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青年志Youthology
青年志自2008年开始专注研究青年文化,我们联结青年领袖,洞察文化趋势,启发商业创新,我们相信未来是年轻的。和青年同行,与趋势共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泉安安海在线  ·  泉州晋江国际机场最新通告 ·  昨天  
泉安安海在线  ·  泉州晋江国际机场最新通告 ·  昨天  
海峡都市报闽南新闻  ·  36个教学班!新增学位1800个!泉州九中城 ... ·  3 天前  
海峡都市报闽南新闻  ·  36个教学班!新增学位1800个!泉州九中城 ... ·  3 天前  
海峡都市报闽南新闻  ·  事发泉州!一皮卡车突然冲进商场,现场画面曝光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青年志Youthology

中国式家庭问题真的能通过「自我和解」来解决吗?| 黄油电波

青年志Youthology  · 公众号  ·  · 2019-04-03 22:00

正文

「黄油电波」作为商业世界中的研究者,我们希望能揭示纷繁现象背后真正的问题,厘清变化中的观念与行动,启发更多年轻人与商业创新。


最近,伴随《狗十三》、《都挺好》的热播,中国式家庭问题又一次成为年轻人与商业世界关注的焦点话题。大量关于原生家庭中“‘巨婴‘父子’”、“重男轻女的家庭观念”和”如何摆脱原生家庭造成的阴影“的讨论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升温;同时,SKII在今年过年期间的反催婚广告《为什么她们不回家过年》也获得大量年轻人的共鸣与转发。


从(曾经存在于豆瓣的)“父母皆祸害小组”,到去年受到热议的《北大毕业生:我才拉黑父母6年,他们控制了我30年》,再到最近这一波讨论,围绕该话题的关注重心已经从指责父母与鼓励叛逃,逐渐转向接纳关系中的脆弱与暗面,主动与自我和解。然而,我们想进一步探讨的是,这种「自我和解式」的接纳真的能够解决困扰多年的中国式家庭问题吗?如果不能,年轻人又在通过什么新方式来处理这种伤害?


我们认为,面对不完美的家庭关系,学会「自我和解」式的接纳只是走出伤痛与阴影的第一步。和解之外,只有真正打破以“功能性依赖”与“对抗式沟通”为核心的传统中国式家庭模式,才能学会与不完美的彼此共处,重建深度稳固的新家庭关系。



「自我和解」之后

中国式家庭问题依然存在

走出伤害,自我和解,只是第一步


关于如何解决中国式家庭造成的残酷伤害问题, 最近这一波讨论的主流观点是提倡「自我和解」式的面对与接纳。通过揭露与剖析中国式家庭所带来的种种伤害,强调其背后特殊的代际时代背景,并鼓励年轻人要学会理解代际差异,主动与自我和解。


具体而言,有三种自我和解式的方案: 1)主动沟通与理解父母的代际困境,获得伤痛的宽慰。 比如《我爸爸的爸爸也是苏大强:父母吐槽上一代时有多难过》、《中国式家庭的 “父母皆祸害”,是因为他们同样是父母教育的牺牲品》等文章,呼吁子女主动理解父母一辈的困境; 2)虽然不原谅,但通过心理学等方式来帮助自己走出伤痛,与自我和解。 比如《怎么可能都挺好?长大后放过自己就好》指出,“不原谅,但可以握手言和。不是与别人,乃是与自己”。 3)提倡通过自己的力量实现人格独立,不将创伤延续到下一代。 比如《里,那些没说破的事:每个偏爱,都有代价》一文指出,”一代代人传承下来的悲剧,需要靠某一代的自我觉察和自我补偿来终止“。


然而,自我和解式的面对与接纳之后,子女和父母之间长期的功能性依赖,以及对立性的权利博弈等更为本质的中国式家庭关系带来的矛盾与冲突依然存在。 因此,我们看到,哪怕面对与接纳了暗面,年轻人仍然在社交媒体上激烈地表达自己的不满与痛苦。而最近《都挺好》突如其来的大团圆结局也引发年轻人大呼“太假”和“伟光正”。

1. 如履薄冰的中国式家庭沟通

哪怕理解了父母,依旧困顿于如何与父母正常沟通。

例如,在“KnowYourself”《我能说服很多客户,但就是无法说通爸妈 | 与父母无法沟通怎么办?》一文下,许多人分享了自己难于处理与父母沟通的困境:“理论知识我懂,但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我不明白。平时我能和朋友、同事谈笑风生;工作时,我也敢和客户据理力争。为什么一回到家里,面对父母,我就成哑巴那样不敢开口呢?别说吵架,连父母跟我讲话我都想逃”。

《我能说服很多客户,但就是无法说通爸妈 | 与父母无法沟通怎么办?》一文下的评论 ©️KnowYourself

2. 如负重轭的中国式依赖关系

哪怕自我和解了,

还是要面对传统中国式的物质与情感依赖关系。

这种物质与情感依赖的关系在社会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已经成为年轻人不得不提前考虑的问题。在养老的经济支出之外,很多人也因为无法长时间陪日渐衰老的爸妈感到困扰。在“KnowYourself“《当你为变老焦虑,你的父母已经思考过死亡了》和《KY粉丝故事:独生子女如何给父母养老?》两篇文章的评论中,许多年轻人分享了自己面对父母养老的焦虑:“看了文章突然意识到,很多时候反而是作为孩子的我们严重化了父母面对老去的焦虑,’我不怕老,可我怕你不需要我了‘,瞬间泪目~”、”我不愿回家乡那边过枯燥的我不想要的生活,却也不想呆在城市留父母在那边过着空巢老人的生活……不管怎么选都不完美,只希望自己经济实力强一点,能让彼此多一点幸福和开心就多一点幸福和开心。“

苏大强“作妖”表情包四连  ©️马里奥小黄


打破惯性的「对立与依赖」模式

才能重建深度稳固的新家庭关系

从自我和解的接纳,到打破惯性的共处


我们认为,在自我和解式的接纳与面对之后,如何打破传统以「对立与依赖」为核心的中国式家庭模式才是解决中国式家庭创伤的真正问题。我们发现,许多年轻人也开始积极尝试,重建沟通机制与重定依赖关系,从日常小事中增强彼此的理解,互相陪伴与成长。

1. 打破惯性的对立与对抗式的沟通

面对无法一时解决的冲突,

与其硬刚或强行灌输,不如机智“撒娇”,

获得循序渐进的共情与理解。

例如在“WhatYouNeed”《那些很努力和父母沟通的人,真的沟通成功了吗?》一文中,一位男生通过适时采用“我想成为你除了老爸以外的第二个男人”、”不要生气啦,给我一点时间,等等我好不好……“等“撒娇“口吻,一步步软化冷战中的母亲,最终让她接受了自己的选择。同时,一部分年轻人也尝试慢性松懈父母底线。例如,在“人物”《我是女博士,可是那又怎么了?》里,几位女博士或通过鼓励母亲拥有自己的生活,或吹捧父母的开明,或耐心地和母亲描述自己所学专业的远大前景,在长期坚持不懈的主动沟通之后,让各自的父母能接受自己的女儿独立、不婚的观念和选择。

《那些很努力和父母沟通的人,真的沟通成功了吗?》一文下,一些年轻人分享自己和父母成功沟通的经历 ©️我要WhatYouNeed

2. 打破惯性的妥协与牺牲式的依赖

除了牺牲式的陪伴与供养,

帮父母发现与寻找“天伦之乐”之外的人生可能,

才是最好的“依赖”关系。

例如,在“VICE”《我们要把这些中国大妈织的绿帽子送去爱尔兰》中,胡“小芳”帮助自己的母亲找到了一份”织帽子“的事业,使母亲在老年生活中不用依赖女儿的陪伴,也能靠织帽子获得成就感。在评论区中,一位网友也分享了自己帮妈妈“找工作”的经历:“我给妈妈开了个私人定制的小作坊,我住在曼谷 ,妈妈在国内的小镇。我们的作业流程就是,我给客户参考款式和面料,然后淘宝下单面料寄给老妈,妈妈做好之后,我叫快递上门取件。妈妈看到那么多漂亮女生称赞她做的衣服好看,以及去国外旅行拍回来的照片,这个成就感和价值感,真的比有限的陪伴质量更高。”

笔者把胡”小芳“的故事发给了自己的妈妈

迈出了帮妈妈找退休副业的第一步


关于中国式家庭,

我们还想说什么?


与父母关系的处理,一直是年轻人生活中的关键议题之一。过去在中国式的家庭和亲密关系中,人们往往更强调牺牲奉献式的付出。在这样的关系中,父母因为长期的牺牲式养育,而早早失去自我价值的实现可能。子女一方面长期被动性地依赖父母,同时又渴望脱离这种依赖,完成自我人格的真正独立。


因此,我们看到了 “苏明玉”式的中国式家庭困境 :那些幼时一味“顺从”父母的子女,长大后,无法在经济和精神上“断奶”;那些选择了对抗逃离父母的人,一方面囿于中国式家庭的创伤,另一方面又在自己的人生选择和父母的期待中踌躇。许多年轻人在苏明玉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但这千千万万个“苏明玉”发现,自己并不能接受电视剧里的“大团圆”结局,即使理解了不完美的父母,与自己和解,他们在现实中仍然无法好好处理与父母的共处关系。我们也发现,有越来越多年轻人,正在积极而又痛苦地打破这种困境,渴望能够通过长久的关于「爱」的学习与实践,最终实现相互独立、相互尊重的成人之间的共处关系。


对于商业世界而言,过往商业品牌在家庭或亲情关系的沟通中,都试图站在年轻人的立场,主张缓解由中国式家庭问题带来的焦虑,呼吁相互理解。 主要有两种类型: 1)鼓励年轻人反叛与对抗中国式家庭。 例如,宝马联合GQ 2019春节发布的”如何快速被踢出家人微信群“,给出了一份《高能阶级春节行为指南》,其中正确答案指南可以帮助那些无法应对家族繁杂社交的人,错误答案指南可以用于那些厌烦了家族群的年轻人。 2)鼓励年轻人多向父母展示自己的生活,减少代际隔阂,帮助父母理解自己。 例如,Airbnb 2018年春节广告打出 “今年,过我的新年”的口号,传递出”年轻人想带着父母看看自己的世界也很精彩“的信息。

宝马 X GQ实验室在2019年春节发布的《高能阶级春节行为指南》截图(@“GQ实验室”《如何快速被踢出家人微信群》)

我们认为,无论是减少代际隔阂,呼吁互相理解,还是鼓励逃离反叛,都无法真正解决年轻人渴望重建与父母关系这一真正痛点。品牌沟通创新的核心突破点,在于成为重建关系过程中的「机制激发者」。而激发者的核心价值恰恰在于鼓励理解之外,1)如何能帮助年轻人在日常中练习与父母的共处。 我们也看到一些品牌正在积极实践。例如,品牌是否可以结合自身品类,拓展日常沟通场景,鼓励爱的练习。例如,Keep 联合”今夜90后“发布文章,不仅解读年轻人和父母之间因代际差异产生的”尴尬“,也开始呼吁年轻人与其因为代沟与父母争执不下,不如带着父母一起享受运动的乐趣。同时,品牌是否可以与年轻人组织跨界协作,深入年轻人的生活,发起激发减少摩擦与冲突的日常沟通新机制。例如,2019年春节,我要WhatYouNeed 联合携程,共同推出一款年轻人要在回家前跟爸妈签订的《过年和平条约》,希望年轻人可以借此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顾虑,而不是和父母硬刚。 2)如何创造更多针对「父母」的沟通,激发他们寻找与实现自身价值。 例如,上文中提到的Vice 《我们要把这些中国大妈织的绿帽子送去爱尔兰》

Reference:

1)凤凰Weekly《北大毕业生:我才拉黑父母6年,他们控制了我30年》

2)Aha视频《我爸爸的爸爸也是苏大强:父母吐槽上一代时有多难过》

3)VICE《中国式家庭的 “父母皆祸害”,是因为他们同样是父母教育的牺牲品》

4)KnowYourself《KY粉丝故事:独生子女如何给父母养老?》

5)KnowYourself《当你为变老焦虑,你的父母已经思考过死亡了》

6)反裤衩阵地《怎么可能都挺好?长大后放过自己就好》

7)武志红《里,那些没说破的事:每个偏爱,都有代价》

8)WhatYouNeed《那些很努力和父母沟通的人,真的沟通成功了吗?》

9)人物《我是女博士,可是那又怎么了?》

10)GQ实验室《如何快速被踢出家人微信群?》

11)VICE 《我们要把这些中国大妈织的绿帽子送去爱尔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