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阅读原文
”到
学习强国总平台
听精选内容
2024年,是一个以潮流“文化年”为标签的篇章,越来越多传统焕新和东方智慧在时代浪潮中彰显独特魅力,为观众提供更多中国故事新的展现形态与讲述方式。
近年来,文化类节目一直备受政策支持。自2017年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便从国家战略高度倡导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特点结合,以多样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推出优秀文艺作品。2021年,广电总局印发相关意见,加强全流程跟踪指导与全链条服务保障。2022年广电总局根据《“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中华文明探源和考古研究成果、中华文化典籍等的全媒体传播。到今年8月,广电总局再出台意见,运用引导调控机制促进大小屏融合传播,构建政策空间。在政策扶持的导向之下,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搭建起一座桥梁,不仅使中华民族精神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弘扬,更为观众构建起通往高质量艺术审美体验的大道。此类节目屡屡“出圈”,收获口碑与流量的双重认可,进而汇聚成一股文化潮流,深刻地影响着当下的文化生态与观众的精神世界。
文化类节目在形式上大胆跨界融合,不再局限于单一模式。更加垂直细分的主题巧妙融入节目模式中,深度激活内外的文化基因,有力坚定了文化自信,凭借节目流量实现了价值增量的显著提升。在“文化 + 影视”演绎类节目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通过古今穿越的形式,主持人撒贝宁与一众嘉宾深入探寻唐代诗人的世界,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演绎巧妙融合。节目中对李白、杜甫等诗人的人生轨迹与诗作内涵的影视化呈现,仿佛带领观众穿越回大唐盛世,感受那浓厚的文化氛围。《简牍探中华》则以独特视角聚焦简牍,借助影视化手段重现简牍背后的历史风云与人物传奇,让古老的简牍文化鲜活起来。而经典的《国家宝藏》持续创新,通过舞台短剧等影视演绎方式,让国宝背后的故事如画卷般展开,使文物不再是冰冷的陈列品,而是历史文化的生动讲述者。
“文化+文旅”类节目也正在成为市场的主导。首先再市场份额方面,在 2024年前三季度,文旅、文化题材电视综艺节目观众规模高达62.8亿户次,占上新量的41%;在2023年到2024年前三季度的网络综艺节目中,带有文化、文旅标签的节目占比接近30%。这一数据充分表明文化文旅类节目在综艺市场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吸引观众眼球的热门品类。具体来说,节目创新可谓硕果累累,湖南卫视《花儿与少年·丝路季》沿着古丝绸之路的足迹前行,带领观众领略沿线国家的壮美风光、悠久历史和独特人文风情,节目在内容创新和文化交流方面表现卓越,荣获第29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综艺节目,成为文化文旅类节目中的标杆之作;《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凭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挖掘与精彩呈现,单期收视率均突破 2%,引发了观众对非遗文化的广泛关注与热爱;爱奇艺与咪咕视频联合推出的《登场了!北京中轴线》,以北京中轴线这一独特的文化标识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和当代意义,站内播放累计超1亿次,展现出强大的文化吸引力。
数字技术成为2024年文化类节目创新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用新质生产力为文化传播与表达强势赋能,精心打造沉浸式视听体验等全新业态或场景,大力助推优质内容展现内在价值和外在影响。例如在《国家宝藏》中,利用先进的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国宝的精美细节,仿佛能够亲手触摸历史的纹理。在《简牍探中华》里,借助高清数字化展示技术,简牍上的古老文字与图案清晰呈现,配合动画特效,将简牍所承载的历史故事生动演绎,让观众沉浸其中,深刻领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视听语言表达方面的创新从未停止,时至今年,跨界的融合创新已经不限于内容与单一思想、技术、艺术等方面,更倾向于一种大融合。比如将实地采风、剧情演绎同文化访谈结合起来的视听呈现,既有虚实结合又有古今相融,致敬文化经典、彰显时代价值。北京台《最美中轴线(第三季)》巧思运用“外景路演+录制直播”的模式,给人以伴随式和沉浸感,保证了持续的话题热度;《典籍里的中国 (第二季)》精妙融合古老的典籍与现代舞台艺术,借由戏剧演绎和专家解读,令那些沉寂于时光中的经典著作焕发出全新活力;《上新了·故宫》大胆冲破传统美学与综N代潮流的壁垒。从探寻中华文明的脉搏到追寻民族精神的风骨,节目塑造了多元丰富的文化审美架构。
广东卫视的《明月共潮生·2024广东卫视非遗中秋晚会》不仅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完好保留,还为其注入了现代元素。与此同时,通过运用AR/XR虚拟技术以及将实景与舞美包装相结合的方式,为观众营造出一种宛如人在月上漫步、美景从屏幕中涌现的独特体验。
为了吸引年轻群体的关注与参与,文化类节目在形式与内容上积极探索创新,努力贴近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文化消费习惯。如中医文化明星体验真人秀东方卫视《国医少年志》采用“体验 + 旅行 + 传承”的创新形式,邀请明星嘉宾深入中医文化的发源地,亲身体验中医诊疗、中药炮制等传统技艺,在旅行过程中探索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传承发展脉络。节目通过轻松有趣的明星互动、惊险刺激的文化挑战等环节设置,以年轻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中医文化的魅力,有效激发了青少年对中医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山东卫视《国学小名士(第七季)》聚焦诗人经典作品与人生经历,创新性地将中华诗词与家庭情志教育相结合,通过设置富有挑战性与趣味性的诗词竞赛环节,如诗词接龙、诗词飞花令等,激发青少年对诗词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同时,节目在诗词解读过程中融入家庭情感、人生哲理等元素,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年轻受众群体中成功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与思想内涵,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了年轻一代的新生力量。
文化类节目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年轻受众群体。像《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在传播大唐诗歌文化时,采用了年轻观众喜闻乐见的互动形式,如线上诗词接龙挑战、与节目同步的文化解读短视频等,激发青少年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上新了·故宫》通过邀请年轻明星嘉宾参与故宫探秘,以青春活力的视角解读故宫文化,并推出一系列时尚的文创产品,吸引了众多年轻粉丝的关注,让故宫文化在年轻群体中生根发芽。
2024 年文化类节目在坚守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多元价值的拓展与延伸。众多节目和作品紧紧围绕文化内核,展开深度挖掘,并进行创新呈现。它们不仅淋漓尽致地展现文化之美,而且通过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互动活动,积极开发相关文创产品,成功延伸出教育、娱乐等多元价值链条,甚至有力带动了地方旅游、特色农产品销售等领域的蓬勃发展,真正实现了从单一的节目传播到多维度的价值拓展。
《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全面展示了各地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播出后,相关非遗产品的网络搜索量和销售量大幅增长,不仅带动了地方非遗产业的发展,也让更多人意识到非遗传承的重要性。《最美中轴线》在深入挖掘北京中轴线文化价值的同时,与旅游机构合作推出文化旅游线路,促进了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让观众在欣赏节目后能够亲身走进中轴线,感受其独特魅力,进一步提升了文化的影响力与经济价值。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融媒体盛典《中国汉服之夜》启动仪式前不久精彩亮相,盛典以汉服为载体,通过现场表演和新媒体短片等形式,融合烟台的自然风光、历史遗迹与现代风貌,展现汉服之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现场有国风舞台表演,如“者来女”携手兰蕙国风舞团演绎《衣冠上国》,还有权威发布活动,如CGTN“何以汉服”服饰文化研讨会成果发布等。未来,会有越来越多借助汉服热度实现内容与商业价值的高效转化,有力推动了传统文化在现代数字技术加持下的广泛传播与多元价值实现。
那些蕴含着故事性和时代感的文化类作品,不论是初露头角的新晋之秀,还是历经多季的“N 代”经典,皆愈发注重探索新的传播方式,着力营造新的审美体验。它们以无畏的勇气打破圈层限制,不断扩大传播声量。凭借文艺的强大力量,为中国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添砖加瓦、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