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道”广义上讲,指用来连接的各种线性开敞空间的总称。包括从社区自行车道到引导野生动物进行季节性迁移的栖息地走廊;从城市滨水带到远离城市的溪岸树荫游步道等。
“绿道”的内涵很广,它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含义。最早,美国人查理斯.莱托(Charles Little)在其经典著作《美国的绿道》(Greenway for American)中这样定义:绿道就是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行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
后来人们将绿道定义为更加多种的用途(包括与可持续土地利用相一致的生态、休闲、文化、美学和其他用途)而规划、设计和管理的由线性要素组成的土地网络 。该定义强调了5点:①绿道的空间结构是线性的;②连接是绿道的最主要特征;③绿道是多功能的包括生态、文化、社会和审美功能;④ 绿道是可持续的,是自然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⑤ 绿道是一个完整线性系统的特定空间战略。
在中国,“绿道”系统的建设是伴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提出来的。
具有景观设计学、社会学和交通学三个方面的概念。
今天共享单车的普及反而让城市骑行系统的问题更加凸显。这背后不光是
城市治理、交通、规划与设计学科要研讨的问题,更有社会学和经济学的问题。
我们曾深入研究过欧洲城市的绿道建设。比如在瑞典,哥德堡新城的滨
海绿道、
著名的马尔默明日之城的社区绿道都是城市设计体系中的一部分。
我曾拍下了这张照片:一个骑着儿童自行车的孩子
戴着自行车头盔,毫无障碍的在滨海道路和社区道路上骑行,直到进入自己家所在的单元楼都不必下车。这里每条路面的高差、坡道、围档、甚至照明都是围绕骑行的便捷性设计的。这是我们看待整个系统先进性的重要评价。
在芬兰的赫尔辛基,我记得我当时住在市中心,每天从赫尔辛基最大的公交枢纽KAMpill坐公交车到SITO公司所在的Taplola(芬兰语)地区。大约45公里中途不必换车。可是,最快的抵达方式竟然是骑自行车。最慢的方式是开私家车。因为赫尔辛基的智慧城市建设让公交车极大的智能化,每个交通红绿灯都能识别出经过路口的公交车是否晚点,可以随时放行通过。这极大程度的确保了公交系统的准时率。而那条绿道更是美妙,那是由一条废弃了的铁道改造而成。完全封闭的一条自行车快速路。赫尔辛基的家长喜欢带着孩子,全副武装(这里是指专业的穿戴设备:头盔、护具、鞋子以及保养精良的运动型自行车),在这条绿道里锻炼。绿道成为这座城市素质的体现。大家喜欢这种健身和出行的方式。这张照片就是我站在市政道路上俯视这条绿道拍摄的。骑行者、轮滑和滑板爱好者共同使用这条绿道。我当时在芬兰的同事都会说出他们今天骑到公司的时间,就像我们喜欢在朋友圈晒出自己每天的步行公里数那样自豪。当然:芬兰的公司里都会有提供给员工的淋浴间和更衣室。
下面,我来分享一下我们曾经参与的
三江两岸绿道规划设计。
五水送山迎富春,一川如画晚晴新,
古有富春山居图享誉天下,今有三江两岸“风景画卷”美誉江南。
这两句话不是我说的,
是一位骑行爱好者杭州市民在他的微博里写下的。
2010年杭州市政府谋划“三江两岸”生态保护和建设。当时两岸的路况还比较差没有专门的骑行绿道。2013年杭州市政府进一步明晰了三江两岸地区的整体定位和发展思路,一幅“山秀、水清、城美、景致”的发展蓝图跃然呈现。规划合理控制沿江两岸用地,构筑沿江景观交通体系,将“三江两岸”打造成为一条山水秀美、生态宜居、城景交融、和谐发展、世界一流的风景廊道。到2015年根据“三江两岸”生态景观概念规划,已经初步建设“三江两岸”绿道,总长约 716 千米。
这条绿道的确是中国最美的一幅风景画。天资禀赋:三江:即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流域,主干流总长约231 公里,包括浦阳江、兰江、大源溪、分水江等主要支流。两岸:即三江两岸可视范围,上游起于建德市新安江大坝,下游止于杭州经济开发区和大江东新城,重点是梅城至主城区,沿线涉及建德市、桐庐县、富阳市、西湖区(杭州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上城区、江干区、杭州经济开发区、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萧山区等行政区域。
三江两岸绿道分为三大类型:
生态型绿道
:生态型绿道主要沿城镇外围的自然河流、小溪、海岸及山脊线建立,通过对动植物栖息地的保护、创建、连接和管理,来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和保障生物多样性,可进行自然科考及野外徒步旅行。
郊野型绿道:
郊野型绿道主要是依托城市建成区、生态旅游景点周边的大块绿地、水体、连接道路和田野乡村所构建的绿色走廊。
城市型绿道:
城市型绿道主要是指在城市建成区内,依托河道以及道路两侧的绿地构建形成供市民休闲活动的通道。
此外还有人行道:
城市规划道路红线至车行道边缘的空间部分,包括行人通行带、设施带及绿化带。
绿道沿线为绿道使用者设立的可供避雨、休息和给养的驿站。按照所提供的服务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一级驿站、二级驿站、三级驿站。
我们当时为三江两岸绿道设计了LOGO。这个标志图形主要应用于道路
空间环境中,专属道路的地面和标识、绿道地图和活动传播中。记得我当时在向专家组汇报时说到:想到杭州、想到富春江、想到西湖,我总能想起白居易写《钱塘湖春行》时的心境: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感受自然、拥抱自然这是我们建设三江两岸美好画卷的本意。所以我们用了这样的图形。而且我们充分考虑了这个图形在功能区块和主题线路上的应用。
我们充分研究了步行者、骑行者、自驾车和公共交通抵达者进入三江两岸绿道的方式和行为模型。由此制定标识系统的规划体系。 并形成了这些方案。
我们必须在每个地块、每个路段考虑人们的行为方式和需求。这一点与城市道路的设计有很大区别。比如:骑行者会因为有亲水空间和观景平台而停留。又比如:在下沙这个区域,绿道建立起来后,人们很愿意使用绿道健身、通勤、约会,还有接送孩子上下学。所以我们要考虑每一条微型道路的接入,分析每一个路道路口存在的安全问题。要考虑人们在途中去超市、去图书馆、去公园的行为需求。
我经常看网友们在三江两岸绿道上骑行的记录和微博照片。我们团队走过每一处林场、河堤、大坝,与当地规划部门的同事无数次的讨论方案。今天的三江两岸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片,但这不重要。我们希望骑行或行走在那里的孩子们、在那里工作的人们开心的记录下他们的生活和美好的江岸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