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异国他乡,我们常常幻想能够与口音各异的朋友们交心,建立深厚的关系,尤其是和那些知识渊博的外国教授建立起一段深刻的师生关系。
但是实际却是:
“我这么开朗热情,怎么就融入不了?留学使我从E变I?”
如何在跨文化、跨语言的环境中突破障碍,和外国教授建立联系、取得信任,进而有效地使用教授的资源?
下面小编将和大家一起探讨与外国教授社交的困难,并提供一些或许能帮上忙的tips。
语言障碍真的是和外国教授交流时的一大挑战。记得刚到国外时,尽管我的英语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托福口语有28分的我可是自我感觉良好呢!
可是在课堂上听教授讲课时,还是会有些跟不上。
有时候教授的口音、说话速度,甚至某些专业术语,简直像听天书一样,让人焦虑不已。尤其是在讨论环节,大家都很积极地发言,教授也会迅速回应,那个节奏有点让人喘不过气。
尤其是当讨论到复杂的学术问题时,你可能会怀疑自己到底听懂了什么,教授的意图是否完全抓住了。
这种不确定感一度让我在课堂上表现得不太自信,感觉自己就像在跟一群会说外语的人拼劲力。
而语言问题之外,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也不容忽视,
总感到和教授和同学的互动总有一种“疏离感”。
尤其是在课堂上,
大家的发言几乎是平等的,
每个人的意见都能得到尊
重。
教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直接给你答案。
这种方式一开始让我觉得很新鲜,但也有点不习惯
。
毕竟在国内,课堂上更多的是教授讲
解,学生听讲,
教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感会大一点,学生通常不敢随便插话或提出不同的看法,感觉与教授之间的关系有些“敬而远之”。
然而,到了国外,这种传统的“师生距离”会被打破,大家都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刚开始,我还不知道如何在这种环境下与教授建立更自然的关系,甚至有时会觉得自己根本不敢主动发言,怕说错话。
所以,一开始真的会有很多不适应,既要克服语言上的不流畅,又要适应新的文化和沟通方式。
你可能也会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心里有点不踏实。但其实,这种不安是很多留学生都经历过的阶段,关键是要慢慢适应,找到自己
在这个新环境中的位置。
而最好的办法,就是针对每个教授“对症下药”,逐步克服疏离感!
教授们就像是各式各样的网剧,每一位都有自己独特的“剧情”和个性,有的严肃,也有的奇葩。
和他们建立好关系,像研究MBTI一样
,
了解他们的“个性标签”就成了成功社交的关键。
你有没有遇到过那种上课每句话都像是金标准的教授?
作业提交的格式、字数、引用,甚至连空格都不能马虎,考试要求严苛到仿佛你错一个小细节,整个学期的努力就白费了。
刚开始跟这种教授打交道的时候,
可能会觉得压力山大,甚至会有点紧张,生怕一不小心就“掉链子”。
对于这种教授,最重要的就是
:“细节决定成败”!
你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前预习,课后主动找教授沟通,提前准备问题和讨论内容。不要害怕提出问题,教授其实更喜欢看到学生对学科的热情和渴求。
而且,当你展现出对课程的投入和学术的严谨态度时,教授的批评反而会变成你进步的动力。
2. 冷漠型教授——“我不关心你的感受,我只关注你的脑袋”
冷漠的教授通常会让你有点心酸
。
就像
那种表面看上去对学生的困惑不太关注,甚至在课堂上看你一眼都没有。你可能会觉得他们不感兴趣,甚至不关心学生的个人发展。
尤其是当你遇到困难时,
他们似乎永远都是“沉默是金”,总是在课程内容上“深耕细作”,而不太有时间去关心你是否理解了这些知识。
对于这种类型的教授,最好的办法就是
:
主动出击,“积极寻求帮助!”
即使教授看似冷漠,也不要因此放弃。
通过邮件、office hours等方式主动与教授交流,展示你对学科的兴趣和疑惑,慢慢地你
会发现,
教授的“冷漠”其实是一种独特的教学风格,而通过主动沟通,你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成长机会。
3. 放养型教授——“自由的天空,偶尔也要自己摸索”
这类教授通常比较“自由放任”,他们给学生留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和思考,不会过多干涉你的学习进程。课上,他们可能只是提供一些大致的框架和引导,让你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刚开始跟这种教授打交道,你可能会觉得没有方向,有些“放养”的感觉——你一头雾水
,教授却好像希望你自己找到出口。
对于这种教授,你可能会觉得一开始没有方向,但这其实是他们希望你自己去发现知识、主动思考的方式。
“不要害怕独立思考”
,主动去寻求帮助,展示你的学术兴趣和独立性,你会因此得到更多的成长与认可。
4. “哲学家型”教授——“语言深沉,课堂常常发
散思维”
这些教授可能更喜欢深度的思考和哲学式的讨论。
他们的课堂往往并不局限于书本内容,
喜欢从更广阔的视角来探讨问题,思维往往很抽象
,话题可能会围绕哲学、伦理、社会等展开。
学生在他们的课堂上可能会有种“云里雾里”的感觉
,因为教授的思维不拘一格,常常在复杂的理论和哲学的辩论中游走。
对于这种教授,不要怕“迷失”。
虽然他们的教学方式可能让你感到思维有些脱节,但其实这种“深度思考”对你的学术成长非常有益。
可以通过课后主动向教授请教,或者和同学讨论课堂上提到的哲学观点,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这些
抽象的知识。
5.“事业型”教授——“重视学术研究和成就,不太注重学生互动”
这种教授通常非常专注于自己的研究事业
,他们对学术的热情和投入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
课堂上,
他们讲解知识的重点常常集中在自己的研究成果上,甚至可能会不太关注学生的个人进展。
他们更多的是想传授自己在研究领域的经验和见解,课堂讨论也往往围绕着最新的学术成果展开。
对于这种教授,关键是
展现你的学术兴趣。
虽然教授的关注点大多放在自己的研究上,但如果你能展现出对他们研究方向的兴趣,主动去请教他们相关问题,你会发现他们其实
也很愿意帮助你。
尽量去理解教授的研究背景,甚至参加他们的研究项目,可能会成为你和教授建立联系的有效途径。
6. “神秘型”教授——“不喜欢社交,课堂内容高度凝练
这种教授通常是那种让人感到有些“高高在上”的存
在。
他们的课堂内容通常精炼且高度集中的,学生往往很难完全把握教授的每个要点。课后,教授通常也不太主动与学生交流,甚至很少回复邮件。
你可能会觉得自己与教授之间有一道无形的“厚厚的墙”,似乎永远无法突破。
对于这种教授,
尽量保持专业性!
虽然教授可能不喜欢社交,但
你可以通过邮件或者课后提问的方式,尽量将交流集中在学术层面。
教授虽然不爱社交,但如果你表现出对学术的深度兴趣和独立思考,或许能得到教授更多的关注。
这些不同类型的教授,各自有着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个性。
“教授百态”,可能让你刚开始时有点摸不着头脑,但其实,当你真正理解了他们的教学方式后,这些看似困难的互动,最终都会成为你与这些有趣的学者建立联系的独特纽带。
你会发现,和教授们建立良好关系的秘诀其实就藏在这些丰富的个性背后!
当然,除了了解教授的个性,在相处过程中一定也少不了自己的“偷偷努力”。
大家在和教授交流时都难免会有点小紧张,尤其是当你面对那些学识渊博、学术权威的教授时,这种情绪更是特别明显。
“怎么就和教授说话的时候就开始不自觉地心跳加速呢?”
其实,这种焦虑感完全是正常的。毕竟,谁会不紧张跟一个权威人物打交道呢?不过,放心,大家都会有这个阶段,
下面是一些小窍门,能帮你减轻这份紧张感,轻松面对教授。
就像我们参加比赛之前总是要训练、练习一样
,
和教授交流之前也要做好功课。提
前预习一下课程内容,梳理你可能想问的问题,能让你在和教授对话时感觉更加自信。
比如,如果你对某个知识点有疑问,提前想好要怎么问,这样在面对教授时你就能流利地表达自己了。
记得选一些你感兴趣的话题,这样你可以更加自然地跟教授对话,
而不是硬着头皮聊一些你并不擅长的内容。就像跟朋友聊天一样,聊自己喜欢的事儿,根本不怕紧张!
比如,我就有个朋友,第一次跟物理教授讨论量子力学,光是教授的讲解速度就让她有点懵。她紧张得甚至说不出完整的句子。但她后来发现,
只要放轻松,把自己关心的点提出来,反而能跟教授聊得更深入。
所以,
记得提前准备,让自己在面对教授时不至于被一堆术语和公式吓到。
你可能会觉得,
“我怎么敢在教授面前发言,我说错怎么办?”
其实,你不必知道所有答案,教授更看重的是你的思考过程和主动性。
没有人天生就能做学术大师,教授并不会期待你一开始就能全都答对。
最重要的是展现出你思考的方式和独立性。如果你不确定自己的观点是对是错,也没关系,勇敢地表达出来。
你可以这样说:
“我不太确定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我想从这个角度试着解释一下……”这种开诚布公的态度往往能得到教授的尊重。
跟教授的关系就像是培养一段友谊,没必要急于求成。从小步走开始,逐渐建立信任感。
在课后主动去找教授聊一聊,参加他们的office hours,或是在课堂上通过提问来跟他们互动,都是不错的方式。
刚开始可能会觉得有点拘谨,但慢慢地,
随着你和教授的互动增多,交流会变得越来越自然,焦虑感也会减少很多。
举个例子,我曾经跟一位教授的关系非常陌生,刚开始完全不敢找她谈话。但是,我开始参加她的office hours,偶尔聊一些学习上的问题,慢慢地,她也开始主动关心我的进展。
过了几个月,我
发现,和她交流已经不再那么紧张了,反而能更自如地讨论学术问题,甚至聊些生活琐事。
建立信任,绝对需要时间,但小小的进步会让你逐渐摆脱焦虑,建立起更自然的沟通方式
。或许,你还会收获一场意想不到的学术友谊呢!
和教授的交流不再是负担
,而是一次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记住,紧张和焦虑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过程,不要把它当作障碍,反而要看作是一种挑战,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你完全可
以通过这些简单的技巧,让自己在与教授的互动中更加自信、自然,从而建立起更好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