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石观察
经济运行与资产价格思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三石观察

记录思考:什么是学术研究

三石观察  · 公众号  ·  · 2024-07-07 09:3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社会科学哲学领域的学术研究与自然科学哲学的学术研究是有一些差异的。高鸿业在其编写的经济学教材里表达了一个思考,即经济学理论在借用数学的方法解释价格形成、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这到底是科学,还是科学主义呢?
学术研究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按照曼昆、斯蒂格利茨、萨缪尔森三个人的经济学教材,经济学理论相关的学术研究可以分为两个大的分支,一是实证研究,二是规范研究。
当前的中国高校经济金融学科领域,硕士毕业生基本上是以实证研究为主,告别过去那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论学术范式,博士毕业论文基本上是以概念界定和理论构建为主,实证研究为辅。硕士与博士毕业论文的最后一章,多少会提一些政策建议,这个章节属于规范研究的范畴。
社会科学哲学的学术研究,学者们提供的是一种竞争性的解释。以国际贸易理论为例,有绝对优势,比较优势,以要素禀赋为主的HO模型,以产品差异化和规模经济为主的新贸易理论,以企业异质性为主的新新贸易理论,伴随的还有跨国公司理论等。一个模型,一种理论在解释一类经济现象中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在解释另外一种现象时可能就缺乏解释力,即实证检验不能通过。至今,没有一个大一统的经济学理论能够解释所有的经济现象。
解释性的理论/实证研究具有竞争性,那么自然而然地预测未来就更加的困难了。
为什么会有如此现象。主要是经济学理论中一些关键的变量依赖于经济学科外部的社会变量,比如技术进步是理工科研究才能解决的,制度是政治哲学领域的研究,收入分配和人与人之间关系是社会学领域的研究,等等。这使得人类经济社会的运行是一个庞大的体系,经济学理论仅仅只是一个切面,不是人类社会的全部。
在社会科学哲学中,最让人扑朔迷离的是价值观。所有的经典经济学教材都指出,效率与公平是不可兼得的,其底层逻辑是人性的数千年基本稳定。公平可以分为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在哲学逻辑上,效率至上,则一定带来不公平;机会公平至上,可能损失一些效率,也损失一些结果公平;结果公平至上,损失效率,也损失机会公平。不同的群体在不同的阶段追求的价值观不同,在同一个事情上,不可能三者兼得。这才有了欧洲国家中的各种左派,各种右派,其实质是效率、机会公平、结果公平之间选择谁的权重放的更大一些。
效率至上思维的人是不能理解/或者不能接受机会公平至上的人的。公平至上的人,自然也无法理解/或者接受效率至上的人的思考。人类社会就是在效率与公平之间摇摆,一个时期向效率走走,接下来一个时期向公平走走。
围绕效率至上,有一系列的经济学理论,以经济增长理论为核心。围绕公平至上,有一系列的经济学理论,以福利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为核心。拿着效率至上的经济学模型和理论去理解公平至上阶段的政策选择,或者拿着公平至上的经济学模型和理论去理解效率至上阶段的政策选择,那真的是难以解释,自然也就难以接受。
涉及到价值观与收入分配领域的研究,更多应该属于政治哲学和社会学,的范畴,最起码也属于政治经济学的范畴。社会学的其中一个分支是财税社会学,由此看,财政政策不仅仅属于经济学研究范畴,也属于政治哲学、社会学的研究范畴。包括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费雪、明斯基、辜朝明等以信用和债务为核心在内的诸多经济金融理论无法解释,以此理论为认知核心的人,可能难以理解基于政治哲学所作出的政策选择。
简言之,所有的经济政策,自然不仅仅是围绕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还可能涉及到政治哲学、军事、文化、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更宽泛的视野,有助于解释政策的出台与施行。
基于上述的理解,本文倾向于把学术研究界定在一个更窄的领域,即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去解释一个社会现象为什么发生了,一个政策为什么出台了。我们通过理论模型来提供至少是一种竞争性的解释,自然,这种解释不是真理,因为真理在其约定的边界内是唯一的解释。社会科学哲学不管如何调整约定的边界,都不能说服/排除掉其他竞争性的解释。
如果是不能接受一种社会现象,无法接受一种政策的安排,然后找到一种竞争性的解释去否定这种社会现象,否定这种政策安排,那么这背后自然是价值观因素主导的,这是把一种理论当成了武器,而不是真理。从来,社会科学理论都是一种利益再分配的武器。二战之后,美国主导全球经济时,选择了自由贸易理论,建立了WTO。最近十年,美国在全球化中积累了太多的国内矛盾,就放弃了自由贸易理论,逐渐淡化WTO。即是如此。
再次强调一下,本文所定义的学术研究仅仅是提供一种解释性的理论,然后基于这种解释性的理论可以推测未来会发生什么。
之所以强调这种思维范式,是因为这种思维范式对于投资是很有帮助的,我们想先是解释股市为什么下跌,债市为什么上涨,然后基于解释性的理论,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决定选择做多股,还是债。而不是这样的认知——按照我的解释性的理论,股市下跌是错的,当前的政策选择是错的,或者股市下跌是不应该的,应该出这样那样的政策,支撑股市上涨。这种规范研究,或许能影响决策者,或许影响不了,同样的价值观或许能影响,不同的价值观,大概率无法影响。
政策选择没有对错,政策背后是价值观,价值观只有选择,没有对错。看重效率的价值观,看重公平的价值观,自然是冲突的。知晓此点,尤为重要。关于此点,更为详细的阐述可以参考威廉格雷德的《美联储》,保尔森的《峭壁边缘》,伯南克的《行动的勇气》,其中尤以《美联储》中保罗沃尔克的思考为深刻。
简言之,本文所定义的学术研究是解释过去发生的事情,其价值在于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至于,应该如何选择,应该这样做,还是应该那样做,这是规范研究的范畴,属于广义的学术研究。一般而言,国家智库、高校教授、公共知识分子会基于群众利益、特定群体的利益、国家与民族利益、人类总体利益做一些规范性的研究。这些研究,要么围绕效率展开,要么围绕公平展开。还有两个特别难以准确定义的词语,一是正义,二是自由。能把效率、公平(平等)、正义、自由,这四个范畴的事情研究个凑合,那就到了哲学家的层面了,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马克思的《资本论》,波普尔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休谟的《人性论》,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米赛斯的《米赛斯回忆录》,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等等。
对于我们一般的研究者而言,能够达到解释过去,预测未来的水平,做一个实用主义者/现实主义者,做做投资,赚点钱,就很不容易了。当然,要立志成为学术大师,一代宗师,那自然是要向着哲学研究进发的,规范研究就成了大师的必备垫脚石了,孔子、释迦摩尼、柏拉图、朱熹、王阳明、马克思、哈耶克、波普尔,都是价值观导向的人类宗师。宗师的人生使命是为人类社会寻找一条应该怎么样的秩序路径。这样的宗师,会被称为思想家。
思想家与理想主义者,在成长的过程中多内心痛苦。
当然,我们现在还是一个投研人员,离思想家的距离还有点远。还是老实地管好账户吧。
2024年7月7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