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海高招发布
“上海中学生报·高招周刊”由市教委直属上海市教育考试院与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上海中学生报》联合出品,是上海高考政策的官方权威发布平台,将为您提供高考政策、招生信息、专业介绍、志愿填报等权威信息,同时在线解答高考考生的疑难问题!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饶新闻  ·  周杰伦,突传消息 ·  昨天  
上饶新闻  ·  周杰伦,突传消息 ·  昨天  
前端大全  ·  React+AI 技术栈(2025 版) ·  2 天前  
南京日报  ·  福利!这次是《一生所爱》音乐会 ·  2 天前  
FM1007福建交通广播  ·  女歌手唐伯虎被曝拖欠劳务费,其工作室被起诉立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高招发布

2025研考结束!这条可以通过高考提前“上岸”的路,了解一下——

上海高招发布  · 公众号  ·  · 2024-12-24 17:30

正文





近日,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圆满结束。据教育部11月21日公布,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 388万

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的变化引人关注。据统计,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较2024年的438万减少50万人,相比2023年减少86万人。这已经是考研报名人数连续两年下降。


历年研究生报考人数


这两年的考研报名人数出现拐点,这意味着什么?考研会更容易上岸吗?


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政策的变化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印发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 的通知, 近年来,研究生招生结构中,专业硕士的占比逐渐提高。此外,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部分高校陆续宣布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严格考核指标,延长硕士、博士就读年限等。这些变化影响了部分考生的报考选择。


就业观念的转变

随着就业形式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逐渐多元化。除了考研之外,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考虑直接就业、考公务员或出国留学等选项。2025国考报名总人数超过320万人 ,比去年同期增长22万余人,报名人数再创新高。 多元化的就业选择使得考研不再是唯一或首选的出路。


报考人数降低,并不意味着上岸难度变小

据统计,自2015年起,考研报名人数持续快速增长,2023年考研报名人数高达474万人。2024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首次出现下降,较2023年减少了36万。但2024年的研考国家线和各高校的复试线却“不降反涨”。

据教育部发布的2024年研考国家线显示,哲学、法学、文学、体育学、历史学、理学、医学、管理学、交叉学科等专业的学硕(即学术型硕士)国家线相比上一年都有所提高;专业硕士的招录方面,法学、文学、历史学、医学等专业的国家线也都比上一年有所提高。

因此,即使这两年的考研报名人数出现拐点,报考人数降低,也并不意味着上岸难度变小。





考研的报考人数虽然出现下降,但难度却没有降低,加上跨专业考研存在一定的限制条件,对于仍有志于在学业上深造的沪上学子来说,“本研贯通”不失为一条更适宜的道路。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国家对拔尖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且有了更高的要求,对培养方式的创新的需求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本研贯通”培养是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积极推进高教领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重要手段,成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


什么是“本研贯通教育培养模式”?

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通过高考在应届高中毕业生中选拔学生,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统一安排课程、科研实践、管理考评,打通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培养阶段,统筹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从本科起步培养高水平、研究型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


本研贯通培养模式有什么特征?
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连贯性:学生能够通过较长时间的基础理论及学科知识的学习、接受严格规范的科研训练,建构完整的知识链条,为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

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高效性:将有志于学术的本科生提前纳入研究生教育体系,统筹安排培养环节,缩短培养周期、减小学业人际磨合度,充分而合理地利用教育资源,实现两个高等教育子系统的有效衔接,提高资源利用与人才培养效率。


本研贯通模式培养目标是什么?
对于学生们而言,本研贯通的培养模式使学生不再以获得阶段性的学位为目标,而是设立更加长远的目标,制订长期的学习计划,不间断地为目标而奋斗。

对于高校而言,本研贯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旨在为了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满足学科建设的要求,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为国家培养能够适应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层次精英型人才。


高校培养现状如何?有哪些经验成果?
北京邮电大学未来学院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科学与技术学科群”和“计算机科学与网络安全学科群”两个“双一流”建设学科群优势,以“专项政策护航+优质资源倾斜+顶尖师资汇聚+实践训练支撑”为特色,大力开展强数理基础、重学科交叉、融人文素养的学段纵向贯通培养,着力培养勇闯“无人区”的未来人才,构建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中国矿业大学孙越崎学院重点建设“三融合、四贯通、多元支撑”的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首先,统筹推进教育教学通专融合、专业交叉融合、科教融合,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育、国际化教育贯通于学生培养特别是本科培养全过程。其次,加强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与建设、教学管理改革与建设、教师教学能力建设等多元支撑,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育人功能。
河海大学大禹学院实施“一体二精三全四元”人才培养模式:“一体”,指对学生的本、硕、博3个阶段进行统一安排;“二精”,指通过以国家精品课程为主体的精品课程群开展小班化教学,以国家各层次人才计划为骨干的精英师资队伍实施导师制培养;“三全”,指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实现全覆盖创新能力训练、全程化实践能力培养、全方位科研学术指导;“四元”,指形成以理论教学、科研实践、多维交流、创新培养“四元”协同为核心的培养特色。
大连理工大学实行本研纵向贯通培养一体化设计,实施包括培养环节贯通、培养课程贯通、培养学分贯通、进行专业重构、硬核课程整合升级、培养方案再设计在内的“三贯通、三重构”贯通培养模式,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进行个性化选择。统筹构建覆盖各阶段的实践教学、科研训练实践体系有机融合科创竞赛、毕业设计、研究生开题等实践和科研训练环节。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