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小蒜苗长
数码博主 微博新知博主 头条文章作者 手机◎数码◎科技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环球物理  ·  【物理笔记】学霸笔记力学篇全部汇总 ·  9 小时前  
环球物理  ·  【中考物理】总复习知识清单 ·  昨天  
中国国家地理  ·  这里才是江南水乡之夜!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小蒜苗长

不是应不应该,是必然存在,人又不是神。//@老卜说车:这里面有两-20241213113539

小蒜苗长  · 微博  ·  · 2024-12-13 11:35

正文

2024-12-13 11:35

不是应不应该,是必然存在,人又不是神。// @老卜说车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其一,袁某不是华为起诉的,北汽好歹也是一个大国企,被你们这么一说弄的好像只是个影子似的,不合适啊。其二,信息茧房本身客观存在但是不是应该存在,这是值得商榷的,为啥美国黑命贵、零元购?不就是被资本圈养了吗?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这个根本不能丢啊。
聊聊比亚迪起诉博主徐里里这个事儿。

信息茧房这个词儿大家应该听说过,但其实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处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面,对,是所有的人。

无论是普通的消费者、KOL、专家,亦或者厂商的高管,甚至是雷总或者王总这样的大佬,都是一样的。

而互联网所谓的数码圈也好,车圈也罢,其实都是信息茧房。处于信息茧房本身不可怕,但我们得有一个基本的意识,就是知道自己处在信息茧房里,知道自己处在信息茧房里的意义在于,在我们做决策的时候,就有突破信息茧房的可能,从而尽可能做出更加理智的选择。

08年奥运会的时候,诞生了一个经典的公关理论,“鱼钩和长矛”,有些危机是鱼钩,问题本身没什么,但一旦你过度反应,你的反应本身反而会成为真正的舆论危机核心,过度处理得不偿失,反而冷处理会有更大的收益;有些危机是长矛,这些危机本身是问题,这个则需要认真对待,快速响应,果断处理。

无论舆论本身怎么去评价,厂商针对个人的诉讼,一定是得不偿失的,无论输赢,没有例外。

一方面是诉讼本身会消耗大量的资源,更重要的在于,厂商和个人的大众化认可度不对等,别说小博主了,哪怕是陈震这种级别的车圈顶流,他的存在感和比亚迪这种大众化品牌相比,依然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也意味着,所有的诉讼,更大众的圈层里,大家记住的只能是厂商,而不是厂商针对的个人,以及,沉默的大多数都是弱势群体,强对弱,你说弱者更倾向于谁?

既然如果,那是不是厂商就不可以对个人发起诉讼呢?

不是。

这里的关键不是诉讼,而是你诉讼的目的,以及,你的行为是否能够达成这种目的?

很显然,你的目的不是个人道歉或者赔偿,对于比亚迪这种级别的品牌来说,这没有意义。

目前大家通用的想法其实是,杀鸡儆猴,抓典型,震慑其他人。

但我们去看这过去几年里指数级增长的各种诉讼,能达成这种目标么?

显然不能。

我一直在说,华为牛逼,各家都应该去研究华为,学习华为,很多人觉得我是华为水军,是海狗。

但实际上,我这个观点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华为真的是一个标杆性的模板,一个极佳的案例,一个非常值得借鉴的范本,方方面面的。

华为也会起诉个人,但和其他家相比,华为有一个非常大的不同。

华为所有的诉讼都是对事儿,不对人。

什么意思?

就是华为诉讼的目的是解决那些长矛性的舆论危机,对个人的诉讼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举个例子。

之前山西问界M7事件,一大堆博主最后出来道歉了。

你说那些道歉的人是谁,你知道吗,我估计大多数人一个都不认识。

但问界M7事件,很多人都听说了。

这些道歉信所构成的大众印象是,山西问界M7事件是有人造谣和抹黑的。

这个才是目的。

包括起诉袁启聪也是,最终华为能够达成的并不是华为干趴下了袁启聪,而是享界S9这个飞坡事件是人为恶意制造的。

我这么说,大家能理解么?

车企针对个人的诉讼一定不应该是以对付个人为目的,哪怕这个人说的话真的挺过分的。

车企对个人的诉讼一定应该是以处理某个舆论事件为目的,诉讼只是这个处理的动作里的一部分,最终对于车企来说,起诉了谁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起诉对这个舆论事件的意义。

有人说,比亚迪的舆论风评急转直下,我觉得这就是典型的信息茧房下的局部判断,一个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判断。

什么叫真的舆论急转直下?

比亚迪的销量暴跌、用户关注度持续下降、企业经营情况快速恶化,这才叫真的急转直下。

比亚迪的销量还在极速提升中,高端化虽然有各种问题,但整体依然是向上的,腾势Z9GT的表现要比当初的N7强多了,仰望U8实现了百万级别的国产第一次突破,方程豹在豹5大降价调整定位之后,也满满立住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