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集思会读书
最给力的图书推送,让阅读更简单; 官网:www.kindlepush.com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十点读书  ·  情商高的人,都有这1个特质 ·  昨天  
凤凰网读书  ·  “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 ·  昨天  
悦读文摘  ·  7A抗菌+椰香味保暖背心你见过吗?自带bra ... ·  4 天前  
新京报书评周刊  ·  我想家,全宇宙停下,不要上班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集思会读书

好书荐读|当哲学家遇上心理学家

集思会读书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7-06 14:35

正文


当初看到这本书,觉得光名字就让人心生畏惧,于是买下之后一直束之高阁,忘了这本书的简介和分类,直到这次偶然间开始翻看。一路看到结尾,才恍然自己也几近落泪。


首先抄一下这本书的简介吧:


关于《当尼采哭泣》这本小说,从情节来看,是一篇高潮迭起的心理推理小说。作者假托 19世纪末的两位大师:存在主义大师尼采和医学大师布雷尔,透过史料和名著中呈现的真实有中国历史、思维观念和人格特质,将两人连结成医生与病人,开启一段扣人心弦的“谈话治疗”。故事开始于身陷对病人肉欲幻想而无法自拔的名医布雷尔,在关于撩拨男性的路・莎乐美的引诱下,试图诱饵劝服尼采接受治疗,却面临自己的“绝望”,于是历经一场不知谁是病人、谁是医生的心理治疗,在治疗可能随时胎死腹中的情形下,经过几许峰回路转,面临高处不胜寒的疑虑,最后两人以出科意料的方式,得以超越自己的人生困境。

布雷尔在给尼采做身体检查之前,拒绝查看太多同行的评价:太多权威、太多显赫的意见与推论,会压迫一个人综合想象的能力。以相同的考虑来看,读剧本,应在看戏之前,更应在阅读剧评之前。读书也类似,我比较希望能够先在思考中读完此书,再去查找他人的感想和评论。在阅读他人的感想时,往往会惊讶的发现很多共鸣,也有很多我原本没想到的东西。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直接进行《 当尼采哭泣》 电子 书推送


……………这是我读书感想的分界线…………………

本书的导读中,易之新便嘲笑说, “所谓心理学,就是用艰深晦涩的说法,来解释生活中简单的道理。”然而这本书以最为简单易懂的方式来阐述了心理治疗和存在哲学的观念和历程。这本书的大部分,都是布雷尔和尼采之间的谈话,双方一个作为医生,一个作为哲学家,试图用理性来分析人生的绝望和空虚,“试图去论证人可以经由怀疑来创造人类的行为规则,一种新的道德、一种新的启蒙,用以取代院子迷信与渴望于超自然现象的那一套”。

本书的引子是尼采的朋友莎乐美,请求布雷尔医生以医治偏头痛的名义,治疗尼采的自杀倾向。


开头,当尼采第一次以病人的身份来到布雷尔医生的诊室时,两人的博弈就开始了。尼采一出现便展现出了惊人的自制力和理性,对自己的症状有相当的了解,同时还相当的孤傲、对他人的动机抱有强烈的怀疑态度,不信任他人,拒绝他人的同情。作为一个长久处在病痛的人,他渴望了解病因,缓解病痛,然而又受益于病痛——痛苦成就了他的思想。仿佛尼采将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强行分割出来,只有在病痛的煎熬中,精神才能得以清晰地思考人性的本质,观念才能获得升华。尼采有一颗饱受苦难的心灵,但也正是这苦难,孕育了最深刻最彻底最锋利的哲学思想。


· 我的疾病属于我的身体,但是我的身体并不是我。我是我的病痛与我的身体,但它们不是我。二者都必须被超越,如果不是在物理的层次上,那就是在形而上学的层次。

· 我有我的黑暗时期。谁没有呢?但是它们不曾拥有我。它们并非源于我的病痛,而是源于我的存在。或许有人会说,我有拥有黑暗时期的勇气。

· 任何不曾杀死我的东西,让我更强壮。因此,我再说一遍, ‘我的病痛是一种福气。


作为一个病人,尼采尤其注意自己的“权力”,甚至到了有些丧心病狂的地步。这或许是因为他的疾病,迫使他长久以来不得不依赖医生、依赖家人、依赖朋友,造成了一种“逆反心理”:不愿再过度依赖他人,努力接受自己的现状,放弃治疗,甚至说出“死亡的最终报酬是不必再死一次!”这种话。同时也变的及其敏感,对他人偶尔显露出的同情嗤之以鼻甚至怀恨在心,不妨说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意识吧,因为当他人显露出同情,无意中自己就被他人在心目中放置到了低一层次的位置,是一个“被帮助者”,被剥夺了自己选择的权利。他试图控制自己的人生,而不是作为一个“被帮助者”那样依赖他人的规划生活。


· 对于见到我们秘密的人,还有捕捉到我们脆弱情感的人,我们都感到恨意。因为在那一刻,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重新获得克制我们情绪的权力。

· 你必须说服他(尼采),让他揭露他的绝望,然而,如果你成功了,他会为了你羞辱他而痛恨你。你一定要获取他的信任,不过,如果你以一种同情的态度接近他,他会指控你试图获取控制他的权力。


这,到底是疯狂的睿智,还是睿智的疯狂。



在这时候局势已经很明朗(尴尬)了。如果尼采获得救赎,那么他的思想必定死无葬身之地;但如果尼采不能被救赎,岂不是意味着作者在寻求自我挫败?布雷尔医生,抑或是作者,会如何去解放这个伟大的心灵?


这是本书的第一次角色反转,布雷尔医生 “假装”自己是深受“绝望”折磨的病人,邀请尼采作为精神的医生来教导他,治疗他的绝望,成功地与尼采达成了一个古怪的协定。



在与尼采的 “谈话治疗”中,布雷尔医生试图掌控主动权,旁敲侧击地道出自己的绝望,试图引诱尼采主动进行倾诉,“清扫烟囱”。在治疗过程中,布雷尔医生与尼采探讨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血肉生活中所需要面对的存在问题,可以被大略概括为人生的四大终极关怀(ultimate concerns):死亡、自由(包括意志的选择和因自由而有的责任)、孤独、人生的意义(或无意义)。两人通过缜密的思辨来探索人生,在之中不断的引发思考,令人有强烈的代入感。


· 没有贝莎(爱情)的生活,是一种炭笔画的生活,没有色彩、圆规、比例尺、葬礼用的大理石,所有事情都被决定了,现在并直到永远

· 但是我惧怕它,惧怕于它的一成不变与了无新意。惧怕它到如此厉害的程度,有时候,我觉得我的生活是一项判决性的死刑。

· 有时候,当我凝视到生命的深处,遽然环顾四周,却看不到有人跟我做伴,而我唯一的伙伴是时间。

· 那种胸口的压迫,那是因为你的胸口胀裂着未曾体验的人生,你的心脏则在时间流逝中怦然跳着。时间的贪婪是永恒的,时间吞食又吞食,而且不会吐出任何东西。而且,就算是冒着全部的危险却未宣称过自由,这样对死亡有多么可怕呀!


在两人的不断交流中,逐渐揭露出布雷尔医生的人生:一个典型的成功人士,几乎完美的婚姻(却对妻子失去兴趣)、成功的事业(却开始害怕开始走下坡路)、畏惧衰老、恐惧死亡、感到寂寞孤独(没有人了解他的绝望),布雷尔医生逐渐地真正的投入病人的角色中,接受尼采的教导,倾诉自己的所有想法,接受尼采剖析自己的内心,直面自己深层次的恐惧——没有激情的人生,没有自由的人生,一个普通人的人生。最终,尼采将自己“永劫回归”的想法教给了布雷尔 ,让布雷尔大胆地去跳出循环,选择自己的生活。


· 约瑟夫 ,试着去清理你的思绪 。想象这个思想实验 !如果有个恶魔对你说 ,这个人生 ,你现在与过去所过的生活 ,你将必须再经历一次 ,而且是无限次数地再三反复 ,而且 ,里面不会有任何新的东西 ,一切痛苦与欢乐 ,你生命中一切难以言喻的大小事情 ,都会重新回到你身上 ,全部以相同的顺序与因果关系 ——这阵风与那些树 ,那块让你失足的泥岩 ,那墓地与恐惧 ,这温馨的一刻 ,你跟我把臂细语着这些话 。如果这一切将再三反复 ,你会怎么样 ?

· 时间如果无限地往后延伸,一切可能发生的事物,不是必然已经发生过了吗?所有现在经历的事情,不是必然在以前以这种方式经历过吗?不论谁走在这里,以前不是必然有人走过这条通路吗?如果在时光的永恒中,一切事情都在过去发生过,那么,约瑟夫,你对这一刻的想法是什么,对我们一同在这道树荫的拱廊内低语作何感想?这在以往不是必然出现过吗?时间往回无限地延伸,那它不是同样必然地往前无限延伸吗?我们在这一刻,在每时每刻,不是注定在永劫回归( eternalrecurrence)吗?

· 给予这个世界有限数量的潜在状态以及无限数量已经流逝的时间 ,尼采宣称说 ,其逻辑结果是 ,所有可能的状态必然已经出现过 ,现今的状态一定是项重复 ,而且 ,产生它的那一个与由它产生的那一个都同样类似 ,往后则回到过去 ,往前则进入未来。


布雷尔医生震惊于这个概念,而又无法反驳。整个人生,仿佛都不是自己的了,而是被掌握在时间的潮流中,身不由己。布雷尔医生不得不求助于催眠术,在催眠术中经历了另一种人生,一种放下了现在所有负担的人生。他清醒之后,终于获得解放。于是他与尼采进行了最后的交谈。在最后的交谈中他坦承了一切,吐露出自己已经获得解放,与自己其实是受莎乐美之托在治疗尼采的绝望的前因后果。在两人最终的交流中,尼采也终于吐露了心声,在布雷尔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经由布雷尔的经历得到了治愈。


一开始的时候我恨奇怪两人获得解放的因由在哪,思索良久之后,才突然明白, 两人的救赎在于,他们明白了他们自己是有选择的,尼采选择为了他的思想而放弃了自己的自由,而布雷尔则为了他的家人而放弃了自由。当布雷尔邀请尼采加入他的家庭,我很希望尼采接受这个邀请,同时又畏惧尼采真的接受,在这样的矛盾中,真是感到非常的难过。


作为一个 20 多岁的年轻人,觉得读尼采产生了共鸣,实在不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情。人多多少少都会受着各种残缺的折磨,同样害怕被控制,被压迫,奋起反抗的时候往往又会伤害最亲近的人。种种人际关系,就像痛苦是的权利斗争,却又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也正是因为如此,拼命地在生命中寻找那种绝对的、纯粹的、不带控制的爱。在恐惧中逃避控制的同时,也拒绝了关系,也同样是拒绝了爱,扼杀了存在的美妙体验。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不过是强迫性的重复,我们所经历的感情,也不过是周而复始的移情和反移情。这是多么受限的人生啊。在书中,当尼采终于愿意放低自己的控制,愿意让布雷尔医生引领他 清扫烟囱 时,愿意承认他对布雷尔医生的感情需要时,尼采终于留下了痛苦、而又解脱的泪水时,我也几近落泪。


假托历史名人所呈现的种种问题以及超越的过程,其实反映的是世间的人性与生活。故事虽然精彩,但不难在生活中似曾相识;主角虽然特别,却不是人性的异数。当名医遇见超人,所发生的事情,和你我这些凡夫俗子相遇所发生的事情,其实是大同小异的。



觉得文章不错,记得赞赏哟

欢迎投稿, 一经征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