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武汉大学图书馆
“外事问百度,内事问小布”。小布会在这儿向大家及时推送关于武汉大学图书馆的最新资讯。回复“帮助”或者"help"可以自助查询热门问题。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武汉大学图书馆

现代文明的冬日隐喻:从莎士比亚到阿特伍德【珞珈阅读广场 第225期】

武汉大学图书馆  · 公众号  ·  · 2021-01-27 11:46

正文

Shakespeare's Winter


现代文明的冬日隐喻

·从莎士比亚到阿特伍德·


【珞珈阅读广场 第225期】

淡黄淡青的金秋银杏,无雪纷飞的立冬时令,季节的错乱是否渐磨去我们对于气候的敏感与细腻?


我们是否不再觅农耕时代春种秋收的细致入微,愈少将其抒发在文学想象之中?


在人类主宰自然的现时,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没有雪的冬天”?


活动简介

01

活动主题

从气候学的角度解读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冬天意象,一探莎士比亚生活时代的冬季图景。


02

活动信息

活动时间:

2020年11月7日 18:30 - 20:30

活动地点:图书馆总馆E栋一楼大厅


03

主讲人介绍


张箭飞教授 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哈佛燕京访问学者(2000-2001)、UIUC费曼基金访问学者(2004-2005)。


官雪莹 武汉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目前研究方向:气候小说。



讲座内容


于立冬时分,张箭飞教授与官雪莹同学从小冰期及现代冬天入手,从莎士比亚戏剧及气候小说切入,为我们道来“冬天”之蕴。在提出新颖的气候学角度之前,张教授首先让同学们回到自身所见,体悟身边细微的气候之变。


 1. 英国与冬天 

英国的国民性部分地被多变的天气所塑造,而由于冬天的阴冷、荒凉、入骨、漫长,其多指生命的终结和死亡,夏天则代表短暂的生命的丰美。冬天在英国人的概念和历史中,一直相当于一种摧毁一切的力量,几乎如同命运般可怕。


2. 莎士比亚与冬天 

莎士比亚生于1564-1616年,在短暂的生命中他亦被小冰期时代战争、瘟疫、超低温、农业歉收饥荒的阴霾所笼罩,也无怪其对于冬天肃杀之气的描绘。

从1300年至1860年,全球气候进入寒冷期,这段时间被称为“小冰期”。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先生根据考古资料、物候记录、方志和仪器观测记录总结出了近五千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认为从15世纪到19世纪的冬季相对寒冷,而以17世纪为最冷。他提到1650-1700年间太湖、汉江和淮河均结冰四次。17世纪的欧洲同样陷入严寒:资料显示这一时期的泰晤士河经常封冻。

17世纪正处“小冰期”,亦被称为危机的世纪,其画像为两部著作:莎士比亚的《冬天的故事》(The Winter's Tale)和弥尔顿的《失乐园》(Paradise Lost),而伟大作家的荣光并不能覆盖现实的苦痛、气候生态的灾难。


 3. 《冬天的故事》气候主题 


《冬天的故事》的“冬天”既来源于莎士比亚晚年的黑暗寒冷,亦是其作为“时代的温度计”对袭上四周的冷意的敏锐感知,并对未来生活做出悲观性的历史预言。


“A sad tale’s best for winter.I have one of sprites and goblins.”


故事中波西米亚国王波利克赛尼斯去西西里国王里昂提斯处做客,原本打算九个月后在冬天归国处理事务并看望儿子。里昂提斯自己挽留未果,便让皇后艾尔米奥娜前去,但皇后说服成功却在里昂提斯心中埋下“怀疑”的种子,认为自己的女儿是私生女。 “怀疑”就如同冬天此般极端天气里突来的一阵寒风,这种转变无逻辑无预兆,原自信牢不可破的友谊一下子被嫉妒和猜疑摧毁了。

西西里国王里昂提斯命令自己的大臣安提努斯把自己的女儿扔到越远的地方越好。海上天翻地覆的风暴(在传奇剧中常见的海上风暴)、对皇后的审判以及被“熊”所吞噬的安提努斯都传递着“死亡”主题和肃杀的冬的信息。“熊”即象征着报复的力量,因为安提努斯把婴儿抛弃在荒野,无求生之路,不行正义之事。

在这样的悲剧进行后留下的却是家庭团圆、成全情人的喜剧结局,《冬天的故事》的主题也就是The circle of the life 生命的循环,也有人把这称为紧扣季节循环的田园剧:冬天带来死亡嫉妒猜忌,而春天又带来生命的复苏,萌发友谊和宽恕。


 4. 小冰期的社会现实 

值得注意的是,为何皇后遵循老公的指令,去劝西西里国王留下,结果就落下了嫌疑,国王还在法庭中当众侮辱皇后的名声,连同侍女一起进行愤怒的声讨?这就让我们联想起小冰期时代排斥弱势群体的“驱巫运动”

当时泰晤士河结冰,畜牧业农业、运输业大受打击,物价急剧沸腾,社会戾气极重。恐慌饥饿愈发加剧了生存空间的竞争乃至压缩,尤其针对社会最弱势的群体,比如说容貌丑陋者,老人,还有那些妇女和儿童。他们将暴风雪的骤发归于女巫的魔法,指认学识渊博、举止怪异者为男巫女巫,女性作为邪恶天气的象征之一受到大肆围剿,且天气越冷驱巫运动越狂热


莎士比亚笔下的冬天实际上与小冰期的气候现象、社会心理现象,与被敌意和虚无裹挟的文化特征同构。



5.「没有冬天的雪人」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曾著「疯癫亚当」三部曲,内容推理色彩与气候关怀并重。她写作的缘由正是因为担心气候变化会给我们的目前社会的资源带来一些压力,并且引发一些社会的动荡。

三部曲建立在气候急剧变暖带来严重危机的世界上,人们试图通过基因改编拯救自身,其中天才科学家秧鸡(CRAKE)研究出一种病毒造成全球瘟疫爆发、人类种族灭绝。秧鸡人正是他设计的新人类。

《羚羊与秧鸡》运用双线叙事,一方面是“现在”,最后的幸存者“雪人”如何与新世界、新人类共处。另一方面是“过去”,Jimmy(雪人原本的名字)的回忆:如何一步步走到被瘟疫毁灭的世界。

一方面,“雪人”面对消失的季节节律和只有暴风与烈日来回交换的极端天气,面对高温有极高的脆弱性。另一方面,“雪人”名字又来源于“喜马拉雅雪人”(Abominable Snowman)这种传说中的物种。作为最后的幸存者,An abominable snowman亦面对着极大的孤独,承载着脆弱而不确定的文明,与时代格格不入。

在成为“雪人”之前的Jimmy所面对的现代社会亦面对气候灾难导致的社会暴乱,人们自我放逐至肉欲享乐,沉溺于消费主义的洪流之中。失去了理性约束和美的滋养,人们逐渐走向疯狂而同类相食。“雪人”的怪物形象似在影射加拿大文学中失去心智的食人怪“温蒂戈”(Wendigo)形象(参见Danette Dimarco的 Going Wendigo: The Emergence of the Iconic Monster in Margaret Atwood's Oryx and Crake一文),而阿特伍德曾写道,这种怪物是冬天所带来的饥饿与贪婪的化身:

“...Has been seen as  a personification of winter...”

(参见阿特伍德Strange Things: The Malevolent North in Canadian Literature一书 )



“雪人”在盛夏势必消融,而Jimmy年少时的人文情怀在技术崇拜、物质崇拜的高热中没有立足之地,这是一个关于冬天消逝的悲伤故事。而当雪人作为冬天的遗留物消融时,当人类文明被我们亲手制造的或是不作为而引发的气候灾难摧毁时,这个故事便成为了一个现代文明之冬的隐喻。


提问环节


气候关怀与文学作品


来自测绘学院地球物理专业的同学

刚才张老师提到将莎士比亚的作品衍伸到中国,那么我有个问题,在莎士比亚同时期的中国(明朝),气候如何反映在文学家的作品中?刚才还提到“人类世”的概念,恰恰属于我的专业领域地球科学,那么我想问文学和科学如何结合?


张箭飞老师

中国的文人传统对季节是很敏感的,但相较西方而言,我们对气候的感知是略微迟钝的。从竺可桢先生能用各种文献做中国五千年的气候变迁史就可以看出,我们气候史的史料是丰富的。也有说法说,小冰期促推了明朝的覆灭。我很高兴听到第二个问题,我们现在就是要跳脱专业自我设限,因此我的同行才提示我,莎士比亚冬天的延长线到了中国。


文学院现当代专业的博士生:

我想问中国现当代有没有体现出气候关怀的文学作品?


张箭飞老师:

当然有,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什么鄂温克人注定要消亡,因为他们生存的环境(近北极)不可以维系了,他们才是极端气候的最大受害者。


来自遥感的同学:

假如将来太空时代人类营造了恒温的条件,没有了气候和天气的概念,我们该如何看待我们现在研究的气候对文学的影响?


张箭飞老师:

如果我能活到那个时代,我一定要去讲气候考古学。(全场笑)有一个美国宇航员的故事,他在宇宙舱中非常想念地球的雨声,就把纸片贴在排风口上,根据纸片扇动的声音想象地球的雨声。因此,我们到了那样一个恒温的环境后,可能最怀念的就是地球的暴风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