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描述了中国汽车行业中一些奇怪的现象,包括合资车企裁员却引发员工积极反应,新势力车企对员工待遇的处理方式引发的争议,以及价格战带来的后果等。文章指出,尽管一些新势力车企通过价格战取得了一定优势,但在对待员工待遇方面却引发了诸多问题,如加班时间过长、降薪等,甚至导致部分员工失业。同时,文章也呼吁政府部门和企业关注员工的合法权益,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东风本田和广汽本田裁员引发关注
两家公司提供的离职补偿方案让员工兴高采烈地离职,甚至未引发负面情绪。
关键观点2: 新势力车企待遇引发争议
赛力斯等公司实施年轻化策略导致老员工被裁,引发了对比讨论。一些新势力车企采取压缩人力成本的方式打价格战,引发员工不满和争议。
关键观点3: 价格战背后的影响
价格战虽带来了销量增长,但牺牲员工待遇降低成本的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可能会对整个国内消费环境和企业未来产生负面影响。
关键观点4: 政策引导与产业可持续发展
政府部门开始关注就业问题,提出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意见。产业发展应该摒弃牺牲个体成就大局的老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正文
作者|颖宝
来源|金角财经
ID|F-Jinjiao
一边嘲笑合资车企节节败退,一边羡慕合资车企丰厚的裁员赔偿。
最新的案例是东风本田。近日,东风本田下发了裁员通知,计划裁近2000人。没想到,“N+2+1”的离职补偿引发了“员工抢着被裁”,报名人数已有2500人。
在此之前,广汽本田裁员同样引发“员工抢着被裁”现象。其为离职员工提供“N+2+1.8”的补偿方案,“比特斯拉(N+3)还多”。社交网络上,几乎找不到被裁员工的抱怨。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造车新势力们,对员工的“杀伐果断”的态度。最近网络上流传一份赛力斯的“520”计划显示:
年满50岁或司龄满20岁的员工,达到其中一条即一切归零,重新进行双向选择。
不只是赛力斯,在价格战内卷的大潮下,新势力们都在拼命造出越来越低价的车,以换取越来越高的销量,
但也导致了越来越不公平的员工待遇。
这种以牺牲换来的遥遥领先,在对比合资车企被裁员工的丰厚赔偿时,让人总感觉哪里不对,但又说不出来,甚至是不能说的。
“
没有人表现出哀伤或抗议。
”
有东风本田前员工如此描述裁员现场。
相反地,大家均以积极的态度与公司道别,甚至有部门举办了欢送会,从买零食到布置派对,全是员工自己干的。
原因很简单,
公司业绩是不行了,但对离开的员工却很厚道。
根据多家媒体报道,东风本田此次提供近2000个离职名额,同时给予“N+2+1”的补偿(N是指工作年限,2是指两个月工资,1是指额外一个月奖金)。
东风本田在中国建厂已超20年,按照其给出的赔偿方案,工龄10年以上的老员工,或将拿到高达20万元的赔偿。
而据《每人Auto》报道,目前已有工龄20年的员工,拿到了近50万元赔偿。即便是平均薪酬不高的一线车间员工,工龄6年的也能拿到9万元,7年的则能拿到10万元。
在此刺激下,东风本田的网络裁员通道一开通就崩溃了,报名裁员的人数迅速达到了2500人。
“员工抢着被裁”,这一幕已经在3个月前的广汽本田上演过。
今年5月,据媒体援引内部人士消息,广汽本田将为离职员工提供“N+2+1.8”的补偿方案,“N+2是标准赔偿,1.8个月可能是奖金”,涉及员工1700人。
用内部员工的话来说,“赔偿给的比特斯拉(N+3)还多”。更让人意外的是,虽然此次裁员目前主要涉及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人。但他们的薪资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微薄。
报道显示,生产第一线的正式员工中,“有的人一个月,光住房公积金就能有好几千元”,更不乏月薪2.5万元-3万元的,另外还有各种补贴,而更资深的中层员工月薪可达到5万元-6万元,因此有许多人是拿着几十万元赔偿金走的。
这种“大方给钱”的做法迅速登上网络热搜,很快出现了“被别家车企裁员是灰心丧气,被广汽本田裁员是兴高采烈”的段子。
脱口秀段子“离职补偿是人生的第一桶金”前几天才刷屏,如今就照进了现实,而且还是两次。这也让很多自主品牌车企的一线员工五味杂陈,因为从销量上看,以本田为代表的合资车企,已经被打得节节败退,深陷大败局之中。
以7月零售销量为例,7月本田在华仅有雅阁一款车型销量超万辆,而以往包括雅阁、CR-V、皓影动辄2万以上的销量几乎看不到了。电动车销量表现更为惨淡,像e:NP2、e:NS2、e:NP1、e:NS1,7月份零售数据分别仅295辆、209辆、163辆、22辆。
根据官方公布的情况,2024年8月本田在中国的终端汽车销量为56959辆,同比暴跌44.3%,今年前8个月,本田在中国的终端汽车累计销量为525432辆,同比下降27.2%。
本田大败局是事实,但这并没有影响厚待被裁员工,同样是事实。
就在前不久,网上流传一份盖有“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章的文件,里面提到赛力斯宣布将实施“520”计划:
年满50岁或司龄满20岁的员工,达到其中一条即一切归零,重新进行双向选择。
提出此计划的目的,是有序实现人才队伍的年轻化状态,继续保持人次队伍的激活状态;全面导向冲锋,一切为了打仗,一切为了胜利。
据赛力斯官网介绍,其创立于1986年,距今已有38年,目前有员工1.6万人,不知道有多少司龄满20岁的员工,也不知道这些员工是如何看待这次的“双向选择”,又是如何看待“队伍年轻化”?
赛力斯财报显示,公司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50.4亿元,同比增长489.58%,净利润16.25亿元,同比增长220.85%,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也有人直言,
赛力斯好像只学会了华为的狼性,但没学会华为的大方给钱。业绩创新高的赛力斯尚且如此,更别提其他车企了。
理想在今年6月裁员期间,未按照约定发放赔偿金,反而是
把员工们裁掉一个月后,又重新召回部分人,合同直接延续,赔偿金则不再提供。
理想财报显示,二季度的营业收入为317亿元,同比增长10.6%;净利润为11亿元,环比增长86.2%,同比下降52.3%,毛利率为19.5%。从现金储备上来看,截至2024年6月30日,理想汽车的现金储备高达973亿元。
小鹏在去年裁员时,也被自称为派遣员工的网友爆出:
“无论入职时间长短,所获得的赔偿皆为1个月底薪,直接没有N。”
这还不是最惨的。
有些车企不裁人,而是通过降薪、增加工作量、延长工时等方式,变相逼迫员工。
今年7月,
奇瑞被员工在网上控诉“非法加班”:
“奇瑞规定每月加班不得少于100小时,各部门之间要对比加班时长,没达到加班系数(负载率)就要被通报。”同时,奇瑞关闭打卡系统的时间,统一在早上8点半、下午5点为员工打卡。
每月加班100小时意味着什么?若按一个月23个工作日计算,奇瑞员工
每天的工作时长为8小时正常上班+4.3小时加班,即12.3个小时。
这还只是最低标准,比如有员工表示,其在今年4月一共加班了120小时,加上正常上班的174小时,
总工作时间近300小时,算下来时薪只有16元,而且奇瑞是不给加班费的,“只给10元餐补”。
对于侵占员工个人权益,
很多车企似乎习以为常,甚至还大肆赞扬。
奇瑞集团的《7月份经管会会议精神》文章中便提到
:
“真正实现3个人干5个人的活,拿4个人的工资”
,
并在近日的华南区动员大会上喊出了
“扛得住给我抗,扛不住给我死扛”的口号。
亦有奇瑞员工接受《环球企业家》采访时提到:“尹同跃鼓吹信仰学,喜欢员工无偿奉献。”尹同跃是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
智己汽车联席CEO刘涛则在L6发布会上说道:“我们的同学连自己小孩子的出生都会错过。”“我们有同学一狠心,把自己年幼的孩子送去了寄宿制学校,一周才能匆匆的见一面。”
对此,有网友评论:
“每买一辆智己,就有一个无法第一时间见到亲生父亲的新生儿。”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名工龄20年的员工,是愿意在赛力斯面临“双向选择”,还是愿意被本田裁掉拿到“N+3”呢?
这两年,造车新势力们为了弯道超车,对外主要干了一件事:打价格战。
客观来说,价格战确实有用,合资车企曾经趾高气昂的“高价低配”再也没市场了。伴随新能源自主品牌的性价比越来越高,20万元级别的轿车价格被打到了15万元以下,30万元级别的SUV被打到了20万元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