业体量

  • 用户增长,决定企业成长

  • 用户价值,决定企业价值


而从企业视角思考,就要牵涉公司已有的资源、战略、价值观、KPI…这些元素会占领你的心智,让你的规划跑偏,让用户价值的分量越来越少。最终产出一个貌似符合企业利益的营销、活动、产品,用户却不买账。


四、如何采取用户视角?


采取用户视角,有三重境界。


弄清用户是谁


别笑,很多人真的弄不清自己的用户是谁。


  • 有的人,会用自己的视角替代用户视角,喜欢说:我喜欢,我觉得,我认为。

  • 有的人,会用部分用户的视角替代全部用户,用户要什么,他就给什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