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12月17日,全国政协围绕“推进快递行业绿色发展”的议题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其中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是快递柜应该成为基础设施。有委员建议,将“邮政和快递送达设施”作为强制性内容,并鼓励协作共建回收再利用社会化公共平台。
这一个个小格子,究竟为什么得到如此大的关注?
政协委员热议快递业发展
快递业的发展,已经成了整个社会非常关注的话题。
据央视《新闻联播》报道,12月17日,全国政协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这次会议的议题就是“推进快递行业绿色发展”。
会议强调称,要深入领会和贯彻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突出创新引领,强化法治保障和政策协调,推动快递行业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绿色发展。
怎样才是“高质量绿色发展”?
委员们的观点是,近年来,我国快递行业迅猛发展,极大地提升了物流效率,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但同时,快递产业发展方式粗放、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等问题日益突出,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委员们建议,要健全绿色材料、绿色包装、绿色认证、绿色运输与配送等标准体系,加大财政税收等政策激励,加快大数据平台建设。
要“加强快递公共服务站、智能快件柜、包装回收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末端服务体系,解决运输最后一公里难题”。
据《人民政协报》报道,住川全国政协委员曾蓉站在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角度,针对快递末端服务效率低、包装治理缺失等制约快递行业绿色健康发展的“痛点”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建议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中的‘邮政和快递送达设施’作为强制性内容,同时明确物业服务协同快递服务的责任和义务,赋予物业回收包装的服务职责,并鼓励与支持第三方协作共建回收再利用社会化公共平台。”
快递业“最后一公里”争夺激烈
为什么快递柜被屡屡提及?这一个个小格子组成的柜子,究竟有多大的作用?
每年双11到农历春节,都是快递业务量的高峰。每到这个时候,快递小哥奔忙在大街小巷,把大大小小的包裹投递到各个驿站、快递柜、便利店中。
随着电商的发展,快递业也在不断进化中。近年来,快递包裹的数量以每年接近30%的速度增长。2017年,包裹量400亿件,2018年,预计超过500亿件。中信建投研报预测,2020年包裹量不低于1022亿单。
这样快速增长的包裹量,也带来了“最后一公里”的争夺战。
对于快递员来说,在配送快递过程中,最影响效率的因素便是由于收件人不在家而造成的等待以及反复沟通的时间。于是,“代收”的各种模式便诞生了。有便利店代收的,有专门的“驿站”代收的,更被看好的,就是24小时的智能快递柜。
智能快递柜解放了快递小哥,也解放了消费者。
通过快递柜,大家上班、工作繁忙时无法取快递,可以下班后到柜子里去取件,能有效提高末端的投递效率,同时方便用户。在今年双11期间,有快递小哥就表示,之前他每天能送90-100个快件,有了快递柜之后,他每天能送出150-160个快件。
从2018年起,“最后一公里”的战场更加热闹了。比如菜鸟网络试点推出“躺收”系统,通过智能管道,不用在家,直接实现包裹入户;中邮速递易大力进行智能信报箱的试点推广,将小区原有信报箱升级成集收包裹、信件、报纸等为一体的智能信报箱;另一家号称要将快递柜安装到家门口的“私家驿站”,除了快递包裹外,外卖、牛奶、生鲜等均可免费接收和存放。
从“小黄筒”到“大型柜”的速递易进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