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重构自己
无论你是陷入迷茫的大学生、还是初入职场的小白新人,「重构自己」将帮助你完成从职场小白到专家高手的进阶之路,学会自我管理、快速提升职场技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HRTechChina  ·  突发:Workday宣布裁员1,750人,优 ... ·  2 天前  
HRTechChina  ·  开工大吉,2025万事兴隆!🎉 ·  3 天前  
中国企业家杂志  ·  中国影史,最高纪录!春节档制胜法宝是→ ·  3 天前  
人力资源数据分析  ·  打造高效的产品知识学习智能体- AI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重构自己

十条时间管理技巧 | 重点推荐第7和第10条

重构自己  · 公众号  · 职场  · 2017-07-07 18:01

正文

本文作者:曹将

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曹将(ID:CJPPTAO),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大家好,我是 Taka。


忙起来的时候,觉得一天过得实在太快了,真想一天有25个小时。这样我不仅可以高质量地完成工作,还能有额外的时间可以学点新东西。


但是前天看到 曹将(ID:CJPPTAO) 的一篇关于时间管理的文章后,我的想法有些动摇了。可能并不是我拥有的时间太少,而是我使用的方法不太对。


也许换种方式来管理自己的时间,我就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自己想做好的事情都做完,而且效率更高。


现在,我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你,希望你们能从中有所收获~



真希望能 Ctrl C / Ctrl V 自己……


这是阿文昨天晚上发的状态,相信也是更多人心里的愿望。毕竟,想做的事太多,时间成为阻碍一切的可恶障碍。


焦虑,慌乱,完成不了,更焦虑,更慌乱……恶性循环。


负能量的东西就不多说了, 今天分享 10 条技巧,亲身实践,效果还不错。



好讨厌

那就换件不那么讨厌事来做


高考前老师都会传授一系列备考技巧,其中一定会有这么一条:


遇到不会做的题,先跳过,把容易做的完成再说。


其实工作上也是,如果一件事不是最紧急的,但又真的讨厌,那就先做那些不那么讨厌的事——等到最后再来啃硬骨头。


这其实也是情绪管理,就像看丑的东西久了,就先看看帅哥美女,自然心生愉悦。


在当天任务完成一大半的背景下,人的压力也会小很多。




先完成,再完美


有些朋友追求完美,做任何事都一丝不苟,这当然很值得鼓励。


但他同时容易陷入到纠结的状态,结果 80% 的精力都奉献给 20% 的工作,而且还不能确定这 20% 是不是最重要的部分。


所以, 面对纠结,不妨先认怂,简单先应付,把整件事完成。 等到房屋的雏形已成,再来做精装修。这样便更能水到渠成。


比如在写文章时,一开始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内容先塞进去,然后再来润色词句,1000 字左右的稿子,一般一个小时就能成稿。



找到兴奋时间段


一天 24 小时,但并不是每小时的价值都一样。比如一般上午 10 点时候,人会更疲惫,效率更低。


所以, 我们可以试着找到自己的兴奋时间段,把核心的工作集中在那段时间完成。


以我为例,比较兴奋的时间一般是上午 10 点半到 12 点,下午 4 点到 6 点。而晚上 10 点左右情绪会比较激动,一般会倒上一杯梅子酒,然后开始码字。




不兴奋的时间点做储备工作


我有个习惯,如果什么都不想干的时候,就会去逛下图片类和设计类网站,这跟平时写报告的工作完全两个世界, 算是让大脑做个深呼吸。


但是,这也不是白干。在图片类网站上,如果有喜欢的,就保存下来;在设计类网站上,遇到不错的案例,就存到印象笔记里。


如此,以后做 PPT 什么的,便可以马上找到配图,并设计版式。


图片库



并不是每条微信都要及时回复


我们总是习惯于「讨好他人」,但其实,并不是每条信息都那么紧急。 特别是在兴奋的时间段里,任何一秒的打断都是莫大的浪费。


所以此时如果有微信过来,我会马上判定是否重要又紧急。


如果不是,那么看完后马上标注为「未读信息」,等到兴奋感褪去之后再回复。



多花时间在逻辑梳理上


很多人习惯于打开 Word 就开写,打开 PPT 就开做。结果是,写到一半,没想法了,然后就呆滞在那。


其实,就像公司发展要有战略,做事之前也要有想法。


在开始之前,明确思路,分哪几步,每一步大概有什么内容。 这个清晰了,下笔才容易水到渠成。




拆分任务的标准是:能否执行


有些事情,看起来像任务,其实那是目标。比如找资料这件事,看起来就像任务。但当开始做的时候,大多数人完全不知道如何下手。


但如果,把这件事以「渠道」的维度进行拆分,工作起来就轻松多了,例如,从以下渠道搜索:


  • 公众号

  • 知乎

  • 研报

  • 官网

  • 行业网站(如虎嗅、融360)

  • 知网

  • 微博

  • 淘宝(是的,这也是个渠道)




及时套路化


大多数事情都能分解为: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


那么,如果是重复性工作,那就可以总结成操作指南, 每次有条不紊开展,便可节省很多时间。


例如,写报告这件事,一般来说都是:


先说明问题,然后分析 PEST (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背景。接下来做对标分析,了解竞争对手动作,再结合自身情况给出方案。


实习时候做的催数据指南



充分利用工具


如果嫌写东西费时,那就借助语音转文字工具, 例如「有道云笔记」「讯飞输入法」都可实现。


如果嫌每天搜集新闻的渠道太多,那就利用「即刻」一类的工具把信息源整合,一并阅读。


如果嫌手绘太麻烦,那就用 「幕布」 「Xmind」 等工具梳理逻辑。


如果嫌排版麻烦,那就利用「Markdown」来快速实现。


科技的作用不就是为了我们节省时间,更好地生活吗?



并不是每时每刻都要成长


2011年年末,刚开始准备考研,总觉得身体里充满着洪荒之力,每天拼了命地看书,于是——再而衰,三而感冒。


后来,每周都强制让自己玩半天,每天也拿着相机在学校里拍拍花花草草。反而效果更好,在枯燥的生活里,也有点小期待。

《一个考研者的一天》


毕竟,生活是长跑,不是冲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