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华泰睿思
华泰证券研究所微信公众号,致力于为投资者提供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推介优质研报,并预告最新的联合调研、专题会议等活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证券报  ·  刚刚宣布,降息! ·  12 小时前  
上海证券报  ·  热搜!DeepSeek百万年薪招人,实习生日薪千元 ·  昨天  
中国证券报  ·  刚刚,跌超1000点,发生了什么?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华泰睿思

华泰 | 金工:把握中国科技股价值重估的机遇

华泰睿思  · 公众号  · 证券  · 2025-02-03 09:15

正文


DeepSeek通过算法层面的创新突破硬件层面的限制,引发资本市场震动,并引起中美各界的广泛讨论。2 023年以来中美科技板块估值显著分化,当前纳指PE_TTM处于过去10年的89%分位数,为恒生科技指数PE_TTM的2.4倍,中美科技股价差有望收敛。可通过投资于港股和A股科技板块的ETF等指数产品,把握中国科技股价值重估的机遇。 港股市场作为中国新经济企业国际化布局的重要平台,A股相对稀缺的科技龙头企业多在港股上市,可通过指数产品进行投资。恒生科技、中国互联网50、港股通互联网等指数挂钩产品规模较大。 A股市场同样汇聚了 一批优秀的高新技术企业 ,可通过ETF等指数产品高效配置。其中科创50指数挂钩产品规模居首,成分股中电子行业权重占比达65%;其他挂钩产品规模较大的指数以半导体芯片行业居多,成分股较为接近。


点击小程序查看研报全文


核心观点

中美两国科技板块或面临价值重估,积极看多港股和A股科技板块

技术的扩散以及人类生产力的提升不以少数团体的意志为转移。DeepSeek通过算法层面的创新突破硬件层面的限制,引发资本市场震动,并引起中美各界的广泛讨论。我们认为,由于全球AI开源社区和市场经济体系的客观存在,政策制定者主观期待的技术封锁目标或难以实现。2023年以来中美科技板块估值显著分化,当前纳指PE_TTM处于过去10年的89%分位数,为恒生科技指数PE_TTM的2.4倍,中美科技股价差有望收敛。可通过投资于港股和A股科技板块的ETF等指数产品,把握中国科技股价值重估的机遇。建议关注挂钩恒生科技、港股通科技、科创50等指数的ETF产品。


人工智能领域竞争中,得益于开源社区和市场经济,真正的封锁或难实现

政策制定者期望通过技术封锁手段,形成并维持技术代差,这种封锁在特定时期针对特定对象可能有效。但我们认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中,真正的封锁或难以实现。一方面,AI开源社区的活跃使得知识、数据、模型在全球的开发者间充分流动,这种联结无法通过行政命令完全切断。另一方面,若低成本开源模型得到验证,其商业化潜力或被迅速挖掘,市场需求和资本驱动有望促使企业绕过封锁获取技术资源,加速技术迭代。中美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差距的缩小,或将最终反映在两国科技股估值价差的收敛。


中国科技龙头企业多在港股上市,港股科技板块可通过指数产品进行投资

港股市场作为中国新经济企业国际化布局的重要平台,A股相对稀缺的科技龙头企业多在港股上市,可通过指数产品进行投资。恒生科技、中国互联网50、港股通互联网等指数挂钩产品规模较大。从投资范围看,中证海外系列指数投资于港股、美股等市场;恒生系列指数投资于港股;中证和国证港股通系列指数投资于港股通标的,范围较港股略窄,但挂钩产品不受QDII额度限制。从指数覆盖的行业板块看,科技板块较互联网行业更宽泛,如芯片行业属于恒生科技,不属于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单只成分股权重上限是影响成分股集中度的主要因素。


恒生科技指数挂钩产品规模居首,产品呈现多样性

传统QDII ETF:如华夏恒生科技ETF和易方达恒生科技ETF等,主要以指数成分股为投资标的。互挂ETF:如华泰柏瑞南方东英恒生科技ETF,以南方东英恒生科技指数ETF为唯一投资标的,其优势之一是交易效率高,因此可以维持较高仓位,对投资人而言资金利用效率更高。南向通ETF:如iShares恒生科技ETF等,被纳入港股通标的,境内投资者可通过ETF通投资,部分产品费率相对较低。杠杆ETF:如南方东英2倍做多恒生科技ETF,境内投资者需要在中国香港开户投资,适合风险偏好较高并且具有明确短期观点的投资者。


A股科技板块相关指数及产品:科创50指数挂钩产品规模居首

随着科创板、北交所相继开市,以及创业板全面实施注册制,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陆续登陆A股市场,可通过ETF等指数产品高效配置。其中科创50指数挂钩产品规模居首,成分股中电子行业权重占比达65%,相关ETF如南方上证科创板50成份ETF等,部分产品费率较低。其他挂钩产品规模较大的指数以半导体芯片行业居多,成分股较为接近。各指数单只成分股权重上限普遍不高,避免了权重过于集中的风险。除被动指数基金外,另有一批指数增强基金,如景顺长城科创50指数增强等,总体规模不大,窄基指数做增强有难度,需优选管理人。



正    文

01 把握中国科技股价值重估的机遇
技术的扩散以及人类生产力的提升不以少数团体的意志为转移。DeepSeek通过算法层面的创新突破硬件层面的限制,引发资本市场震动,并引起中美各界的广泛讨论。我们认为,由于全球AI开源社区和市场经济体系的客观存在,政策制定者主观期待的技术封锁目标或难以实现。2023年以来中美科技板块估值显著分化,当前纳指PE_TTM处于过去10年的89%分位数,为恒生科技指数PE_TTM的2.4倍,中美科技股价差有望收敛。可通过投资于港股和A股科技板块的ETF等指数产品,把握中国科技股价值重估的机遇。

考察中美科技板块估值,美股以纳斯达克指数为代表,中国科技股以恒生科技指数为代表,恒生科技指数于2020年7月末发布,历史估值数据较短,我们同时展示恒生资讯科技行业指数历史估值,如图表1。中美科技板块PE_TTM估值变化在2020年中至2022年末整体趋于同步,但2023年以来出现显著分化,美股科技股估值持续走高,中国科技股估值尽管经历触底回升,但仍与美股存在大幅差距。截至2025年1月31日,纳斯达克综合指数PE_TTM为46.1倍,处于过去10年的89%分位数,恒生科技指数PE_TTM为19.6倍,处于指数2020年7月发布以来的43%分位数。


2025年1月20日,DeepSeek发布R1开源模型,或以较低的训练成本,达到比肩OpenAI-o1模型的效果。一方面,DeepSeek引发市场对算力需求下降的预期,1月27日美国科技股震荡,纳指下跌3.1%。另一方面,美国科技公司也积极拥抱中国大模型,1月29-30日,微软、英伟达、亚马逊相继宣布接入DeepSeek-R1。

政策制定者期望通过技术封锁的手段,形成并维持技术上的代差,这种封锁在特定时期、针对特定对象可能有效。但我们认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中,真正的封锁或难以实现。一方面,AI开源社区的活跃使得知识、数据、模型在全球的开发者间充分流动,这种联结无法通过行政命令完全切断。另一方面,若低成本的开源模型得到验证,其商业化潜力或被迅速挖掘,市场需求和资本驱动有望促使企业绕过封锁获取技术资源,加速技术迭代。中美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差距的缩小,或将最终反映在两国科技股估值价差的收敛。

站在投资角度,港股市场作为中国新经济企业国际化布局的重要平台,科技含量高,A股相对稀缺的科技龙头企业多在港股上市。近年来,随着科创板、北交所相继开市,以及创业板全面实施注册制,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陆续登陆A股市场。投资者可以通过ETF等被动指数产品把握中国科技股价值重估的机遇。

产品层面,我们梳理了投资于港股和A股科技板块的主要指数及产品,如图表2和图表3。

港股科技板块相关指数及产品的重要信息总结如下:
1. 投资范围 :中证海外系列指数投资于港股、美股等市场;恒生系列指数投资于港股市场;中证和国证港股通系列指数投资于港股市场中的港股通标的。港股通指数的劣势是部分H股科技公司如京东集团-SW非港股通标的,优势是挂钩产品不受QDII额度限制。
2. 行业板块 :主要分为科技和互联网,体现在指数名称中。科技板块较互联网更为宽泛,例如中芯国际属于恒生科技指数成分股,不属于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成分股。
3. 单只成分股权重上限 :影响成分股权重集中或分散程度的主要因素。例如中国互联网50指数单只成分股权重上限高达30%,其前五大成分股总权重也高达75%,较集中;中国互联网指数单只成分股权重上限为10%,其前五大成分股总权重为40%,较分散。

港股科技板块相关指数中,恒生科技指数挂钩产品规模居首,并且产品呈现出多样性:
1. 传统QDII ETF: 华夏恒生科技ETF 易方达恒生科技ETF 等产品属于传统QDII ETF,主要以指数成分股为投资标的。
2. 互挂ETF: 华泰柏瑞南方东英恒生科技ETF 属于互挂ETF,以南方东英恒生科技指数ETF为唯一投资标的。互挂ETF的优势之一是交易效率高,因此可以维持较高仓位(约98%),对投资人而言资金利用效率更高。
3. 南向通ETF iShares恒生科技ETF 等,被纳入港股通标的,境内投资者可通过ETF通投资。部分产品费率相对较低。
4. 杠杆ETF: 南方东英2倍做多恒生科技ETF ,境内投资者需要在中国香港开户投资,适合风险偏好较高并且具有明确短期观点的投资者。


A股科技板块相关指数及产品的重要信息总结如下:
1. 科创50指数挂钩产品规模居首,成分股中电子行业权重占比达65%,相关ETF产品如华夏上证科创板50ETF、易方达上证科创板50ETF、南方上证科创板50成份ETF等,数量多但同质性高,部分产品费率较低。
2. 其他挂钩产品规模较大的指数以半导体芯片行业居多,成分股较为接近。
3. 指数单只成分股权重上限普遍不高(10%或15%),避免了权重过于集中的风险。
4. 除被动指数基金外,另有一批指数增强基金,如景顺长城科创50指数增强等,总体规模不大。窄基指数做增强有难度,需优选管理人。

02 如何投资港股科技板块?
港股市场作为中国新经济企业国际化布局的重要平台,科技含量高,A股相对稀缺的科技龙头企业多在港股市场上市。如何有效配置港股科技板块?

境内市场:可通过ETF高效配置港股科技板块
境内全部指数型基金中,根据跟踪指数属性筛选, 主要投资于港股科技板块的基金共54只 (场外基金不同类型份额合并计算,不包括联接基金), 总规模2068.1亿元 。从产品类型看, 全部基金均为被动指数型基金 ,包括 QDII型被动指数基金和跟踪港股通类指数的非QDII型被动指数基金 ,暂无指数增强型基金。从场内场外占比看, 场内ETF产品规模占比超85% ,场外基金总体规模较小。


从跟踪指数角度看,聚焦于港股科技板块的指数主要有16只,其中 恒生科技跟踪规模居首 ,达744亿元。 其余指数中, 中国互联网50、港股通互联网、恒生互联网科技业共3只指数跟踪规模超100亿元 中国互联网、中国互联网50、中国互联网30等指数同时投资于港股和美股市场。


具体到单只基金产 品,投资港股 科技板块的产品中规模排名前十的产品如下。


可以发现,10只产品中8只为ETF,其中还包括互挂ETF等创新产品。以华泰柏瑞南方东英恒生科技ETF为例,该产品为 首批沪港互挂ETF 之一,其底层持仓为港交所上市的南方东英恒生科技指数ETF。

香港市场:基金品类丰富,恒生科技ETF为主流选择
香港基金市场品类相较境内更为丰富。根据香港证监会统计,截至2024-09-30,香港地区公募基金(即证监会认可的单位信托及互惠基金)共2138只(不包括伞型结构子基金),总规模13.4万亿人民币。其中在港注册产品规模1.5万亿人民币,占比仅11.2%,大多数产品并非香港注册。

按基金类型统计,主动管理型股票、债券以及混合基金依然占据了香港公募基金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相较之下指数基金(包括场外指数基金、ETF及杠杆/反向产品)规模较小,190只产品总规模9729亿人民币,规模占比7.2%,数量占比8.9%。


境内投资者配置香港基金产品的渠道较为丰富,除境内公开发行的聚焦港股的QDII产品外,还可通过 ETF互联互通机制中的港股ETF通 香港互认基金和跨境理财通中的南向通 等渠道对香港公募基金产品进行直接投资。以下分别梳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港股科技类产品。

港股科技类ETF
与境内相比,香港ETF市场总体规模较小,但品类更加丰富,创新含量较高。截至2024-12-31,港交所上市ETF共182只(不同计价货币份额视为同一基金),总规模8514.3亿人民币,底层资产涵盖了股票、债券、商品、货币、虚拟资产等;投资区域涵盖了大中华地区、美国、东南亚、日韩等全球主要市场;从管理模式看,大部分ETF为被动指数型产品,除此之外也不乏杠杆和反向ETF、主动管理型ETF等创新产品。


港股上市ETF中,按照投资区域和持仓股票行业筛选出高港股科技含量产品如下,主要集中在被动指数股票型、杠杆/反向型和主动管理股票型三类ETF中。可以发现,香港ETF市场中, 恒生科技指数是投资港股科技的主流选择 ,共有7只产品跟踪恒生科技指数。其中还包括两只杠杆/反向型ETF,规模均高于10亿人民币,分别为南方东英2倍做多恒生科技ETF和南方东英2倍做空恒生科技ETF。相比之下,其余15只被动指数股票型ETF及主动管理型ETF的规模之和为10.7亿人民币元,虽产品创新性强,但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对于境内投资者,部分香港上市ETF可通过南向ETF通进行直接投资。 投资港股科技的ETF中,被动指数股票型ETF中跟踪恒生科技指数的5只ETF均已纳入南向ETF通。

香港互认基金
除ETF之外,境内投资者还可通过香港互认基金投资港股科技板块。截至2024年底,已经批准的香港互认基金共有41只(同一基金的不同份额视作同一基金),总规模1531亿人民币。根据基金披露持仓股票筛选,主要投资港股科技板块的基金主要有两只,均由摩根基金(亚洲)管理。


从基金披露最新持仓看,两只互认基金 底层资产投资区域广泛 ,权重集中度较高 ,基金重仓资产主要集中在大中华地区科技板块,境内配置渠道相对稀缺 ,总体而言是配置港股科技板块的合理选择。


03 如何投资A股科技板块?
除了港股之外,A股科技板块同样具有配置价值。本节对投资于A股市场科技板块的基金进行梳理,考察范围为指数基金,包含被动指数型和指数增强型的ETF、场外基金,不包含ETF联接基金。

截至2024年中报,统计基金持仓股票中一级行业为 传媒、电子、通信、计算机 的总市值占基金净值比, 将占比高于50%的基金认定为科技主题基金

科技主题指数走势强劲,跟踪产品中ETF规模占比高
截至2025-01-31,指数型基金中,经筛选后符合要求的 科技主题指数基金共225只,总规模3770.4亿元 ,其中ETF共134只,包含2只增强指数型ETF,总规模3596.5亿元,占科技主题指数基金总规模的95% 。剩余91只场外基金中包含增强指数型基金共22只,总规模超50亿。


从跟踪指数角度看, 科创50指数是典型的符合科技主题定义的宽基指数,其跟踪基金规模超1800亿,接近科技主题指数基金总规模的一半 。其余主题和行业指数中,跟踪规模靠前的指数包括 国证芯片(CNI)、科创芯片、中证全指半导体 等。各指数跟踪基金规模及占比汇总如下。


以跟踪规模前十指数为例,展示其过往走势,并列举其跟踪基金中规模较大产品相关信息。自2024年初至2025年1月底,科技主题指数普遍收获20%以上涨幅,弹性较强。从指数跟踪基金类型看,规模较大的产品均为被动指数型ETF。



指数增强型基金中,规模靠前的产品信息汇总如下。目前科技板块指数增强基金规模普遍较小,仅两只基金规模超10亿元。



风险提示:
1. 大模型技术研发进展不及市场预期。
2. 中美贸易与科技摩擦风险加剧。
3. 本报告不涉及证券投资基金评价业务,所涉及到的基金产品信息均为公开客观信息。本报告内容仅供参考,投资者应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充分考虑指数编制规则、样本股变化、市场风格变化等因素对基金产品业绩产生的影响,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承担投资风险。

相关研报

研报:《华泰金工 | 把握中国科技股价值重估的机遇——ETF智投系列研究之六》2025年2月1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