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索邦大学
Flavio Siro Brigiano
与意大利理论物理中心
Arthur France-Lanord
联合团队
在预印本arXiv刊登了一项
颠覆性研究
,
首次证实水在极端高压高温(如行星内部环境)下可表现出超强酸特性
。
这种“极端超强酸”环境能催化甲烷等烃类化合物转化为复杂碳结构,甚至生成纳米金刚石
。该发现为理解地球深部碳循环、冰巨星磁场异常以及新型材料合成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撑。
研究背景:极端水化学的未解之谜
水在行星内部(如地幔、冰巨星流体层)承受着超高压(数十GPa)和高温(数千K),电离度大幅提升。此前实验发现,此类环境中甲烷与水混合物会转化为重烃和纳米金刚石,但具体机制不明。传统超强酸(如氟硫酸-五氟化锑)需在温和条件下人工合成,而自然极端环境中是否存在类似催化体系一直是科学谜题。
创新方法:计算模拟解码分子级反应
研究团队结合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DFT-MD)与机器学习原子间势能模型,模拟了含52个甲烷和76个水分子的混合体系在22-69 GPa、2000-3000 K条件下的行为。通过追踪质子转移、分子轨道变化,首次捕捉到瞬态中间体CH₅⁺(五配位碳正离子)的形成及演化路径。
突破性发现:水的“极端超强酸”特性
1.超强电离
:压力超过22 GPa时,水电离产生大量H₃O⁺,电离度随压力升高从8.5%增至27.7%(图1),形成强质子化环境。
2.甲烷活化
:高压使甲烷分子极化,偶极矩从0.73 D升至1.00 D(图2c),促使其接受质子生成CH₅⁺。该中间体寿命约0.1-1 ps,随后脱氢生成高活性CH₃⁺,驱动烃链增长。
3.三机制催化
:
·M1机制
:CH₅⁺脱氢形成CH₃⁺,攻击其他甲烷或水分子生成乙烷、甲醇(图3a)。
·M2机制
:C-C键断裂重组,实现烷烃-醇类互变(图3b)。
·M3机制
:双键中间体介导,形成丙烯等复杂结构(图3c)。
从甲烷到金刚石:碳结构的阶梯式演化
在45 GPa、3000 K条件下,团队通过增强采样技术观察到甲烷逐步转化为支链烃(如3-甲基戊烷)及含季碳(四配位)的金刚石类似结构(图3d)。该过程自由能垒低于27.8 kBT,证实高压水电离环境可自发驱动纳米金刚石成核。
科学意义:改写行星化学认知
1.行星内部
:解释冰巨星(如天王星、海王星)内部甲烷转化为金刚石的“钻石雨”现象,或与其异常磁场形成相关。
2.地球化学
:为深部碳循环中烃类稳定性及碳酸盐迁移提供新机制。
3.材料合成
:为绿色合成纳米金刚石、高性能碳材料开辟高压水热催化新路径。
未来展望
通讯作者Arthur France-Lanord表示:“下一步将探索其他烃类(如乙烷)及含氮/氧体系的极端超强酸化学,并联合实验验证模拟预测。”该研究或推动高压反应器设计,实现碳中和背景下碳资源的高效转化。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