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书法网
中国书法网(www.freehead.com)是中国成立最早,注册会员最多的专业性书法交流网站。 本站旨在为广大书画家、爱好者提供最新书坛新闻咨讯,学术成果、书画展览、书画印学习创作交流以及艺术品交易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学家庭育儿  ·  小学,请尽量不择手段去搞好英语 ·  16 小时前  
常青藤爸爸  ·  晒一下小小常新学期都上哪些培训班 ·  昨天  
育学园  ·  尿里有泡沫,是因为肾不好吗? ·  2 天前  
掌上铜山  ·  一地明确:生三孩奖3万! ·  2 天前  
掌上铜山  ·  一地明确:生三孩奖3万! ·  2 天前  
科学家庭育儿  ·  性价比儿童卫衣、卫裤,69.9元/2件!纯棉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书法网

“海上三老”黄葆戉|一代书画金石篆刻巨匠

中国书法网  · 公众号  ·  · 2019-12-09 20:00

正文


黄葆戉(字蔼农)   书法作品


黄蔼农学书伊秉绶,得其神髓。蔼农晚年,精力较逊,而求书者多,为避笔墨债,经常赴吴中灵岩,在寺中盘桓兼旬,乃在门上,书帖一条: “老农入山去了。”

——郑逸梅《书坛旧闻》



黄葆戉:“识字农”的金石奇缘

文/卢为峰


他潜心研习八体六书,诗画篆刻均有建树,与章太炎、陈叔通、吴昌硕、黄宾虹、张大千、郑振铎等交往甚厚,吴昌硕称赞他是“真大手笔也!”有“海上三老”和“沪上四慧眼”之一的美誉。他自甘淡泊,名士风度,曾婉辞过民国代国务总理李根源的出仕之请。“不求闻达,惟以艺术为重”的品格,深受学界的认可和尊重。他就是自称为“长乐青山农”的黄葆戉。



孝养不仕  潜心研习



黄葆戉的父亲黄霁亭于清代咸丰年间任闽浙督右参将,曾参与甲申马江抗法之战,诰封武显将军。黄葆戉在家中排行第十,幼年虽生活优裕,然羸弱多病,自谓“ 堕地到成丁,一生出九死” ,故小名“破钵”。 八岁时丧父,家道中落,母子相依为命。母亲吴氏是偏房,备尝封建官僚大家庭排挤倾轧之苦,告诫他要刻苦攻读,切勿涉足仕途,时常教诲他:“儿子做官娘做鬼。”从此,“澄怀永抱冰心洁”,终身孝养不仕,曾书写“腰中虽无苏子印,箧中幸有老莱衣”及“不愿朝廷命官职,永使子孙持善名”等句以自明。

年少时,他遵前人“读书必先识字”之训,潜心研习八体六书、许氏文字训诂之学。及长,既无意于官,更不愿为商,唯独癖嗜吟诗作词,金石书画,尤其笃爱摹印。有诗曰: “商既无能官绝意,偏耽书画欲成痴。”


黄葆戉书画镜片



黄葆戉书画镜片


在福建师范学堂毕业后,继习法政。康梁变法前,毕业于上海法政学堂。曾在安徽宪法传习所任教,讲授宪法等课程。从戊戌到辛亥,他游学于外,往来齐鲁燕赵皖浙沪闽之间,除政治思想上反对满清,赞成共和,积极拥戴革命变革外,专致书画篆刻,精心治学。

斯时,遍游名山大川,饱览各地收藏家所藏珍品,凡碑碣法帖,鼎彝玺印,汉石宋砚,名家真迹,无不悉心观赏揣摩,兼收并蓄。至是,艺事大进,风格一变,卓然成家。曰:“所谓不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不足以语一切学问,即艺事之微,何独不然。”他在诗画篆刻上均有建树,尤工汉隶,其隶书宗秦汉,参以伊秉绶笔意,别具一格,自成一家。他的隶书第一感觉横平竖直、光洁方整,细细品味,则是在不变中求变,在同中求不同,有一种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之美。初观不易发现其妙,但往往会被其气魄所震撼。执传统之一端而极化,实为大智慧,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名士风度  自甘淡泊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也成为黄葆戉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根本和道德准则。这种人生观培养了他刚正不阿、不求名利、不慕显贵、慈悲济世、视富贵如浮云之名士风度。

辛亥以后,黄葆戉回故乡从事文教,任福建省图书馆馆长一职。他自甘淡泊,不求闻达,不愿结交官场人物,诗曰:“时拥有图书馆,不官恣我读。”时任福建省长的胡瑞霖也是个传奇人物,学贯中西,他久仰青山农大名,多次托人带名片请黄葆戉到省府面谈。但黄葆戉不愿高攀,均婉言托辞不去。有一次,胡瑞霖到省图书馆借书,黄葆戉不愿见他,将自己反锁书房,并吩咐管理员,省长有问起,就说自己不在馆中。胡瑞霖不知内情,只好乘兴而来败兴而去。



黄葆戉书画小品



后来胡瑞霖因不满时弊,弃职入佛门,号妙观道人。直至1927年,此时黄葆戉正在上海,胡第三次托友人——冰心的表哥刘放园,希望黄葆戉帮他刻一方印章,“放园如例以求,黄君知为余物,辞不受直,且道当日未能一见,至今为憾,欲以此结翰墨缘。”胡收到印石后回赠“印印功德心”字轴以报,并题跋说明“此一段公案”,“以为异日一笑之因也”。此后,两人始得互吐衷曲,往还频数,日久交谊益深,感情弥笃。胡为之作指书对联:“度是春风常长物,心如清水不沾尘。”以喻君子之胸怀。1944年,妙观居士辞世,黄葆戉为作长篇挽辞,缅怀往事。

当年李根源(曾任农商总长、代国务总理等)、郑孝胥、陈叔通等都曾邀黄葆戉出仕,但他一概婉言谢绝,惟艺事为重。宁愿淡泊一生,两袖清风。诗有: “自甘寒素守诗书,家本无田之祗破砚”,“自分生无腾达志,世传代有读书痴”,“一卷相随消岁月,虫鱼生计有余欢”,以明心志。




结交名流  切磋技艺



1922年,黄葆戉由闽入沪定居。继黄宾虹、吴待秋后任商务印书馆美术部主任二十余载,主持历代及近世书画名作出版工作,对弘扬传统艺术,厥功至伟。所出版之书画精品,题签大多亲自操刀。在此期间,又兼任《中华新报》副刊“文苑”主编,上海美专教授、国画系主任及国共合作创办之上海大学教授等职。编辑、教学余暇,他大量收罗出版历代名家书画精品,精美的画册与青山农的题签曾一度“洛阳纸贵”风行上海滩。


商务印书馆聘书


他博览纵观,涉猎广泛,故精于鉴定,成为海上鉴赏名家之一。 在当时的上海滩,“青山农”名气之大,文与王福厂、马公愚齐名,号称“海上三老”。又因善辨书画真伪,与姚虞琴、吴湖帆、张大千并称“沪上四慧眼”。

黄葆戉在上海与吴昌硕、黄宾虹、张大千等艺术大师过从甚密,经常交流作品,切磋技艺。吴昌硕于癸亥年(1923)题词曰:“蔼农先生喜篆,雄浑古穆中能得自然之气,真大手笔也。”吴昌硕与西泠同人赎回文物《汉三老讳字忌日碑》,于杭州西湖西泠印社建石室永久保存。石室两边由黄葆戉篆书对联:“竞传炎汉一片石,永共明湖万斯年”,留传后世。





黄葆戉  隶书扇面





黄葆戉篆刻:老农长乐青山下





黄葆戉与章太炎、李根源、陈叔通、谭泽闿、李拔可、郑孝胥、蒋维乔、郑振铎等名流交往甚厚,经常吟诗作画,研究学问。陈叔通与黄葆戉住得最近,称通家之好。陈叔通七十岁时,黄葆戉写荷花为寿,题诗曰:“生先荷花六月,坐夏不畏炎热,荷净时送凉风,顿觉身心冷冽。出淤泥而不染,彼君子清且洁,西土上生上品,人间康强逢吉。”李根源寓居苏州时,常与黄葆戉苏沪间往来,情深谊笃。抗战期间,李拟组织老子军抗日,老而不忘爱国,黄葆戉深为敬佩。

黄葆戉为人廉洁耿直,慎持绳尺,不慕显贵,不畏权势,恤贫怜弱,平易近人。身历满清、民国、北洋政府、国民党和日寇统治诸时代,不愿为官,不争名利。暮年归终净土游戏佛门,自嘲:“识字农夫有发僧”,怡然自得。





青山长在  家学有传




黄葆戉一生创作甚丰,出版著作有《黄葆戉篆书百家姓》《青山农分书千字文》《青山农书画集》《暖庐摹印集》《青山农——知录》《谢友庵传》等,所作诗篇及所书墓志铭、题签等无计其数。友人刘亚文赠联: “沧海屡迁,蔗境自甘天所厚;青山长在,砚田无恙墨生香。” 跋有“蔗香主人诗又书画深受于天”之语,并咏诗“著作已等身,卷帙纷盈几”以颂。

黄葆戉为人耿介,一生淡泊,布衣素食处之怡然。常告诫家人:“书香二十世,素风慎毋忘”,“痴顽无用莫如我,虫鱼生计聊自安。志坚忍苦甘淡泊,葱汤麦饭胜鸡豚。”

他于辛亥前后曾治“葱汤麦饭家风”印章一方以自励,因祖上黄勉斋,乃朱熹之婿,其所镌边款曰:“余二十二世祖勉斋公,祖妣朱太君,文公女也。一日公至,太君家贫具葱汤麦饭以进,形有愧公。文公因口占一绝云:‘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补脾。莫道此中滋味少,前村还有未炊时’。先贤淡泊知足之风,岂徒我黄氏子孙姓所宜世守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