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放射学实践
《放射学实践》杂志作者、读者、专家、编辑交流的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医学影像沙龙  ·  需要注意的“岛叶带状征” ·  2 天前  
drpei  ·  叶黄素能预防近视吗?能护眼吗? ·  3 天前  
丁香园肿瘤时间  ·  TPS、TC、TAP、CPS...PD-L1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放射学实践

《请您诊断》病例141答案:鞍区中枢神经系统胚胎性肿瘤

放射学实践  · 公众号  · 医学  · 2019-12-31 12:22

正文

病例资料 患者,男, 7 岁。 1 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夜间加重,日间略有缓解。精神、饮食及睡眠差,体重无明显减轻。查体:神清语利,对光反射灵敏,颈软无抵抗,四肢肌张力及肌力正常,膝腱反射正常。实验室检查:白细胞 3.2×10 9 /L[ 正常值( 4~10 ×10 9 /L] ,血清泌乳素( PRL 17.39ng/mL ,稍增高(正常值 2.64~13.13ng/mL ),血清促黄体生成素( LH 0.73mU/mL ,降低(正常值 1.24~8.62 )。脑脊液生化检查:蛋白 0.80g/L (正常值 0.08~0.32 g/L ),葡萄糖 1.68mmol/L (正常值 2.50~4.50 mmol/L ),氯 119.6mmol/L (正常值 120.00~132.00 mmol/L )。其他常规实验室检查阴性。胸片无异常。

CT 平扫(图 1~2 ):鞍上见一类圆形稍高密度肿物,大小 4.5 cm×4.0 cm×2.8 cm ,边缘清楚,可见分叶,肿物密度均匀,填塞鞍上池大部,邻近的左基底节散在钙化斑。 MRI :上述鞍区肿物以实性为主,呈 T 1 低信号及 T 2 FLAIR 略高信号;肿瘤内见多发小点状囊性区域,呈 T 2 高信号及 FLAIR 等信号;肿物周围见斑片状 T 1 T 2 FLAIR 高信号环绕;邻近双侧额颞叶及丘脑、中脑呈受压改变,视交叉及三脑室受压上移(图 3~5 )。 MR 增强扫描,肿物呈明显及欠均匀强化,内见条索状强化及少量不规则不强化区,肿物边缘见包膜样强化(图 6~8 )。

手术及病理:肿物位于鞍内及鞍上,大小约 3cm×4 cm×4 cm ,边界清楚,包膜完整,与基底动脉粘连紧密,向三脑室顶生长;肿物呈囊实性,囊内容物为清亮黄绿色囊液;肿物内见斑片状钙化。镜下示肿瘤细胞密集、分化差,呈流水状和栅栏状排列,核圆形、规则,核浆比例增大,瘤内部分见纤维化(图 9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图 10 ): CKpan - ), GFAP(+) Ki-67 + 70% ), LCA - ), NF - ), NSE + ), P53 (散在 + ), Syn + )。病理诊断:(鞍区占位)胚胎性肿瘤,非特殊类型( NOS ), WHOIV 级(既往称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1 CT 平扫示鞍上池椭圆形稍高密度肿块(箭)。

2 CT 平扫示左侧基底节散在钙化斑(箭)。

3 横轴面 T 1 WI 示肿块呈低信号(箭)。

4 横轴面 T 2 WI 示肿块稍高信号(箭),内见多发点状及小条状高信号,肿块邻近脑实质片状高信号。

5 横轴面 FLAIR 示肿块呈稍高信号(箭)。

6 横轴面 T 1 WI 增强示肿块呈明显强化(箭),内部条状强化及少量不强化区。

7 冠状面增强 T 1 WI 示两侧颞叶内侧(箭)及下丘脑受压移位。

8 矢状面增强 T 1 WI 示视交叉(箭)及三脑室受压上移。

9 镜下见肿瘤细胞密集,多层栅栏样排列,核大而圆( HE ×100 )。

10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Syn + )。

讨论 中枢神经系统( CNS )胚胎性肿瘤 NOS CNSembryonal tumour nototherwise specified)是指除髓母细胞瘤之外的CNS 胚胎性肿瘤中缺乏分子诊断相关基因的一类肿瘤 [1] ,是 2016 WHO CNS 肿瘤分类新提出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名称,废弃并包括 2007 版分类中 CNS 分类中的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 PNET )。该肿瘤 1973 Hart Earle [2] 首次报道,称为 PNET ,属于来自神经嵴的未分化、高度恶性小圆细胞性肿瘤,具备向神经元、神经胶质和间叶多向分化潜能; Dehner [3] 根据肿瘤部位分为中枢性 PNET 和外周性 PNET ,中枢性者较少见,且多发生于幕下,原发于鞍区更加罕见。国内外 10 年共检索到 3 例鞍区 PNET 报道,其中国内 2 例,国外 1 [4] 。本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男性稍多。鞍区胚胎性肿瘤 NOS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为肿瘤压迫下丘脑等结构所致症状,可能继发视力及垂体功能异常,而少数以全身症状发病。本病呈侵袭性生长,如本例累及周围脑实质引起水肿,并可沿脑脊液途径广泛播散,预后极差;目前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放化疗。

中枢神经系统胚胎性肿瘤 NOS 的病理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且与影像学表现密切相关,其诊断需要病理确诊。镜下通常表现为细胞密集区及异形细胞 [5] ,肿瘤细胞小而深染,排列紧密,胞核呈圆形或短梭形,核浆比大,胞质少,核分裂象多见 [6] ,特征性排列为 Homer-Wright 假菊团,瘤内可见出血、坏死和囊变。但常规 HE 染色难以与其他小圆细胞肿瘤鉴别,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助于确诊,常用标志物包括 NSE CgA Syn Vim CD99 GFAP [7] NSE 敏感性强但特异性差,常作为筛选指标; CgA Syn 敏感且特异性强,常作为诊断指标。本例患者免疫组化 NSE + ), Syn + ), GFAP(+) ,符合中枢神经系统胚胎性肿瘤, NOS 病。

鞍上中枢神经系统( CNS )胚胎性肿瘤 NOS 罕见,影像学表现与其他部位者有一定差异。文献报道颅内中枢神经系统胚胎性肿瘤 NOS CT MRI 常呈混杂密度或信号肿块,多分布于额、颞叶,少数见于枕叶,呈类圆形或分叶状,边缘清楚,伴或仅有轻度瘤周水肿,部分可见血管流空影、代表血供丰富,瘤内钙化少见( <10% [8] ;肿瘤实性部分常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增强扫描均匀或不均匀中度到显著强化; MRI 上实性部分多呈 T 1 等或稍低信号、 T 2 等或稍高信号, DWI 呈等高或高信号; CT MRI 增强扫描,实性部分为均匀或不均匀中重度强化;肿瘤常见不同程度囊变,囊变区常较大,且多位于周边部分 [9] 。国内的 2 篇鞍区 PNET 文献中, 1 例为蝶鞍区混杂信号,以 T 1 等信号, T 2 等信号为主,周围水肿范围不大,增强扫描病变未见强化 [10] ;另 1 例为鞍内及鞍上“ 雪人 样实质为主型肿块,MRI 平扫呈 T 1 等、稍低信号, T 2 等、稍高混杂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呈“花瓣状”均匀明显强化 [6] 。本例位于鞍上,边界清楚,未侵及脑室系统, CT 呈稍高密度, MRI T 1 稍低 T 2 稍高 信号,囊变较小,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及明显强化,内见条状更高程度强化,本例还可见左侧基底节散在钙化斑,文献中未见报道,推测与肿瘤压迫脑实质及其血管,造成局部代谢异常所致,也可能为肿瘤浸润的早期表现,尚有待进一步随访及更多病例研究证实。

本例鞍上中枢神经系统胚胎性肿瘤 NOS 需与儿童鞍区其他鉴别:①颅咽管瘤:多见于 10~14 岁儿童, 80% 为囊性,且 85% 以上瘤体和囊壁有钙化, MRI 因囊液成分不同而表现为不同信号, T 1 可表现为低 / / 高信号, T 2 多为不均匀的高信号,增强肿瘤实性部分及囊壁明显不均匀增强。②生殖细胞瘤:多发生于 10~25 岁儿童及青少年,可沿下丘脑 - 神经垂体轴生长,可出现中枢性尿崩及视力异常,肿物呈 T 1 等或低信号、 T 2 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如出现多发微小囊变、出血则形成“胡椒盐征”,一般无钙化,周围水肿较轻。③下丘脑错构瘤:非真性肿瘤,多见于儿童及婴幼儿,多起自灰结节和乳头体,向后下方脚间池生长,有时可突入三脑室底部,临床表现为性早熟、痴笑样癫痫及其他行为异常, MRI 表现为中线灰结节、乳头体处肿块,边界清,信号均匀,呈 T 1 等信号、 T 2 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④鞍区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多起源于视交叉、下丘脑、第三脑室底部,儿童及青少年多见,发病高峰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