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心理学空间网
www.psychspace.com 点亮心智之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心理学空间网

梅兰妮·克莱恩谈论她的分析技巧

心理学空间网  · 公众号  ·  · 2019-11-22 08:5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梅兰妮·克莱恩谈论她的分析技巧

1943年10月25日


为了要探究技巧上的差异,我们必须先討论我们如何运用精神分析的基本原则,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在分析潜意诚的心智历程、移情、阻抗和潜抑、婴儿期的性特质和 伊底帕斯情结 等现象时所采取的方式。既然大家一致认为每个人所做的第一篇声明应该力求简短,所以在此我仅將说明我的技巧的两个特色。但即使如此,我也只能长话短说。


从治疗儿童的经验中,我得到了若干结论。这些结论或多或少影响了我治疗成人的技巧。首先我要谈的是 移情 。我发现由於儿童会用佯装冷漠等方式来掩盖他们的焦虑和敌意,因此他们的移情(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从治疗开始之际就很活跃。同样地,在成人的案例中(经过必要的修正),我也发现他们一开始就会有某种移情现象。因此我才在分析的初期就做出移情诠释。


根据我的经验,在病人接受分析的过程中。移情现象充斥病人的实际生活。


当分析的情境被确立后,分析师便取代了病人原来的移情对象,此时,正如我们所知,病人也再度以他在原来的情境中所採用的防卫来处理这些重新出现的感觉与冲突。因此他一方面在与分析师之间的关係中重新经歷了他先前的一部分感觉、幻想与性欲望,另一方面则將其他部分从分析师的身上转移到其他人和其他情境上,使一部分的移情现象从分析的情境中转移了出去。换句话说,就是病人在分析之外的情情景中“行动化”他部分的移情感觉。



这些事实对分析技巧有重要的影响。


依我看来,病人在意识中所表达或显示出来的关于他与分析师之间的关係,只是他对分析师的感觉、想法和幻想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其他部分都必须靠分析师从病人的潜意识材料中发现出来。其技巧是透过詮释的方式追踪病人如何以各种方式逃避在移情情境中再现的衝突。透过这种扩大应用移情情境的方式,分析师会发现他在病人的心目中扮演了各种角色。他不仅代表了病人过去与现在生活中所实际存在的人物,也代表了病人从早期起即加以內化並从而构成他的超我的一些对象。藉此我们得以理解並分析病人的自我、超我、性欲和伊底帕斯情结的开始与发展。


如果在分析过程中,我们一直以移情情境为依据。则必然不敢忽略病人过去与现在的实际经验,因为我们会一再透过移情情境这媒介看到这些经验【1】


【1】原注:我完安全同意James Strachey所写的论文, 《治疗歷程的本质》(The Nature of the Therapeutic Procedure)。(Strachey 1934)。the Therapeutic Procedure)  (Strachey 1934)


只要我们以前后一贯的方式詮释 现实与幻想 意识与潜意识 之间的交互作用,则移移情境与感觉就不会变得模糊难解。


意识与潜意议 歷程之间及幻想的產物与现实的认知之间不断互动的现象,在移情情境中获得完全的展现。此时我们会在分析过程中的某些阶段看到病人从其实的经验转移到幻想情境,接著又转移到內在情境( internal situatìons) (此处我指的是病人感觉客体世界在能他自己里面),然后又再度返回外在情境,这些后来可能会以真会或幻想的样貌出现。这种摆荡的现象与分析师在病人心目中,忽而表徵真实人物、忽而表徵幻想人物、忽间表徵外在人物、忽而又表徵內在人物有关。


关於 移情情境 ,还有一个面向是我应该特別强调的。分析师在病人心智中所表徵的人物总是属於某些特定的情境。唯有考量这些情景,我们才能瞭解病人转移到分析师身上的感觉是属於何种性质,以及其中蕴含了什么听义。也就就是说,我们必须瞭解在任何一个时刻中分析师不自觉地在病人心智中所表徵的人物,以期发现病人在早期情境中(这些情境当中总是有现实的成分,也有幻想的成分)所曾有过的幻想和欲望,因为这些幻想和欲望在后期的情境中会再度出现。


此外,在这些特定的“情境”中,分析师以外的人物也被纳入了病人的移情情境。也就是说,这样的情境並不单单是病人与分析师之间一对一的关係,而是更复杂的一种关係,举个例子,病人可能对分析师怀有性的欲望,並因此同时对另外一个与分析师有关的人(如另一名病人、分析师屋里的某个人或病人在前往分析是处途中所遇见的某个人)產生妒意或恨意,因为他能將后者想像成一个比较受到分析师青睞的对手。藉此我们可以发现病人最初的客体关係、情感和心理种突,对於其伊底帕斯情结的发展有些什么样的影响,並根据他的性欲、症状、个性和情感態度所形成的背景来透视他过去所经歷的各种情境与关係。


在此我要强谓一点:在移情的情境中,如果我们一方面瞭解病人的感觉和幻想、一方面也去探望他当时所置身的特定情境,我们便能够让病人明白为何他会有起去那些经验。


现在我要谈谈我分析 防卫机制 的技巧(这显然与阻抗的分析有关,不过这並不是我的重点)。由於分析儿童的关係,我对人最初的客体关係有了更充分地瞭解,对於焦虑、罪恶感与矛盾的起源也有了新的体认。这些瞭解与体认使我得以发展出一种分析。两岁以上儿童的技巧。这种技巧不仅为精神分析的治疗与研究拓展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新领域,对分析成人的技巧当有很大的影响。 “人会对於自己用爱的对象怀有摧毁冲动,因而产生焦虑与罪恶感。” 这个观点让我在治疗成人时会特別注意焦虑与罪恶感的问题,並认为防卫机制主要是自我发展出来、用以对抗前述焦虑的一种技巧。


从这个观点分析焦虑、罪恶感与防卫机制,使我也逐渐对其他情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意涵更广泛地分析病人的幻想生活、潜意识、防卫机制和自我,意指病人的整个。根据我的经验,这种方式不仅不会与彻底分析性欲的做法有所衝突,反而可以为后者辅路。因为,因破坏摧毁衝动而引起的焦应往往会影响性欲——有时抑制性欲,有时则增进性欲。因此性欲的变化兴早期焦虑密切相关。唯有瞭解这些焦虑,我们才能充分明白病人的性欲发生变化的原因。


在某些成人病例中,我们可能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看不出病人有明显的焦虑现象,也无法诱导他显露內心的焦虑。根据我的经验,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在分析时便只能透过各种素材探究他对抗焦虑和罪恶感的防卫。我们对病人早期的防卫机制知道得愈多,就愈能找出这些机制,也就愈能看清后期的防卫机制在病人身上所產生的作用,如此我们才能瞭解他心中究竟隱藏著何种焦虑、罪恶感及忧郁等感觉。当然,这种处理焦虑和罪恶感的技巧只是一个最高指导原则,在治疗不同疾病时,我会使用不同的技巧。我更希望能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以上,但由於篇幅有限,在此只能陈述我大体上所遵循的原则。


课程推荐

徐勇老师的《精神动力团体课程》

⇡长按图片扫码报名




徐凯文老师的《心理咨询伦理课》
⇡长按图片扫码报名




李明老师的《心理咨询中常见的50个问题》
⇡长按图片扫码报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