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深圳客
最有态度的城市新媒体。为2000万城市奋斗者提供归属感,只有不甘平庸者才会喜欢的精神指南。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圳大件事  ·  夜读 | 一个家庭想要往上走,离不开这几件事 ·  7 小时前  
深圳特区报  ·  请看,今天的深圳特区报 ·  昨天  
深圳特区报  ·  王伟中到深圳专题调研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深圳客

美国建群搞包围,中国反击挖墙脚

深圳客  · 公众号  · 深圳  · 2021-03-30 18:50

正文

正文共5489字,预计阅读时间为16分钟

这几天大家都在“弹棉花”,但却忽略了最近国际上连续不断的“动静”——美国总统十几年后首次参加欧盟峰会;默克尔在欧盟翻船,被欧洲媒体挞伐清算;3月12日美日印澳四国峰会,3月16日日美两国防长、外长又举行2+2会谈;韩国声称要考虑加入四国联盟;台积电宣布要在日本关东设厂……

大国之间博弈纵横捭阖,本也正常,但这些大大小小的“动静”都与中国命脉息息相关,使国际经济与地缘政治形势在“弹棉花”的这几天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废话少说,下面直接划重点:

1、欧盟倒边,默克尔被清算
2、日本松绑,“小北约”现雏形
3、韩国无奈,难以左右逢源
4、东盟观望,眼前好处拿不拿?
5、疫苗护照,重新划分世界?
1

清算默克尔


默克尔人还没走,茶就凉了。将于今年卸任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在离任前完成了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那就是在去年底推动欧盟与中国达成了《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但是在前几天,欧洲议会决定取消《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审议会议。

不仅如此,德国媒体对中国火力全开,默克尔支持率骤降,所在党派在两场关键州的选举全部败北。

《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有多重要?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剧烈变动的今天,这个投资协定对中欧双方的意义都非常重大。欧盟希望这个投资协定能够给欧洲脆弱的经济带来活力,中国希望能借此突破美国的打压与封锁……对双方来说都具有战略意义。

从2014年1月双方启动谈判以来,到前两年都谈得七七八八了,只是在少数条款上有分歧,但去年疫情冲击以及涉疆涉港等议题,给欧盟带来很大的压力。尤其是美国多次呼吁众多国家共同对华展开限制活动,包括华为5G的使用,但是默克尔认为,欧盟需要重视自己的自主权以及自身利益,而不会完全听从美国。因此,在对华态度上德国尽量选择了中立态度,德国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欧盟对华决策。

非仅如此,作为当代欧洲为数不多的有魄力的政治家,默克尔在去年西方反华声浪中敢于逆风而上,不顾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警告,积极推动达成投资协定。中方审时度势,也希望抓住机遇达成协议,在国有企业待遇、补贴透明化、反对强制技术转让等谈判中作出让步,同时也对批准《国际劳工组织基本公约》、《国际劳工组织关于强迫劳动的两项基本公约》作出承诺。


在双方工作人员加班加点的努力下,中欧双方在12月30日宣布达成协定。这个时候美国正陷入大选争拗之中,特朗普已经忙得焦头烂额,而拜登还没上台,只能发一个声明表示遗憾。

可惜的是,不到3个月该协议就被搁置停摆。

表面上看来是因为双方互相制裁而引发,实际上是欧盟内部一直存在着反对默克尔的强大声音,以至于默克尔还没下台,就被反攻倒算。

欧洲主流媒体认为默克尔对世界走势的判断严重错误 (默克尔认为西方在衰落,东方在崛起),导致她的对华政策落伍;媒体批评她在玩“特别危险的游戏”,同时和中俄交好,却疏远了美国,是把她自己架到了火山上烤……

欧洲舆论的转向,以及欧盟内部分歧的加深,是欧盟转向倒边的内因,而中美阿拉斯加谈判的火爆以及其他外交因素,不仅促使欧盟加快抛弃默多克的外交遗产,而且开始反思清算。

更要命的是,在德国第三波疫情爆发导致要封城的当下,媒体爆出默克尔两名内阁成员居然在口罩的采购当中拿回扣,这直接把默克尔被推到了火山口。口罩丑闻动摇了人们对最大执政党(基民盟/基社盟)联盟党的信任,导致多位联盟党国会议员落马。

在过去几年,特朗普奉行“美国优先”策略,不仅打压中国,而且也和几个盟友开干,在国际组织中不断“退群”,让欧盟、日本等国一度与自己离心离德。现在拜登上台后,重拾当年奥巴马的外交路线,重新拉拢自己的盟友。3月25-26日的欧盟峰会,邀请了美国总统拜登与会。这是自2009年以来,美国总统首次参加欧盟峰会。欧盟峰会前一天,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就访问了欧盟。

在内部反弹及美国拉拢下,欧盟倒边转向,这不仅是默克尔政治生涯的“滑铁卢”,也是新冷战格局下世界各国选边站队的标志性事件。


2

日本松绑,“亚洲版北约”现雏形


中欧双边投资协定停摆,去年11月15日和东盟10国、韩国、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等14个国家签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也面临考验。

RCEP覆盖22亿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30%,15个成员国2019年GDP规模达25.6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29.3%,其中包括了中国、日本两个经济大国以及澳大利亚这样的资源大国;区域内贸易额10.4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额的27.4%。因此堪称“全球规模最大的自贸协定”。

如果中欧协定和RCEP能够落实,中国应对美国的打压和挑战将会比较从容。但是3月以来形势发展令RCEP也面临相当大的变数。

3月12日,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了就任以来与印太地区主要盟国领袖的首次会晤,日本首相菅义伟、印度总理莫迪与澳洲总理莫里森都应邀参与了峰会。这次会谈虽然主要谈疫苗合作分工(本文第五部分将谈到疫苗问题的影响)和其他问题,军事合作不是重点,但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亚洲版北约的雏形,未来几年内,对中国的“包围网”将会慢慢成形。

美日印澳四方会谈由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2006年首次上任后提出,提倡美日印澳应该“以海洋作为连结”来近一步讨论战略合作与支援体系。不过当时美国不感兴趣,印度与澳洲也未与中国交恶,四方会谈最后不了了之。

2012年安倍晋三第二次就任后重弹旧调,2016年8月更喊出了“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概念。而这时美国也在形成新的亚太战略,尤其在特朗普入主白宫后,美国高官也鼓吹以“印太”取代“亚太”,直到2018年6月美国防长马蒂斯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以美国政府的名义,全面阐述了美国“印太战略”。

马蒂斯演讲标志着日美“印太战略”合流,终于在2019年实现首次四国外长会谈。2020年由于中澳、中印,四国外长在10月举行第二次四方会谈。11月美印两国举办联合军演时,暌违13年的澳洲也再度参加。

今年的四方会谈是首次首脑峰会,因此尽管只是谈疫苗,但战略意图明显。日本首相菅义伟在记者会上表示:“对中国单方面试图改变现状的行为表示强烈反对。”另外据悉,包括美国总统拜登在内的各国领导人也在会议中将中国定义为“挑战国际秩序的唯一竞争对手”。

这种意图在随后举行的美日2+2会谈上得到确认。3月16日日美两国的防长、外长在东京发表联合声明,对日益增长的中国权力诉求表示“严重忧虑”。据悉双方在会议上已经达成一致,一旦台海发生军事冲突,日美双方已经同意开展紧密合作予以回应。

过去日本在对华表态上奉行谨慎中立,历来不公开评论涉及中国以及台湾海峡等情况。但这一次与以前大为不同,双方联合声明的强硬措辞“前所未有”,令人惊讶。分析人士指出,这体现了东京与华盛顿对于北京致力于在军事、经济和地缘政治领域占上风的担忧。


近年来,中国在经济、外交和军事上的地区影响力与日俱增,一方面让日本政府内部充斥着挫败感和担忧,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在中美之间小心翼翼地寻求平衡。在特朗普撕毁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后,日本在经济上对美国无所期待,也就毫不犹豫加入了RCEP。

然而拜登主政后,不仅有望重新启动TPP,而且还带着“蜜糖”过来,不仅让日本在经济合作上有指望,而且在印太战略的地位也得到提高,这就是日本期待已久的“松绑”。

从印太战略出发,美国将持续强化对日本外交与美日安保同盟的重视,这就包括进一步为日本“松绑”。据悉,包括日本首相菅义伟预定将在4月访问美国,成为拜登政权上任以来首位访美的外国元首。日美关系将进一步强化。

日本不惜放弃过往谨慎原则,开始在台海问题上跟随美国来踩踏中国的红线,这是不能令人容忍的。由此可见,虽然签署了RCEP,但如何落实将会成为令人头疼的问题。
3

韩国无奈,难以左右逢源



美日印澳的“小北约”呼之欲出,刺激的是中俄的神经,而最难受的是韩国。 身处东北亚地缘外交的轴心,韩国强调优先于国家利益的“均衡外交”,但却让自己一直在“走钢丝”。

拜登上台后的1月18日,韩国总统文在寅在记者会上曾言辞恳切地说,韩国不希望选边站队。他说:

“对于韩国来说,韩美关系和中韩关系都非常重要。韩美关系正在向全面同盟关系发展,对于韩国来说,中国是最大的贸易国,应该为增进韩半岛和平而合作”。

对于中国领导人访韩一事,他表示:“去年曾推进过一次,但由于新冠疫情未能实现。今年如果疫情稳定下来,为了中韩关系的发展,将继续努力尽早实现访韩。”

不过,3月以来的形势发展终于让韩国受不了,到了“中美之间选边战队”的临界点。在美日印澳四方会谈前夕, 韩国《中央日报》发表社论指出,构筑反中联盟正式启动,韩国难再“左右逢源”。 因此,四国峰会后不久就传出韩国有意加入美日印澳四国联盟的消息。这个消息不是空穴来风。

最紧张的是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跑到韩国,劝说韩国不要加入四国联盟。拉夫罗夫在新闻记者发布会上抨击了美国打造小圈子这种行为,认为美国这种行为充满着冷战思维,试图以此来牵制住其他国家。


在四国峰会之后,美国立刻派出国务卿和防长访问日韩,说明在四方会谈之外,美国还把强化韩美日三方同盟也视为遏制中国崛起的核心战略,逼着韩国作出选择,不能再采取“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的策略。

如此形势下俄罗斯的劝阻可能没什么效果。对于中俄来说,韩国极可能放弃“三不”承诺,部署美国萨德反导系统。


4


东盟观望,眼前好处拿不拿?


无论是RCEP搁浅,还是小北约现形,对东盟来说都不是好消息,一方面地缘政治的动荡将严重影响区域经济成长,另一方面东盟也将被迫要选边战队。

RCEP本来是东盟提出的、最具雄心的自由贸易协定,东盟一直希望能通过它增强了自己在区域框架中的中心地位,但由于区域内的大国心不齐,一直没搞起来。好不容易逮到2020年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把协议签了,可惜没想到拜登上台后又要黄了。你说,这是不是让东盟感到很伤心?

这还没完,双方争夺东盟的斗争已经打响。在美日印澳的四国峰会上,四大国同意在2022年底前向亚洲大部分地区提供10亿剂新冠疫苗。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Jake Sullivan)在虚拟峰会结束后不久表示,这些疫苗将运往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以及 “太平洋地区及其他地区”。

新冠疫苗问世后,占世界人口16%的富裕国家购买了全球70%的疫苗,让发展中国家颇为不满,纷纷转向中国。在中国积极施展疫苗外交的同时,美国和印度等国加强联盟,抗衡中国的疫苗影响力。据悉,美国白宫正在研究放弃对新冠疫苗和药物疗法的知识产权保护,供其它国家可以免费使用。印度强调将协助东盟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及推动经济复苏进程,与东盟合作研制疫苗和治疗药物。

东盟的国际地位及影响力虽然不高, 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其战略重要性要超过欧盟。 不过东盟决策机制是每一国都有否决权,内部分歧很大时,常常达不成一致协议。因此东盟最后可能分化,内部各自选边站队。


南海周边的印尼率先跑出来,选择和日本站在一起。 印尼国防部长普拉伯沃3月28日在东京与日本防卫大臣岸信夫会谈,两人都强烈反对一些国家在东海及南海扩大行动企图片面改变现状。另外,日本与印尼考虑在南海举行联合军演。

另一个导致东盟分化的因素是缅甸形势。如果缅甸局势持续恶化,势必引起国际社会强烈反弹,东盟各国也不能装作没看见,如何表态站队,也将在中美之争的大背景之下综合考量。


5


疫苗护照,重新划分世界?


前面说到中美印都在利用疫苗展开外交竞争,这可能是真正决定未来几年全球经济格局的关键因素。疫苗外交,不仅仅是大国夺取道德高地的竞争,而且是有关贸易流通的特殊“护照”。只有持有接种了新冠疫苗的护照(或通行证),才有可能上飞机, 但打的是谁的疫苗,能否被对方承认,则会成为问题。

前不久,中国奥委会向日本奥委会赠送中国疫苗,日本奥委会以日本政府不认可中国疫苗来婉言谢绝。美国政府至今认可的疫苗有三种,分别是美国辉瑞公司和德国BioNTech公司联合开发生产的、美国Moderna(莫德纳)公司开发生产的、美国公司强生公司开发生产的。除澳大利亚已经明确拒绝外,其他西方国家尚未表态是否认可中国产疫苗。不过目前来看,大概率是不认可。


目前欧盟已经实施疫苗护照政策,只认证获得欧洲药品管理局批准的疫苗,中国疫苗没有在认可之列。因此有人担心,如果美日印澳也宣布实施类似政策,世界有可能分成两个注射疫苗世界,并形成几乎断交状态,互不来往。这显然是一种极端情况,但是在疫情尚未完全受控的情况下,疫苗外交无疑将是大国博弈的重要筹码。


6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