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改变自己
改变自己,不断进步,活出精彩人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印象笔记  ·  10万亿、李子柒、年终总结|一周收藏排行 ·  2 天前  
混沌学园  ·  不确定的美 ·  2 天前  
混沌学园  ·  客户既要又要还要,创业究竟该怎么干? ·  2 天前  
学习曾国藩  ·  洗脑最厉害的十句话,第一句我就信了!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改变自己

智商高就好吗?智商高的人容易有的这 9 个问题

改变自己  · 公众号  · 学习  · 2016-10-11 07:48

正文

#时间不会等你#


#每周多一点思考#


彭萦:


聪明反被聪明误。你们先看智商高容易有的那 9 个问题。看完了,我再给你们看一段话。


智商高就好吗?智商高的人容易有的这 9 个问题

by Lachel(L先生)& Owl of Minerva 


@Lachel(L先生)


生活中,你也许见过很多这样的人。他们脑子很活,思维敏捷,学习一样事物时往往很快上手。比如,学习吉他,别人还在练习 53231323,他们已经可以完整弹唱一首歌了;学习编程,别人还在死记硬背算法、函数,他们已经可以编出一个小程序了。


但是,当学习进展到一定阶段——比如正式入门之后,他们的热情却消退得和刚上手时一样快。这时,他们的进度往往会停滞不前,导致对许多事物均有涉猎,也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却没什么精通的领域。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很有可能,这正是由他们的「聪明」导致的。


学习的本质,是一个在大脑中建立「联系」的过程。每个人的思维,可以看作一张由许许多多个「节点」,通过逻辑关系连接在一起的网络。这些「节点」,就是一个个「观念」。而学习,就是在这张固有的网络之间,插入新的节点,并重建与这个节点的连接。亦即改变固有的思考模式。


这个过程是艰辛的,所以无论对于谁,学习都是一件难事。那么,推动我们去学习的动力,是什么呢?


是反馈。


反馈,就是由你的行为产生的、同时又反作用于你身上的结果。反馈有正反馈和负反馈,每一种反馈又可分成即时反馈和预期反馈。正反馈促进我们去做某些行为,负反馈促进我们停止某些行为。


例如,按照六线谱练习几分钟指法,就能弹出一首简单的伴奏,这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就是「即时反馈」。它会给予你成就感,鼓励你继续练习下去。


例如,背英语单词的时候,每背一个单词,就想象自己离托福 110 又近了一步,离自己出国的目标又近了一步,这就是「预期反馈」。


又例如,你 15 岁才开始学围棋,然后得知别人学棋都比你早了 10 年,你这辈子都下不出什么成绩了,就会萌生悲观和放弃的心理。这就是「负反馈」。负反馈的意义,是警示我们远离不利于生存的事物,包括将精力耗费在得不到预期结果的事物上。


为什么我们能够学得进去一样东西?就是因为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断地受到「即时正反馈」和「预期正反馈」的鼓励。


有些人,可能学到一个新的知识点,解出一道难题,便会非常兴奋,对他来说,这就是正反馈。而有些人,可能学到一个东西,感到又比别人更进了一步,满足优越感,这也是一种正反馈。正是这种反馈,抵消了学习过程中的艰辛和枯燥。


学东西比较快的人,他们的记忆力、理解能力、思维速度通常比较出众,将知识转化为联系的速度较快,因此,他们比较容易「理解」一个概念,并应用这个概念去解决固有的问题,这就是一种「正反馈」。


对他们来说,这种过程是新奇、有趣、充满刺激的,他们陶醉于这种新事物对大脑不断的刺激中。因此,一开始的时候,他们表示出来的是浓厚的兴趣和极快的学习速度。但是,这样的模式,也容易产生这些问题:


1 追求不间断的刺激流,忽视对概念的深入掌握。结果就是,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但能深刻记住的和沉淀下来的却不多。也就是过于重视速度而忽视了质量。


2 重视刺激甚于知识本身,舍本逐末,似是而非。他们可能会沉溺于「原来是这样!」的刺激中(也就是西方所说的 aha! moment),满足于这种感觉,而事实上他们的理解可能是似是而非的,甚至纯属曲解,但由于他们足够聪明,能在比较低的层面上自洽解释,因此自以为掌握了这个知识点。也就是说,他们学习的潜在动力并非为了获得知识,而是为了获得快感。


3 积累不够扎实。相比起新事物的刺激,复习、背诵、记忆显得更枯燥无味,所以,他们更喜欢学习新东西,而忽视了将学到的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导致积累不够扎实。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领域,入门往往都是比较快的,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前面学到的东西,会成为后面知识的铺垫和基础。这时,不但要求你有较高的理解能力,也要求你能够将已经学到的东西「内化」,让它们彻底为你所用,才能进一步学习。


而一开始学习较快的人,他们最缺乏的,恰恰就是这种将知识「内化」的能力。而当他们遇上障碍时,因为前期的学习过程相当顺利,「刺激流」一直不断,因此,对比之下,他们更容易放弃。


举个例子:学习好比走迷宫。聪明的人,也许用不了一分钟就能解开这一层的谜题,找到出口,前往下一层。但也许这一层某处隐藏着一个重要道具,过了十层之后,需要使用这个道具了,他们就傻眼了。


回去找吧,又不知道在哪一层,而且面对着已经走过的迷宫,实在不想重新遍历一次。再加上又没有攻略帮忙,很多人也许就选择放弃了。而一开始就仔仔细细将迷宫每一层都走遍的人,花的时间更多,入门更慢,但每一层都走得踏踏实实,就不容易有这样的遗漏。


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


1 找到你真正热爱的东西。全才固然是好的,但懂得很多又有专长,是最理想的状态。前面已经说过,浅尝辄止的人,多半并不是真的热爱这个领域,只是对其有基本的兴趣而已,因此一旦「刺激流」停止,便很容易放弃。所以,找到你真正热爱、愿意钻研的内容,让每一步都成为你的「预期反馈」,让自己拒绝刺激的诱惑,抱着真心想了解这个领域的心态,去学习,去钻研,才有可能走下去。


2 每走一步都反省、检视自己,将知识体系化。主要有这么三步:


1)学习一个新的概念时,将它解释给别人听,或者跟自己对话。你理解一个概念时,可能只是理解一个侧面,而当你试图解释一个概念时,你会动用到它在你脑海中的一切「联系」。这样一来,你是否掌握到它足够的特点,是否存在似是而非的情况,是否对它的前因后果、逻辑关联都一清二楚,就明明白白地显示出来了。在这个过程中,你遇到的一切障碍,都要立刻弄明白,因为这些就是你在正常学习中忽略了的东西。

2)做笔记,画图,理清逻辑,建立联系。

3)将这个知识点纳入你的知识体系。


3 多与人交流,多应用,多触类旁通。多交流,交换想法,一来加深理解,二来也可以通过交流的快感建立你的「反馈」。多应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为学到的东西写一篇文章,试着去解释日常生活的问题,都是建立反馈、自我检查的良好方式。多触类旁通,学习的本质是联系,不要埋头于一个领域,多去接触其他相关领域的东西,会开阔你的思路,了解更多不同角度,从而更好地加深理解。


4 保持好心态,不要过分注重结果。学习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要太注重眼前的收益。


@Owl of Minerva


极高智商是有实实在在的危险的,多体现在精神压力/状态和某些精神疾病上。具体表现包括:


1 酗酒和成瘾性药物滥用


在酒精消耗上,具有高平均 IQ 的国家,人均年度消耗量显著更高 [1] 。这一结论来自于99个国家的数据。数据同时显示,酒精消耗跟 IQ 之间的显著相关不受经济和教育等其他参数的影响。




上面数据由于考虑的是国家平均 IQ,所以并没有很好的显示高智商跟饮酒的关系。排出文化参数,考虑在同一国家内 IQ 跟饮酒量,可以更明显的看到这一正相关趋势 [2, 9]:




另外,来自大量数据的调查研究还证明,儿童时期 (10岁) 的高 IQ 跟成人 (30之后) 的成瘾性药物滥用有显著相关性 [3,4] 。




具体的,在 IQ 比平均值高出一个方差 (15分) 的人群中,成瘾药物滥用的比例显著增加 (不是线性的) 。


2 躁郁症(Bipolar disorder)风险


经验告诉我们,极聪明极富有创造力的人很可能躁狂。来自瑞典军队一百万人口的调查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 [5]:




该数据显示,儿童时期的 IQ 与成年后的纯躁郁症发病率呈反 J 曲线关系,即儿童时期 IQ 较低人群和 IQ 较高人群均有较高的躁郁症发病率。该研究的缺陷在于,IQ scale 里的 9 分仅仅是代表 IQ120 左右的人群,并不包括极高 IQ 者,使得这种关系不太明显。


另一项考虑了 IQ130 以上人群的研究更好的证明了这一关系 [6]:




3 好奇的危险


高的智商以为着你/妳有更好的记忆力,以及脑内个区域的协同工作能力。这些特征可能由一类蛋白质( neuronal calcium sensor-1, NCS-1)驱动,同时该蛋白质还与躁郁症 (上文第2部分) 和精神分裂有关。新的研究证明,该蛋白质还与好奇行为有直接关系 [7]:




抑制不住的好奇,好处不表,其害处除了有上文 1 部分提到的酗酒和药物滥用之外,还会导致一些花样作死行为以及由尝试导致的意外。


4 他人期望的压力以及难以满足的自我期望


智商极高的人通常在儿童时期就表现出远优异与周围孩子的能力,这让 TA 的亲人和朋友对 TA 有很高的期望。但是个人生活的成功取决于多方面因素,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社会和时代因素的极大影响——即成功是有偶然性的,而大部分人不足以优秀到认识这一点。


这些高期望给聪明孩子留下深远的影响,贯穿 TA 的一生。研究数据证明,在儿童时期就被成为神童的孩子群体,在 TA 们中年时期普遍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失望,认为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智商优势。在 TA 们 80 岁左右时候,自己的心理状态(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也低于普通智商人群 [8]。


大量数据已经证明,高的智商并不能给人的说明满足感带来帮助。相反的,如果自我期望与现实的关系没有调整好,会导致生活满足感的损失,包括对自己健康和人际关系的满足感损失 [9]:




5 对日常事务更多的担忧,以及对过去窘境的念念不忘


高智商人群的担忧具有一个特征:TA 们不怎么担忧生活和人类的大事,反而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上处处留心和紧张。比如。TA 们会更担忧上课和上班迟到,考试中某道题没有做出来或者完美解决。TA 们过多的担忧这些小的缺陷,使得自己对事情的担忧水平远超旁观者的担忧水平——比如学霸们会在每次考试后都哀叹要挂。




与之对应的是,高智商者会更多的回顾过去犯错的境况、丢人的瞬间,对此念念不忘,翻来覆去的担忧 [10]。另外,研究数据还显示,在患有广泛性焦虑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的人群中,高智商者通常症状更严重 [11]。


6 偏见陷阱及赌徒心理


高智商者通常对自己的方法论具有非常的自信,因此忽视了自己一个人不可能看到事情的完整面。这使得 TA 们在面对错误时更少可能反思,反而固执于旧结论或偏见(Myside Bias, 自我偏见),难以认识自己的缺点 [12]。


反映在经济和投资策略上,高智商者更可能陷入赌徒谬误,以为随机序列中一个事件发生的机会率与之前发生的事件有关,即其发生的机会率会随着之前没有发生该事件的次数而上升[13]。同时,高智商者可能因为这一因素在投资和消费上不理智[14], 虽然有更好的风控能力,但冒的经济风险更大:




......


以上这么多问题,相当部分是因为认知偏差造成的。我们这个社会中的规则和教材是为普通人写,如果高智商者过多相信于此,不可避免的会导致错误的认知和不合理的期望。


Reference

[1] Belasen, Ariel, and Rik W. Hafer. "IQ and alcohol consumption: International data." Intelligence 41.5 (2013): 615-621.

[2] Mortensen L H, Sørensen T I A, Grønbæk M. Intelligence in relation to later beverage preference and alcohol intake[J]. Addiction, 2005, 100(10): 1445-1452.

[3] White, James, and G. David Batty. "Intelligence across childhood in relation to illegal drug use in adulthood: 1970 British Cohort Study."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 (2011): jech-2011.

[4] White, James W., Catharine R. Gale, and G. David Batty. "Intelligence quotient in childhood and the risk of illegal drug use in middle-age: the 1958 National Child Development Survey." Annals of epidemiology 22.9 (2012): 654-657.

[5] Gale, Catharine R., et al. "Is bipolar disorder more common in highly intelligent people? A cohort study of a million men." Molecular psychiatry 18.2 (2013): 190-194.

[6] Smith, Daniel J., et al. "Childhood IQ and risk of bipolar disorder in adulthood: prospective birth cohort study."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Open 1.1 (2015): 74-80.

[7] Saab, Bechara J., et al. "NCS-1 in the dentate gyrus promotes exploration, synaptic plasticity, and rapid acquisition of spatial memory." Neuron 63.5 (2009): 643-656.

[8] Holahan, Carole K., and Charles J. Holahan. "Being labeled as gifted, self-appraisal,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 life span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48.3 (1999): 161-173.

[9] Zettergren, Peter, and Lars R. Bergman. "Adolescents with high IQ and their adjustment in adolescence and midlife." Research in Human Development 11.3 (2014): 186-203.

[10] Penney, Alexander M., Victoria C. Miedema, and Dwight Mazmanian. "Intelligence and emotional disorders: Is the worrying and ruminating mind a more intelligent mind?."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74 (2015): 90-93.

[11] Coplan, Jeremy D.,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lligence and anxiety: an association with subcortical white matter metabolism." Frontiers in evolutionary neuroscience 3 (2011).

[12] Stanovich, Keith E., Richard F. West, and Maggie E. Toplak. "Myside bias, rational thinking, and intelligence."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4 (2013): 259-264.

[13] Xue, Gui, et al. "The gambler’s fallacy is associated with weak affective decision making but strong cognitive ability." PloS one 7.10 (2012): e47019.

[14] Zagorsky, Jay L. "Do you have to be smart to be rich? The impact of IQ on wealth, income and financial distress." Intelligence 35.5 (2007): 489-501.


第一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 L先生的猫(ID:lxianshengmiao)作者Lachel,公关、互联网人,知乎18万赞答主,心理学达人,多家媒体特约作者

第二篇授权转载自知乎的@Owl of Minerva,中科院、德国马普学会博士

封面图 by Davide Abbati


彭萦:


我前几天刚好看见这段关于智商的定义,很喜欢:


「Intelligence isn't just about how many levels of math courses you've taken, how fast you can slove an algorithm, or how many vocabulary words you know that are over 6 characters. It's about being able to approach a new problem, recognize its important components, and solve it — then take that knowledge gained and put it towards solving the next, more complex problem. It's about innovation and imagination, and about being able to put that to use to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This is the kind of intelligence that is valuable, and this is the type of intelligence we should be striving for and encouraging.」


小播报


彭萦招一个新的个人助理,感兴趣的可在后台回复彭萦助理了解更多


今天我做了什么改变


投资自己是很多人总在说的事情,可是比投资自己时间更重要的是,投资自己的注意力。


彭萦她是怎么追踪她的注意力的?又是如何控制她的注意力的?把注意力放在哪是错的?放在哪是对的?你们又有什么其它控制注意力的好方法?


以下是改变自己会员对彭萦20161002期语音《比钱贵的是时间,比时间还贵的是注意力,我是怎么把注意力投资在正确的事情上的?》的反馈。


@会员 静静


新成员:)第一次听到一万小时倒计时法~觉得很受用。会发现自己在专业领域花的时间远远不够,才会遇到许多力不从心的事。嗯,接下来开始尝试一万小时倒计时法~


彭萦:


哦?第一次听说一万小时倒计时?那读读我的这两篇文章吧。


彭萦的新年誓愿——你就是你每日重复做的事情


我的一万小时梦想倒计时


@会员 汤圆


很受用,感恩!加入改变会,就是想成为更好的自己,一直以来都认为自己的专注注意力这块做得很差,经常想一心多用,一件事情正在进行的时候,想的往往是下一件事情,或者着手下一件事情,没有专注于当下,其实注意力不只会影响到当下,还会对一个人的生活,工作,时间,多方面都造成影响,而且影响根深蒂固。听了语音之后,我想改变下接下来每日的计划内容,每天给自己定三件事情,晚上回顾下有没有完成,借由提高自己的注意力和专注力,希望自己能每天自省和坚持!


@会员 杨之薇


有的时候,时间的合理控制就是你对今天的生命的延长,听了这篇分享之后,我对自己的目标控制在方法上有了些新的思路。在这周希望能用到工作上来。注册会员之后第一次听到语音分享~希望共同进步。


彭萦:


生命的延长,并不一定是增长生命的长度。多想想如何增长生命的宽度。


限时福利(截止时间-10.16,本周日下午6点):

现在加入会员,可以在周日晚上额外听到彭萦上一周的会员语音:《比钱贵的是时间,比时间还贵的是注意力,我是怎么把注意力投资在正确的事情上的?》




想知道会员能得到什么?↓↓↓点击阅读原文,10秒钟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