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凡影周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凡影周刊

一文:朝向“真实之梦”的探索:120帧到底意味着什么?

凡影周刊  · 知乎专栏  ·  · 2016-11-10 14:1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作者 | Auriel

编辑 | 陈琳、周祚、Auriel


在电影诞生的一百多年间,现代电影始终以24帧为标准来拍摄、放映,成为了一种传统。随着技术的进步,3D电影的普及,人们开始思考,电影拍摄与播放的帧数一定得是24帧吗?

在2011年彼得杰克逊用他的《霍比特人》系列迈出了第一步之后,今天,李安带着他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来了,像那只身揣怀表的兔子先生一样,带着他的观众爱丽丝们走向了未知的旅程。

本文基于电影画面的历史发展,以及李安导演在关于《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媒体采访中对新技术的描述,探讨电影帧数对电影本身、对观众观影体验的改变。


“24帧的艺术”:现代电影标配?

现代电影之所以被称为“ 24帧的艺术 ”,是因为帧率标准统一为24帧,而这个放映标准并不是因为24帧最好:事实上, 这个选择恰恰是因为24帧最便宜

在默片时代,拍摄和放映都没有一个固定的帧率标准,从12帧、16帧、18帧到24帧都有。到1926年有声电影制作技术成熟时,人们开始把音频信息印在胶片上制作有声电影,而放映帧率上的不同会导致胶片上音频信息丢失,为此电影制片公司不得不 规定一个放映的帧率标准

而之所以选择24帧作为电影放映的标准帧率,仅仅是因为在35mm胶卷上支持播放音频的最低帧率就是24帧。电影制片公司们为了节省经费,干脆 把24帧规定为电影放映的帧率标准

电影胶卷记录的逐帧信息

在经历了接近百年的稳定的24帧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播放技术的革新,观众观看方式的改变,有人开始质疑,电影必须要拍24帧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搞清楚,作为影片技术参数的帧数和人眼观感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

帧率是如何影响电影观感的

影像是动态的图片。在图片快速播放时,由于人眼的“ 视觉暂留 ”现象,形成了动态的影像。视觉暂留指的是当一个客观物体移开后,人眼仍然短暂地保留那一客观物体的影像,并将一系列独立的画面组合起来,成为连续运动的视像。

而一段影像中每秒播放的图片帧数,叫做帧率,可以理解为播放图片的频率。口语上大家很容易把帧数与帧率混淆,通常我们不会说“帧率为24帧/秒的电影”,而是简化为“ 24帧的电影 ”。

在帧率过低时,人眼会分辨出两帧之间的空隙(黑格),视觉上会产生明亮度变化的闪烁。人眼在感知明亮度变化的速度有一个界限,称为“ 临界融合频率 ”,一般达到30~55帧/秒时,在观感上才是连贯的。

在“标配电影”中,电影的放映机是以24帧/秒的帧率将静态的图像通过胶片投射到银幕上的,它的频率小于临界融合频率。为了避免闪烁,就得通过一幅画面连续闪烁三次,使24帧/秒的画面达到72帧/秒的画面明灭频率来消除闪烁。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标配电影”的帧率选择,可以满足人们观看影像的基本需求,因此这么多年以来24帧成为了影片播放和拍摄的一个无需考虑只需遵守的铁律。

这就带来了下一个问题: 如果提升电影拍摄和播放的帧率的话,会带来更好的观感么?

24帧电影与48帧电影截图的对比

在广义的影像领域中,早有人在尝试使用更高的帧率来拍摄或播放影像,而在电影领域中,直到48帧的《霍比特人》系列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才意识到,帧数的改变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变化,它的影响之大,大到可能会彻底改编电影的表现手法,观众的观影方式,甚至会彻底颠覆电影这门艺术一百多年来的固有形象。

120帧,可以让电影从朦胧幻境走向真实世界吗?

提升帧率在观感上的改变远不止“ 更清晰 ”——它甚至会改变电影的视觉特质:在观众印象里,电影画面总是一个固有形象: 色调,画面,镜头感等 ,与电视、网络视频差别甚大,这种独特的观感被称作“ 电影感 ”,颇有一点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所以,在李安宣布他的新片采用120帧新标准时,并且提到120帧3D的放映效果将与传统电影完全不同,甚至会颠覆这种“电影感”的时候,所有人都坐不住了。

其实在这之前已经有人尝试过提高电影帧频了。2011年,导演彼得杰克孙在电影《霍比特人:意外之旅》中首次尝试了48帧拍摄和放映。对此,看惯了24帧电影的观众们并不买账:他们认为《霍比特人》看起来更像在看一个巨大的电视, 失去了以模糊,抖动,闪烁为特点的“电影感”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还未上映,就曝光在铺天盖地的新闻里,重点明确:120帧的电影将会是什么样的新世界,每个对电影艺术感兴趣的人都翘首以待。而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去掉“电影工业革命”的噱头,120帧会给电影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1、巨大的信息量,充沛的细节

从本质上来说,帧率的提高意味着拍摄时获得的信息增加,以同样高的帧率播放时,观众获得的信息量也同样会增加: 帧率越高,观众看到的画面就越清晰

在以往的24帧电影中,当被摄体或摄影机有快速运动时,观者无法细辨每一帧画面,而且相邻两帧图像变化很大,给观众的感觉是画面上的物体像在跳跃闪动,而帧率达到120后,画面模糊大大降低,观感变得非常的锐利,移动模糊基本消失,展现出充满细节、信息量巨大的画面,比人眼捕捉到他们的速度更快,这意味着你会看到许多很细小的部分。

导演李安

李安和他的技术顾问本·杰维斯在面对Deadline的采访时举了个例子:在他们第一次看到120帧的测试镜头中有这样的一幕,一个女孩掀起她的上衣,另一个人碰了一下她的肋部。在低帧率下看过很多遍之后,当他们在看120帧的画面时突然间发现,在别人碰到她之前,女孩的肋部在颤抖。观众可以看到某人的脸:在特写的时候看到面部肌肉抽搐的细微细节、眼球的运动这种在24帧中无法被展示的画面。

2、摒弃化妆,减少表演的“夸张感”

在120帧4K 3D这样的高清晰度下,演员的表演也 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首先,镜头变得苛刻,化妆被摒弃了。当画面变得足够清晰的时候,汗毛都是小事,皮肤层次、气色的变化;眼睛放大以后,内在的感情,脑里的思绪,都会从细节、眼神里面看的很清楚,被感应到。

如果化妆的话,等于把真正的表演盖住了。表演不再是只由动作,表情,眼神来构成,而是变得更加丰富,“已经不是在表达,而是在感受”。在这样的情境里,镜头摒弃了化妆,记录了一种“天然的美感”。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片场


同时,就像现在看来100年前的黑白默片里演员的表演过度夸张一样,120帧下的表演也无法沿用24帧画面时的表演方式。

李安本人的解释是:

“更高的清晰度不代表更强烈的画面感。举例来说,一个人在24帧下演得很好,但在120帧下却看起来演得太过,或者太浅。在60帧的时候你以为同样的镜头在120帧和4k会是无法忍受的,但当你真的那么做的时候,它其实看起来更棒了。你能看见更多细微的差别。演员的表演虽然不一样了,但也很舒服。它就是有它自己的特点。(在表演上)我们需要让它降一个调,然后再去丰富它。如果我们只是在降调,它会看起来很乏味,很肤浅,维度单一而且过于单调。”

在消除了图像闪烁带来的距离感之后,电影不再是纯粹的“他者”, 观众也从传统的“窥视者”变成了“参与者” ——换而言之,我们从电影之外,藉由高帧频技术,走入了电影内,荧幕之上的不再是“ 电影 ”,而是某种“ 现实 ”。李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每一次都在强调,希望观众以开放的心态来看这部电影,你可能感到不舒服,因为这是观众不熟悉的东西,是与“电影”这个固有形象完全不一样的东西。

结语:

李安在采访中提到,电影画面已经有100年没有改革了,仿佛从诞生之初,就已经是现在的样子。随着电视和智能移动端的普及,人们甚至可以在iPhone上看电影,而不是非去影院不可;电影人想做一些新的东西,但被困在了旧的格式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将成为一场实验式探索,不管成功与否,都给了未来电影一个新的可能性。

明天,这部新片就要全球公映了,从上个月纽约影展首映之后影评的一片质疑,到上周大陆首映后媒体的交口称赞,这样一部全新技术的电影,正在惴惴不安地等待着大众的评价——不管是24帧也好,48帧也好,120帧也好,电影技术总是要服务电影内容,而不是喧宾夺主的噱头,观众关注的永远是“我是否看到了一部好电影”,至于高帧率带来的陌生感能否抵消惊奇感、电影导演与表演应该如何变化来适应或者更好地发挥高帧率,这已经不仅关乎一部电影的好坏,而是全球市场面对技术变革的一次大规模实验:请屏住呼吸仔细看。

回望一百年前的卢米埃兄弟在展示给观众们世界上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以现在的视角来看只是个小短片——的时候,观众们吓得一哄而散,因为第一次看到电影的观众们觉得太过真实而恐惧不已,一百年后,电影成了最受欢迎的娱乐形式,不看电影的人反而成了异类。

技术引导了艺术形式的改变,而艺术则依赖着技术进步来支撑更好的创作,至于观众,总需要有先行者披荆斩棘的开路。

无论影片如何,致敬李安。



参考资料:

[1].Ang Lee On His Game-Changing ‘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 Ang Lee On His Game-Changing '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

[2].我们的第一次:李安&冯小刚,贾樟柯聊电影 youtube.com/watch?

[3].刘丹云 《视觉暂留与似动现象在光动艺术中的置换》

[4].易国红 《电影放映机的构造及解析》

[5].李维 《论高帧率电影前景》


(出自 凡影周刊 微信公众号:fweekly)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