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3 月 28 日,当地时间中午 12 点 50 分,缅甸中部发生了一场强烈地震,中国地震台网测定的震级为 7.9 级,震源深度 30 千米;而美国地质调查局给出的数据则是 7.7 级,震源深度 10 千米。这场地震不仅影响了缅甸全境,还波及了邻国泰国和中国云南等地,由于震源深度仅为 10-30 公里,其造成的破坏可能是空前的,堪称缅甸百年来最严重的地震之一。那么,这场地震的威力为何如此强大呢?
2025年3月28日在缅甸内比都拍摄的地震后受损的建筑。来源:新华社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知社学术圈”
这场地震的“主角”是实皆断层
(Sagaing Fault)
,一条贯穿缅甸南北、长达约 1600 公里的走滑断层,其命名即来源于缅甸实皆省
。所谓走滑断层,是指地壳中的两块岩体沿水平方向相互滑动,而非上下错动。这种断层活动通常会释放巨大的能量,尤其当断层平直且延展范围广时,滑动面积越大,地震的威力就越强。美国地质调查局
(USGS)
指出,实皆断层是缅甸地震活动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而此次地震的震中就位于这条断层附近,距离曼德勒仅 17 公里。
实皆断层
图源:
Dora the Axe-plorer,CC BY-SA 4.0,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55528240
这场地震之所以威力巨大,与它的几个关键特征密切相关。
首先,它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仅 10 公里。相比深源地震,浅源地震的能量更容易传递到地表,造成更强烈的地面震动和破坏
。其次,7.7 级的震级表明,这次断层滑动涉及了大面积的岩体。一般来说,震级是由断层滑动距离、岩体强度和断裂面积共同决定的。实皆断层的平直特性,使得能量能够沿着断层线迅速传播,甚至影响到数百公里外的地区。
此外,这次地震后已经监测到了十几次余震,最高震级达 7.5,仅在主震后 12 分钟发生,进一步加剧了破坏。专家指出,这种余震模式在走滑断层地震中并不罕见,因为主震释放的应力可能触发附近断层的二次活动。
本次地震的震动强度
图源:USGS
缅甸位于世界上构造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又称阿尔卑德带
(Al
pide Belt)
,是地球上最活跃的地震带之一
,横跨欧亚大陆南部,从西边的地中海地区(包括意大利、希腊、土耳其等地),经过伊朗、阿富汗、喜马拉雅山脉,一直延伸到东南亚的缅甸和印度尼西亚。这一地震带约占全球地震能量的 15%-20%,仅次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它的形成源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大约 5000 万至 4000 万年前,印度板块开始以体现为北向以每年约 5 厘米的速度向欧亚板块俯冲和挤压,导致地壳剧烈变形。这种碰撞抬升了喜马拉雅山脉,并在地中海至东南亚的广大区域内形成了复杂的褶皱、断层和地震活动带。
该地震带其他区域近期也曾发生大地震,如土耳其 2023 年的 7.8 级地震、伊朗 2003 年的 6.6 级地震。
缅甸靠近这一带的东南端,印度板块与巽他板块
(Sunda Plate)
的碰撞是主要驱动力。在局部地区,这种碰撞形成了俯冲带,即一个板块被挤压到另一个板块之下;而在实皆断层附近,则表现为侧向滑动。这与地震带其他区域(如土耳其 2023 年的 7.8 级地震、伊朗 2003 年的 6.6 级地震)的高发性一致。
在历史上这里曾发生过多次强震,1839 年曾发生过一次 8.0 级的地震,自 1900 年以来,该区域在 250 公里范围内已发生过六次 7 级以上地震,包括 1912 年的 7.9 级和 1990 年的 7.0 级地震。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地震学家彭志刚认为,对地震学家来说,这里发生地震并不奇怪,虽然目前仍然不能准确预测具体的地震时间,
但是从 1839 年到现在近两百年的时间,如果实皆断层的滑移率(即沿断层积累的应力)约为每年 2 厘米,那么这段时间已经积累了大约 4 米的累积应力,这个数字足以产生 7 级以上甚至更强的地震。
走滑断层
目前缅甸震中及周边受灾地区的情况仅限于局部报道,很多专家认为其破坏的强度足以让灾区“整体失联”,因此真正的损失可能远高于目前能够看到的。而令人惊讶的是,远在数百公里外的泰国首都曼谷,一栋 33 层在建高楼轰然倒塌,该建筑是泰国国家审计署办公楼,已造成至少 10 人死亡,数十人失踪。斯坦福大学地球物理学教授格雷戈里·贝罗扎
(Gregory Beroza)
解释说,尽管曼谷距离震中较远,但 7.7 级的地震能量足以传播如此远的距离。更关键的是,曼谷的地质条件放大了震感。这座城市建在软土之上,地震波在软土中传播时会减慢速度并增强振幅,导致地面晃动更为剧烈。
耶鲁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教授杰弗里·帕克
(Jeffrey Park)
指出,这次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的浅源区域,与历史上的类似事件相比,损失生命和财产的风险极高。缅甸当前正处于内战之中,医疗系统薄弱,基础设施落后,这无疑加剧了灾后救援的难度。
这场地震提醒我们,地球的板块运动是一场永不停歇的“舞蹈”。每一次震动,都是地壳深处的能量释放,也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考验。正如彭志刚所说,尽管大地震在缅甸并不频繁,但它们一旦发生,往往影响深远。未来,科学家将继续监测实皆断层,试图预测下一次可能的震动,而我们能做的,只能是采取更好的措施来减少天灾带来的伤痛。
参考文献:
1.https://www.livescience.com/planet-earth/earthquakes/this-is-a-very-big-earthquake-the-science-behind-myanmars-magnitude-7-7-earthquake
2.https://nautil.us/what-caused-the-devastating-earthquake-in-myanmar-1200737/?_sp=80bd98a3-06e2-4334-8377-e4cd8184c738.1743243264583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知社学术圈”。凡本公众号转载、引用的文章 、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因此产生相关后果,将由版权所有人、原始发布者和内容提供者承担,如有侵权请尽快联系删除。
▽ 精彩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