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持续健全完善金融服务基础设施,立足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场景,深化科技与业务融合,强化技术与数据双轮驱动,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价值,创新融资抵押物,健全线上线下交易渠道,打造渠道融合、场景感知、数据赋能、风控智能、决策精准、运营高效的数字化金融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中小微企业,包括交通物流行业金融服务的供给能力与水平。
1.数据加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银行信息不对称根源在于中小微企业缺少第三方审计报告或上规模核心企业的背书,其信用信息可信用度低,无法取信银行。浙商银行积极对接政府部门或平台,强化金融服务与公共服务领域的系统互联和信息互通,并与区域性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如国家信易贷平台、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金综链平台等深度合作,引入征信、工商、司法、风险识别、金融资讯等90余项外部数据,推进企业级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并加强大数据模型开发和应用,打造企业级数智风控平台,健全完善大数据风控体系,提供客户准入、关联分析、行为画像、贷后管理、风险预警等信贷风控管理的线上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支撑能力,覆盖全客户、涵盖全过程,以“大数据”挖掘“小信用”、以“数据跑”替代“客户跑”,全面提高信贷风险管控水平,有效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提升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发展潜力评估的准确性;加大对初创期小微企业和首贷户的信贷支持,切实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2024年以来,平台月均产生31万条风险信号,自动定级信号占比为98.94%,大幅提升风险监测与预警能力。
2.技术赋能,创新融资抵押新形态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最根本的原因是缺少银行认可的抵押资产。浙商银行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和难以篡改等特征,结合物联网等技术,将中小微企业的应收款、票据、订单、库存、生产设备、定期理财等沉淀资源(资产)上链;并汇聚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数据,建立数字信用体系,实现交易清晰透明、数据高效共享、确权可靠互信,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圈中企业的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等债权和物权的金融化、资产化和电子化,以此加快企业沉淀资源的流转,降低传统的核验困难、流动性差的应收账款、库存、生产设备等企业资产变现与流转的时滞及风险成本,减少负债和利息支出,实现“资产盘活、数据增信、全链流转、降险减耗、多方受益”,解决对公、对私、同业等业务场景最难实现的“企业增信、资产盘活”等问题,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贵、慢”等问题。
3.数字改造,构建一体化服务渠道
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实施金融服务渠道数字化改革,实现业务处理的线上化、移动化、自动化,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浙商银行全面推进金融服务渠道的数字化改造,对客户首次接触至放款后管理进行全流程数字化改造,数字化重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加快推广在线非接触式服务,强化线上线下一体化融合,驱动交通物流行业金融服务快速迈进数字化时代,优化客户体验。
业务流程线上化。一是建成包括PC端、小程序、手机银行等多形式的线上化办理渠道,并通过银企直连、平台对接丰富客户办理方式,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融合的交互渠道,提升客户体验。二是运用电子签章、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发挥无接触的服务特色,企业可线上签订征信授权书、线上签订协议,通过线上提款、一次预审+线上提款、直驱放款、线下提款等多种方式结合,减少线下交互成本,提高交通物流领域中小微企业融资的便利性、可得性,打造金融服务“直通车”。
信息处理自动化。一是通过OCR、RPA等技术自动识别业务资料,减少人工操作,降低操作风险,提升处理效率和准确性。二是加大工商税务等政务及第三方数据应用,整合内外部数据,建成企业级数据中台,提高数据可靠性,减少对客户提交数据的信赖性,减轻客户负担。三是推进系统与数据的互联互通,实现客户与业务信息的系统自动获取与交叉验证,减少人工复核操作成本,提高业务办理效率。
信用评审智能化。针对交通物流产业链上下游不同场景的不同风险特征和风险管理逻辑,构建“AI辅助+人工审核”的授信审批新模式,合理平衡效率与风险,并将审批模型嵌入至单笔业务当中,实现信贷审批、客户自助提款、还款等流程的优化,审批效率和客户体验都能得到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