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服务广大考生及考生家长;发布各类招生简章;提供报考资讯及报考指南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浙江大学  ·  浙大学生的机器人世界,到底有什么? ·  3 天前  
四川日报  ·  百雀羚回应“网传护肤品添加禁用原料” ·  2 天前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兰大学风故事|追寻·陈苓钰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灯塔的光,向您致敬!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 公众号  · 四川 大学校园  · 2024-09-11 19:32

正文


教师节快乐!


四川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强化教师是第一身份、上好课是第一要务、关爱学生是第一职责的理念,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引领和日常教育管理,保障教师合法权益,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努力培养具备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以及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


在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从四川大学众多优秀老师中选取了来自不同学科的从教40年左右的老师们分享他们的育人故事,这些资深老师不仅在教学和科研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更是在道德修养和人生观塑造上对学生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他们以坚定的教育信念、勤勉的教学实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生动诠释了教育家精神的真谛。让我们共同倾听他们的故事,体会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坚持。



01

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姜晓萍:

立德树人 身教重于言教



2024年9月10号是第40个教师节,也是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姜晓萍走上教书育人道路的第40年。谈及自己的职业生涯,姜晓萍说:“这40年里,我从来都没有后悔过选择老师这个职业。我认为这是一个充满阳光和希望的职业,我最自豪的莫过于看着一代代学生成长起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一生最浪漫的事就是在学术薪火的传递中慢慢变老!”她认为,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书仅仅是职业,而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育人才是事业。“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是教师的使命和责任。


姜晓萍在教育教学中一直秉承“立德树人”的宗旨、坚持以价值引领为导向,以知识传授为基本、以能力提升为关键。重视将立德树人的宗旨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与团队成员一起努力探索“社会责任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育人有高度——思政有温度——课程有亮度——师生有态度”。她认为,要在别人心中播种太阳,先得自己心里充满阳光。只有教师自己做到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才有资格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健康的心性、美丽的心灵。


在教学实践中,姜晓萍特别重视开展课程思政,强调知行合一,道术并重,她认为:公共管理的学生既要学习公共管理专业理论的“知”,又要训练公共管理专业实践的“行”;既要领悟体现公共管理专业规律的“道”,也要擅长治国理政的“术”。她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是学习和探究的动力之源”。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引导学生发现兴趣、启迪思问,激发学生对学问的不懈追寻,体验思问的魅力。老师的责任“不仅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如何思维、如何创新、如何学习,都是点燃火焰的必然途径。


姜晓萍和学生们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在日常的教学和交流中,她常常教导学生:“做人要有厚道的心胸,拥有一颗包容之心,一颗感恩之心,一颗助人之心。高端大气做事,低调厚道做人。”有学生曾这样评价她:“厚德载物、使命担当。姜晓萍老师始终坚持言为民所建、策为民所献,体现了她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姜晓萍曾作为教师代表在四川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发言,她告诉毕业学子,川大人对功名的解读是“有补于天地曰功,有益于世教曰名”。强烈的家国情怀、高度的社会责任、敏锐的创新意识、扎实的知识体系、有效的专业能力是成为合格川大人的必备基础。希望同学们心怀国之大者,努力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本领要高,就一定能成为国家栋梁、社会精英。




02

化学学院教授陈华:

与时俱进 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



走进四川大学第一理科楼,严谨的学术氛围扑面而来。陈华教授的办公室就坐落在第一理科楼中一处安静的小院中。作为一名在高校有着40年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并多次获得优秀教师荣誉的教育工作者,陈华教授始终坚信,育人是教师最根本的任务。而教学,则是教师育人最重要的抓手之一。


在教学方面,陈华教授一直秉持着与时俱进的态度。2007年,他提议为本科生开设“有机金属化学与催化”课程,并一直担任该课程的主讲教师。他指出:“因为我本身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深感这门课程所传授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综合性,这对学生在将来运用专业知识非常有帮助。”然而在早期,由于这门学科在国内正处于起步阶段,学界并没有现成的适用教材。于是,为了方便学生能更系统全面的掌握课程中的前沿知识并熟练应用,陈华和研究室的几位教师一起为课程编写了教材,为学科教学的全面发展和系统性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陈华教授看来,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核心环节。他介绍道:“化学学院鼓励本科生提前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培养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一些优秀的本科生毕业时,甚至可以达到与研究生相当的水平。”通过科学实验,学生能够将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有时甚至会遇到已知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陈华教授解释说:“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科研不仅有助于推动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帮助我们实现产业升级的宏伟目标,还有助于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水平,让我们能把深奥晦涩的原理用更直观有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更有助于激发学生掌握新知识、探索新领域的热情,使学生愿意更积极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和科研的开拓中。所以科研中面对的挑战能进一步促进师生在教学中的互动,让老师的教学和科研、学生的课堂学习和实验学习更深入地融合。”


担任化学学院副院长期间,陈华尤为关注和重视实验室安全工作,并作为课程主讲教师于2008年在校内率先为本科生开设了化学实验室安全课,确保学生进入实验室工作时具备必须的安全意识和足够的安全知识。他强调:“安全意识是第一位的,有了牢固的安全意识,才会有自觉的安全的行为;有了自觉的安全的行为,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安全风险。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范,不仅是对科研工作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敬畏。”


2010年,在任职结束后,陈华教授选择不再继续竞聘行政职务,而是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学无止境、行以致远,他常常鼓励学生:“活到老、学到老。我们不仅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而且还要创造新知识。”他希望自己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年轻人,更希望这些年轻人能志存高远、勤勉笃行,在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03

化学工程学院教授李象远:

树人育才 科学教育需要质疑精神



李象远教授从教36年,长期坚守本科《物理化学》教学和理论化学基础研究。2009年左右为适应国家重大需求,研究工作拓展到空天发动机领域,教学中将发动机燃烧和《物理化学》热力学动力学内容讲解紧密联系,理论联系实际,拓宽了学生视野。


跟随时代发展的几十年间,主流的教育理念也在发生改变。作为一名教育者,李象远说他信奉的准则首先是树人,即教学生如何做人,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是育才,教育学生如何做事、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要弘扬教育家精神,就是要通过教育来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和创新性。”李象远说。


李象远认为,科研工作,创新是魂,而想象力的发挥和科学批判精神则是创新思想的重要源泉。他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要崇尚科学但不要崇拜科学家”,质疑和批判是科学的基本精神,“否定之否定”是基本哲学规律,也是科学进步的基本规律。因此他教导学生查阅文献时,要去挖掘文章没有写出来的东西:什么事情没有做?什么事情做坏了?他对团队成员和学生的基本要求就是大胆质疑,敢于批判,干别人不敢干的事。


在李象远担任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期间,倡导任课老师走进学生宿舍,和学生交朋友。他认为,育人是一个复杂过程,润物细无声,不要寄希望于面面俱到的规章制度来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实践才是教育的重要环节,“闭门造车是培养不出人才的,科学研究也是这样。教育工作者应该了解社会需求,加强对学生的实践引导,让他们知道‘从实践中来回到实践中去’”。李象远把团队的研究工作融入行业, 为年轻教师和研究生营造了良好的实践条件。


李象远告诉记者,他这些年无论是在建立非平衡溶剂化新理论还是在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建模、燃料主动技术等方面取得的创新成绩,基本原理大部分都来自于他教了几十年的那本《物理化学》教材。正是这种教学过程对基本原理的深入领会成就了科学研究,教育科研两者相得益彰。他认为,真正的原始创新不一定需要多么高大上的理论,有时候科学和技术的突破就是一层纸,重点是你要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丰富的想象力。他坚持利用哲学思想搞教学科研,他告诉学生如何在制定技术方案时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如何在相互纠结和冲突的多因素中抓主要矛盾。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象远创新教学方法,坚持人为本,德为先,轻功利,讲奉献。他的教育理念如同一粒火种,点亮了莘莘学子的求学发展之路。




04

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主任医师梁宗安:

医学教育是终生教育 教育家精神贯穿始终



作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科主任,梁宗安一直记得,在4年前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获得先进个人的他,在获奖名单中看见自己学生的名字时,内心涌动的自豪。


“就是中日友好医院的呼吸治疗师夏金根,看见学生能以专业知识践行医者仁心,这是对我这个老师的最大肯定。”从医近40载,梁宗安总说,救人育人,都是他的职责。今年教师节前夕,他重温教育家精神的内核。在他看来,完整的医学教育包括学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医学教育,从学校教育开始到退休,学习贯穿一生,是一项终生教育,教育家精神则是贯穿始终的引导。


“教育家精神中提及的方面,已经在我们的教学中有所体现。”曾经,梁宗安创办了国内第一个呼吸治疗专业,眼下,全国的呼吸治疗师大都是他的学生。在新冠疫情期间,共有140多名华西毕业的呼吸治疗师临危受命,跟随不同救援队伍在全国40多所医院展开一线呼吸治疗工作。


“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发挥该有的作用,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梁宗安会一遍遍告诉学生,专业是立身之本,而医生的专业就是,为患者提供最好的医疗照护,最大限度帮助病人度过难关。


——26个字,背后是他对于医学教育的思考。


“很多医学生对职业最初的认知就源于老师,所以医学教育看重言传身教。”对于梁宗安而言,不管是急难险重时挂帅出征、奔赴一线,还是门诊时尽量看得慢些,将时间留给患者,亦或者是为病人提供的一点一滴的帮助,这些是他的医者本能,也是课堂之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另一方面,要为患者提供最好的医疗照护,就需要终身学习。这些年,他持续呼吁加大呼吸治疗师的队伍,关注医学研究生培养改革。在他看来,医生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应该是一个 “金字塔结构”,要以各个学科领域的深入学习为基础,“由医学,到专业,再专科”,不应该过早地聚焦某一个专科,“这样才能尽可能从整体上诊断疾病,拿出最合理的治疗方案。”


眼下,第40个教师节来临,梁宗安将教育家精神抄写在了笔记本上,然后继续埋头于救人育人中。这份忙碌,他乐在其中。



祝全体老师教师节快乐!


【今日大川】 

来源 | 封面新闻

编辑丨甘雨露

责编丨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