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心声社区
跟随心声,自在沟通!欢迎下载心声移动app,http://xinsheng.huawei.com/cn/m/downloa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心声社区

十年前的那个下午,关于几个华为工程师的故事

心声社区  · 公众号  ·  · 2018-05-12 23:26

正文

2008年5月12日14: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华为第一时间派出抢通人员赴灾区一线抢修通信,留下了很多故事。和大家分享几个:


01


罗涛,第一个到达汶川的抢通工程师


5月15日凌晨1:00,公司“抗震救灾”指挥小组通知罗涛等几名技术服务部同事到指挥所临时办公地点集合,指挥小组组长袁曦说:“移动决定做空降试点,地点汶川,谁愿意去?”


话音刚落,“我去!”罗涛应声抢答,“第一、我是四川人,为家乡做事义不容辞;第二、我负责无线GSM技术服务,业务对口;第三、我对3006C型基站熟悉,有决心、有信心把站点开起来!”


5月15日下午18:40许,携带油机、公司基站、卫星接收器等设备的直升机降落在震中汶川县城,天已近黑。乡亲们很热情,飞机降落时螺旋桨产生的风很大,他们匍匐着爬过去帮忙卸载物品。“牛脑寨村是一个羌寨,当地村民看到我们,一下子就跪了下来,给我们献上了红色的哈达,那种眼神让人揪心,心里不禁咯噔了几下。”

汶川山顶积雪终年不化,罗涛一行下了飞机就投入到抢通工作中,有的乡亲就蹲在旁边,蜷着身子,整夜陪伴着这一小队工程师。16号早晨8:15,基站成功开通。看着惊魂未定的灾区乡亲站在华为基站3006C下拿着手机通报平安的场面,罗涛不禁热泪盈眶。

在汶川现场坚守的6天,罗涛经历了食物匮乏、缺盐少水、余震威胁等困难。回想起来,罗涛显得很平静:“我能第一个去汶川,只是机缘巧合,我还是我,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



02


陈永翾、齐佳:坚守重灾区12天 度过26岁生日

汶川大地震后,地震形成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在禹里下游的唐家山地区阻隔河流形成巨大的堰塞湖,数亿立方的积水,严重地威胁着上游禹里及下游北川县城等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2008年5月18日,公司全球技术服务部员工齐佳、陈永翾与中国移动、卫通抢通保障小组被空投至禹里乡抢通当地的无线基站设备。 20日,保障小组抢通了禹里与外界的通信,有力保障了唐家山堰塞湖区域抢险人员和群众的通信需求。

24日清晨,由于灾后形成的堰塞湖水位不断上涨,原来站点所处的山坡几乎成为孤岛。齐佳、陈永翾与其他成员一起将重约一吨的设备搬迁到禹里南面山上的望江村,于下午13:40重新安装开通。

在坚守通信“生命线”的日子里,齐佳、陈永翾不仅要保障通信的畅通,还要和地震、大雨、泥泞、烈日曝晒等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他们常常要穿着粘有五、六斤重的泥巴鞋在山上行走,胳膊、脸全部被烈日严重晒伤、大块大块地脱皮。但他们一直保持着乐观的态度,陈永翾25日给指挥部领导发来一条短信,幽默地说:“昨夜大雨,今天下午地震,共发现两件事,一、便携机除了可以用于工作外,还可以用于烤睡袋;二、原来山体也是一个弹性体。今晚又是个雨夜,够喝一壶的。”当这条短信被转发到公司领导时,领导回复陈永翾、齐佳:多多保重。

25日正好是齐佳26岁的生日。在现场,项目组在物资极端匮乏的情况下,收集了腊肉、蛋黄派、饼干给齐佳举行了一个简单而隆重的生日“宴会”,在成都的同事也特地打电话向他祝贺生日。由于出色的表现,现场救灾部队领导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要将他们编入部队的通信保障班,并给每个人配发了一套无军衔的军装以示表彰和鼓励。

5月30日凌晨1:00, 陈永翾和齐佳在完成抢通任务,并坚持值守12天后,平安返回成都,创造了华为人在重灾山区抢通站点值守时间最长的纪录。



03


袁翮、郭亮亮:一定要开通基站

开通不了会对村民很内疚





这是一支5人小分队,由公司两名员工、移动四川省公司的工程师老王和其他公司的两名工程师组成。


5月18日,在赴北川县的直升机上,小分队成员相互问起了年龄。郭亮亮最小,24岁,成了全队照顾的重点。在海拔3000多米的山上工作时,同样来自太原办事处的袁翮一旦没看到郭亮亮在眼皮底下就着急,“他不小心受伤怎么办?”

在片口乡的4天,5名队员配合异常默契,遇到困难立刻围在一起开“项目分析会”,把风险点一一列出来。工作时,一位兄弟渴了,边上的立马递上水,在艰苦的环境下创造出浓浓的暖意。


这5个个性开朗的队员与片口乡村民、部队也打成了一片。  5个小伙天天早出晚归,背着沉重的设备步行10公里去山上,村民心疼坏了。一位姓田的大叔自愿加入了小分队,每天与他们一起上山,扛设备、送水、当帮手。片口乡有不少人在成都等地打工,自地震发生后村民一直未能向他们报平安,也没法知道亲人的情况。看到村民在没有信号的情况下还一直试着打手机,袁翮觉得很心酸,“一定要开通基站,开通不了会对村民很内疚。”


5月21日,在北川县片口乡协助移动抢通的全球技术服务部员工袁翮和郭亮亮,坚持值守4天,顺利开通基站后乘坐直升机返回成都。团队成员无间的友情,村民和部队的关心、照顾,家人的支持,让这个特殊的5人小分队经受住了考验,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04


张旺:一包压缩饼干支持24小时


5月16日下午4点多,接到去汶川县漩口镇一线抢通的任务后,网络产品技术服务部的张旺匆匆啃了几口面包,就和硬件工程师张斌、四川电信工程师一起坐越野车出发了。


凌晨3点,经过长达11个小时的艰苦奔波,看着沿途令人揪心的灾后场景,终于到达了漩口镇,开始星夜抢建电话应急站,尽快满足漩口镇灾民通信报平安的迫切需求。

在车灯和柴油发电机照明的支持下,张旺和其他工程师一起,用双手搬运地震坍塌的碎石,很快清理出空地,并建起了军用帐篷。张旺负责接通光纤,因为半夜光线不足,现场地面复杂等原因,整个团队工作到第二天早上10点多,应急站终于成功开通。之后,张旺还和其他成员一起,对漩口镇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教他们使用应急电话站的方法。

5月17日下午4时,张旺从漩口启程返回成都。整整24个小时,这个28岁的小伙子投入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抢通,期间只匆匆吃了一包压缩饼干充饥。

他说:“参与到灾区抢通,在我生命中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电话开通后,当地村民、志愿者焦急地拥上来打电话向亲人报平安,看到他们跟亲人通上话后兴奋不已的样子,我觉得是对我们辛苦工作最好的安慰。”




或许时光

可以抚平

山川河流的裂缝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