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经络通全身
按摩、刮痧、艾灸、点穴等理疗方法和民间绝技,穴位大全、黄帝内经等中医知识,是中医理疗爱好者提升技能的学习宝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潇湘晨报  ·  麻六记紧急回应! ·  昨天  
新闻株洲  ·  3月1日起,领“红包”! ·  昨天  
湖南日报  ·  突发7.6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 ·  2 天前  
湖南日报  ·  张兰名下7家公司均已吊销或注销 ·  3 天前  
潇湘晨报  ·  被批吃软饭!具俊晔惊人资产公开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经络通全身

补脾最厉害的一个穴位,滋补脾气,排除脾火

经络通全身  · 公众号  ·  · 2025-01-14 19:57

正文

经络通畅 身心无恙



什么是脾虚


脾负责把你吃的东西变成你的气血,送到你身体的各个角落,让你活得有精神。如果脾不给力,就会让你吃的东西没法消化,你的气血就不够用,就会出现各种不爽的情况,比如 脸色没血色,四肢没力气,吃饭没胃口,肚子胀气,便便稀软,舌头上有白腻的东西,脉搏细弱无力等等。


身上的肌肉强不强,也反映着脾的健康程度以及运化能力,脾行不行,捏捏自己的胳膊就可以知道一二了。


此外,还有一个测试脾是否健康的方法也很简易: 站起来,用脚趾抓地,看看抓得牢不牢。 平时如果坐公交车或地铁时,如果别人都站得稳稳当当,只有自己东倒西歪站不住,也提示这脾需要好好养一养了。


脾胃功能比较强的人,在站立时脚趾的抓地力也会比较强。


如果发现抓不住地,可以就从这里练起,不论站还是坐, 双脚放平,紧贴地面,用脚趾抓地然后放松,抓、放、抓、放,偶尔就练练,可以有效地刺激脾经。



小米山药并非根本


解决脾虚之道


小米和山药均为具备调和脾气功效的上乘食材,二者共同具有增强脾气功能的特质。它们不仅在于滋养脾气,使其充沛旺盛,同时有助于促进食物的顺利消化,从而确保身体对营养的有效吸收。与此同时,食用小米和山药还能够提升人体对外邪的抵抗能力,巩固体内正气,以维护身体的健康平衡。



有人说:小米山药能调节脾虚。要理解, 食用小米山药只属于辅助手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脾虚 。若仅仅依赖食用小米山药,而不调整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忽略情绪调节,未清除湿痰与解散肝气郁结,那么治疗脾虚将难以获得根本性的疗效。小米和山药皆属性质较为温和的食材。


然而,当脾虚症状严重或伴随其他并发症时,仅仅依赖小米和山药的食疗效果可能显得不足。在治疗过程中,应结合相关经方治疗或运用穴位疗法,以更全面地调理脾虚及其他相关症状。


给大家推荐一个调理脾虚非常好的穴位,没事多按按,可能比单纯地吃小米和山药要强,太白穴是也。


按摩太白穴——不用吃药


也能补脾的妙法


《针灸甲乙经》 中说:“太白,足太阴之原,脾之所生也,脾气之本也,脾气不足,取之以养,脾气有余,取之以泻。”



太白穴位置 在大脚趾的内侧,在跖趾关节的后方,在赤白肉际处。


太白穴如何取穴? 太白穴在我们足内侧,在足大趾跖趾关节的后方,在赤白肉际处,在这个位置,就是太白穴。


它在经络系统中具有调节气血功能的重要角色。


太白穴的调节直接影响其所属的脏腑功能。


按摩太白穴,能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虚, 如先天脾虚、肝旺脾虚、 心脾两虚 、脾肺气虚、病后脾虚等,并有双向调节作用。


太白穴“太”,大也,始也;“白”,金色。穴为金色所始;又太白为星座名,即金星;亦含土能生金之意。


取坐位,在足大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掌背交界线处可触及一凹陷,按压有酸胀感。


据中医理论,太白是脾经的 原穴 揉太白可调节血糖,治疗糖尿病 ,就拿调节血糖指数来说,它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血糖高的可以通过调节此穴让它下降,血糖低的可通过此穴使之上升。


健脾和胃,清热化湿。 太白是改善脾胃功能的重要穴位,能够调理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脾虚。


坚持按摩太白穴, 还可改善呕吐、消化不良、胃痛、腹泻、腹胀、便秘、胸闷、腹痛等症状。


此外,脾主肌肉,如果人突然运动或者搬提了过重的物品,就会导致脾气耗损过多,使得肌肉内部气亏,此时敲打或用力揉按太白穴,可以 迅速消除肌肉酸痛 等症状。


太白穴健脾补脾效果比其他穴位都强,很多脾虚的症状如 夜里睡觉流口水,舌头两边有齿痕,吃完东西腹胀,消化不良,手脚冰凉,女性 崩漏 ,月经淋漓不尽, 都是脾的运化能力差造成的。


尽管脾虚的症状很多,但多揉太白穴全都可以防治。


松懈疲劳的作用,头脑进行了一定的劳累时,那么用这个办法可以使人神经得到松懈,减轻疲劳。


按摩法: 稍微翻转脚背,四肢握住脚背,以拇指指腹按压,并作圈状按摩。


经常按摩此穴,对胃痛、食欲不佳、腹胀都颇具疗效。 揉太白有个方法,就是用大拇指内侧多硌,这样健脾效果才好。 按摩时要注意力道,以穴位处微感胀痛为度,以有痛感为宜,每天坚持按揉3~5分钟。



点击查看偏方秘方
头面部
鼻炎 咽炎 口腔溃疡
口臭 口臭2 牙龈出血
牙痛 牙齿松动 咽喉炎
口疮 鼻窦炎 声音嘶哑
近视眼 老花眼 白内障
头痛 酒糟鼻 见风流泪
耳鸣 耳聋 脱发
生发 秃顶 斑秃
乌发 头皮屑
常见病
失眠 入睡困难 神经衰弱
咳嗽 感冒 扁桃体炎
便秘
结肠炎 扁桃体炎2
胃炎
肠炎
拉肚子
胃痛
胃下垂
腹胀
胆结石 肾结石
尿路结石
尿频 肝炎 厌食
哮喘 肺气肿 气管炎
肾炎 止汗 甲状腺肿大
盗汗

老年病
高血压1 高血压2 高血脂
低血压
糖尿病1
糖尿病2
冠心病 脂肪肝 脑血栓
眩晕症 面瘫 记忆力减退
眩晕 嗜睡
抑郁症
痛风 癫痫 降低转氨酶
颈椎病
关节炎 膝关节炎
骨刺 骨质疏松 坐骨神经痛
足跟痛 腰肌劳损 强直脊柱炎
手脚冰凉
手足麻木
手抖头抖
中风后遗症

男女病
乳腺炎 丰胸
乳腺增生
奶水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