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科技板块或面临价值重估,积极看多港股和A股科技板块
技术的扩散以及人类生产力的提升不以少数团体的意志为转移。DeepSeek通过算法层面的创新突破硬件层面的限制,引发资本市场震动,并引起中美各界的广泛讨论。我们认为,由于全球AI开源社区和市场经济体系的客观存在,政策制定者主观期待的技术封锁目标或难以实现。2023年以来中美科技板块估值显著分化,当前纳指PE_TTM处于过去10年的89%分位数,为恒生科技指数PE_TTM的2.4倍,中美科技股价差有望收敛。可通过投资于港股和A股科技板块的ETF等指数产品,把握中国科技股价值重估的机遇。建议关注挂钩恒生科技、港股通科技、科创50等指数的ETF产品。
人工智能领域竞争中,得益于开源社区和市场经济,真正的封锁或难实现
政策制定者期望通过技术封锁手段,形成并维持技术代差,这种封锁在特定时期针对特定对象可能有效。但我们认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中,真正的封锁或难以实现。一方面,AI开源社区的活跃使得知识、数据、模型在全球的开发者间充分流动,这种联结无法通过行政命令完全切断。另一方面,若低成本开源模型得到验证,其商业化潜力或被迅速挖掘,市场需求和资本驱动有望促使企业绕过封锁获取技术资源,加速技术迭代。中美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差距的缩小,或将最终反映在两国科技股估值价差的收敛。
中国科技龙头企业多在港股上市,港股科技板块可通过指数产品进行投资
港股市场作为中国新经济企业国际化布局的重要平台,A股相对稀缺的科技龙头企业多在港股上市,可通过指数产品进行投资。恒生科技、中国互联网50、港股通互联网等指数挂钩产品规模较大。从投资范围看,中证海外系列指数投资于港股、美股等市场;恒生系列指数投资于港股;中证和国证港股通系列指数投资于港股通标的,范围较港股略窄,但挂钩产品不受QDII额度限制。从指数覆盖的行业板块看,科技板块较互联网行业更宽泛,如芯片行业属于恒生科技,不属于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单只成分股权重上限是影响成分股集中度的主要因素。
恒生科技指数挂钩产品规模居首,产品呈现多样性
传统QDII ETF:如华夏恒生科技ETF和易方达恒生科技ETF等,主要以指数成分股为投资标的。互挂ETF:如华泰柏瑞南方东英恒生科技ETF,以南方东英恒生科技指数ETF为唯一投资标的,其优势之一是交易效率高,因此可以维持较高仓位,对投资人而言资金利用效率更高。南向通ETF:如iShares恒生科技ETF等,被纳入港股通标的,境内投资者可通过ETF通投资,部分产品费率相对较低。杠杆ETF:如南方东英2倍做多恒生科技ETF,境内投资者需要在中国香港开户投资,适合风险偏好较高并且具有明确短期观点的投资者。
A股科技板块相关指数及产品:科创50指数挂钩产品规模居首
随着科创板、北交所相继开市,以及创业板全面实施注册制,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陆续登陆A股市场,可通过ETF等指数产品高效配置。其中科创50指数挂钩产品规模居首,成分股中电子行业权重占比达65%,相关ETF如南方上证科创板50成份ETF等,部分产品费率较低。其他挂钩产品规模较大的指数以半导体芯片行业居多,成分股较为接近。各指数单只成分股权重上限普遍不高,避免了权重过于集中的风险。除被动指数基金外,另有一批指数增强基金,如景顺长城科创50指数增强等,总体规模不大,窄基指数做增强有难度,需优选管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