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海报
开幕嘉宾合影留念
“当线成为边界——裴咏梅艺术展”于11月6日下午15:30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隆重开幕。来自中国民生银行、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界、学术界及各大相关媒体的众多嘉宾莅临现场。展览由中国民生银行、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主办,北京民生文化艺术基金会协办,汉克·斯拉格担任策展人。展览是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当代艺术家个案”系列的最新成果,对裴咏梅近年来的艺术创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呈现。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周旭君开幕致辞
开幕式上,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周旭君首先致辞。周旭君介绍到裴咏梅是北京民生“当代艺术家个案研究系列”非常年轻而出色的艺术家。她的视角聚焦在中国民生这一重大主题上,记录城市变迁,关注社会民生、反映底层生活,用绘画、影像、装置等丰富媒介而又极具张力的艺术语言,反映多种文化碰撞交融下当代中国的现代性、现实性,这与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与民共生”的办馆宗旨达到了高度契合。周旭君同时认为,裴咏梅的附中、本科、硕士都就读于中央美院,从学生到老师一直扎根于这片艺术沃土,是中央美术学院现代教学体系培养的典型案例。这次展览是裴咏梅的首次个展,既是美术馆对于艺术家艺术价值的判断,更是中央美术学院作为中国现代艺术教育领航者,人才辈出的一个缩影。她同时希望北京民生未来能够得到央美的更大支持,努力为推动新时代中国艺术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中央美术学院书记高洪开幕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书记高洪代表中央美术学院向展览成功举行表示祝贺。高洪表示今年是中央美术学院建校一百周年,在这个百年节点上,央美在思考如何培养这个新时代的艺术人才,对在校老师特别是像裴咏梅这样优秀的中青年老师的成长培养是央美战略性的任务。他希望央美的青年老师要继承学校的光荣传统,立足扎实的传统基础并不断的探索创新,关注社会并服务人民,面向社会的问题,并通过艺术创造来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他同时对一直有密切合作的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表示衷心的感谢。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理事长李文华开幕致辞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理事长李文华在开幕式上赞扬了裴咏梅的艺术成就。李文华表示,裴咏梅的个展是北京民生美术馆理事会一致通过的项目。美术馆理事会非常乐意见到中青年艺术家在绘画语言上的创新性探索,对裴咏梅的学术水平和创作表达非常的认可。裴咏梅熟练的掌握了古典和现代的艺术语言,更为可贵的是从这些语言的运用当中跳出来而具有当代的表现能力,体现了央美人才辈出的教学水准。李文华同时表示,如何让艺术家的艺术作品更好的走进生活是一个值得共同探讨的话题。以银行为背景的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愿意和中央美院一起研究视觉艺术的产业化,把艺术家推到更大的产业平台中发挥能量。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马路开幕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马路在开幕式上分享了对这个展览的看法。马路认为“当线成为边界”这个展览,“线”其实不是画面上的符号的而是社会意义的隐喻,”边界“则引起了他对绘画和艺术”边界“的思考。中国传统绘画或书法是强调”线“的,但线也有宽窄和变化,有了变化之后才有表情和艺术的提升。他同时表示,生活中会发现”线“其实是有宽度的,这种有宽度的”线“其实就是”边界“,这种边界往往是自由生长的地方。马路希望未来的绘画应该生存在这样的边界里才具有生命活力。
艺术家裴咏梅开幕致辞
裴咏梅在开幕式上向来到现场的嘉宾、此次展览团队合作方、个人艺术道路上的师长和亲朋好友等致以最诚挚的谢意。裴咏梅介绍到此次展览汇聚了她自2012的年至今的作品,是其艺术探索的阶段性汇报,是关于其思想的艺术图像呈现。裴咏梅认为,艺术就是在没有获得真理之前的不断试错,年轻的艺术家在没有到达真正的艺术高峰时应该不断的尝试和突破,探索当今人类的生活感受和精神追求,发现人类在当下的思想和精神的未来,这和科学实践在精神高度上是一致的。她同时表示,此次展览既是其艺术成功的一个节点,也是新的艺术启程的出发点。她对艺术的向往和探索始终充满豪情,用新时代的色彩描绘出艺术的光辉岁月。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展览部主任徐沁萍主持开幕式
作为中国当代中青年艺术家的重要代表,裴咏梅多年来专注于视觉艺术的创作和探索,特别是在架上绘画中大量运用流动的视角与线条:没有固定边框,没有静态意识,动态且极富互动性。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自然地融入了艺术家对于美学传统、迫切的社会问题以及当下的生态议题等一系列复杂问题的思考,呈现出一种不言自明的多重性。
开幕式现场
此次展览作为其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个展,题目来自于裴咏梅近年来的创作系列《当线成为边界》。该系列和《巧克力》系列、《双重时间》系列一起构成展览的作品主体,也是裴咏梅艺术探索的阶段总结。在策展人汉克·斯拉格看来,裴咏梅通过这些作品呈现了一种与绘画(drawing)传统不同的艺术思考。她将这种思考不间断地渗透到书写的肌理之中,越过了现实中边界的分割以及知识分类学式的归纳分层,将可见的形式与有限的单一化标准进行对比,以此召唤对无限性的发现与更新。
艺术家詹建俊参观裴咏梅艺术展
展览除了展示架上绘画,还呈现一个多种媒介表达形式(包括油画、现成品装置和录像投影等)构成的展示系统,使社会的现场与艺术在场在同一空间中再次相遇。策展人汉克·斯拉格认为,现实与艺术已经失去了边界,唯有画面中的挥洒线条暗示着艺术思考过程中所蕴藏的潜在活力与强烈的开放性。展览充分展现了裴咏梅的艺术态度:绘画不应被视为一种学科而固步自封,更不能因此而限制它思想的疆界(territorialisation)和思考的可能性。
裴咏梅为媒体和观众做导览
展览将持续至11月25日,免费向公众开放。
前 言
汉克·斯拉格
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的裴咏梅个展,获得了艺术界的瞩目。她突出的个人风格在于运用了流动的视角与线条:没有固定边框,没有静态的意识,只有动态且极富互动性的线条。艺术家自然地融入了对于美学传统、迫切的社会问题以及当下的生态议题等一系列复杂问题的思考,呈现出一种不言自明的多重性。
《当线成为边界》系列 一
裴咏梅近年以来的作品《巧克力》系列、《双重时间》系列和《当线成为边界》系列,以精妙且不易察觉的方式展示出一种与绘画(drawing)传统不同的艺术思考,并将这种思考不间断地渗透到书写的肌理之中。她不仅从艺术表达中另辟蹊径,更越过了现实中边界的分割以及知识分类学式的归纳分层。同时,它还将可见的形式与有限的单一化标准进行对比,并以此召唤对无限性的发现与更新。
《当线成为边界》系列 二
在《绘画的愉悦》一书中,法国哲学家让-吕克·南希将艺术创作活动视为一种典型的形成性力量(formative force):艺术性的线条也许并不能产生不可视的思绪,也不能揭示未曾展示的另一面,可是线条可以引导视线穿透边界,让可视与不可视的画面相遇,形成一种未完成的在场,并于其中发生无限的更新或改写,而视线与空间的变化就蕴藉于边界的多重痕迹之中。它改变了绘画与观众的关系,观众在破碎的线条的指引下破解绘画的内容,这不啻于一种参与创作的方式。用更具诗意的话来说,这些不停被打断边界的线条如同闪电,昭告着天外的悬念,以及人们对之无穷的追寻。
《当线成为边界》系列 三
此外,南希还指出了绘画中线条的碎片化特性所带来的具体愉悦形式:这不是一种大功告成的愉悦,而是一种因为诱惑、不停被打断和扩张而产生的愉悦。换句话说,这是一种无终结的愉悦,永远关注起点,并导向其自身的冲动与可能性。
《当线成为边界》系列 五
这样一种视觉化形式并不可识别、辨认或测量,它所具备的是一种非标准化且不可证实的特质:作为一种当代文化力量,这种视觉化形式跨越了不同的媒介和领域,它是一股总在形成的力量,兼具思考的要素、灵感的瞬间以及批判的维度。
《当线成为边界》系列 六
以上观点构成了裴咏梅个展“当线成为边界”的起点。本次展览呈现了一个由多种媒介表达形式(包括油画、现成品装置和录像投影等)构成的展示系统,使社会的现场与艺术的在场在同一空间中再次相遇,可以想像这是一场无法直接对话的相遇,因为它们巳经失去了边界,唯有画面中的挥洒线条暗示着艺术思考过程中所蕴藏的潜在活力与强烈的开放性,而艺术家的态度也在此表露无遗:绘画不应被视为一种学科而固步自封,更不能因此而限制它思想的疆界(territorialisation)和思考的可能性。
《当线成为边界》系列 七
《巧克力》系列一
《巧克力》系列二
《巧克力》系列三
《巧克力》系列四
《巧克力》系列七
《巧克力》纸本系列 No.4
《巧克力》纸本系列 No.7
《巧克力》纸本系列 No.9
《双重时间》系列一
《双重时间》系列二
《双重时间》系列三
《双重时间》系列七(局部)
《双重时间》系列七,局部 (2)
展览海报
欢迎订阅 2019 《艺术市场》,微店订阅优惠!
| 微信编辑:庞边 |
AM 新媒体矩阵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