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金秋,不知不觉中2020年已经接近尾声,距离年初轰动世界的新冠疫情爆发也过去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随着防疫措施常态化以及人们对疫情的忧虑心情渐渐放松,各国人民的生活也在回归正轨。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为了能安全出门可谓是费尽心思,甚至搞过不少幺蛾子。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盘点一下这些疫情期间的“迷惑设计”吧!
你以为水边这一系列温室是用来养花的吗?其实它们是荷兰的ETEN餐厅的一部分,每个小房子最多只能三个人同时用餐哦!
上菜方式也足够新奇,服务员会通过长木板把菜递给顾客。只是……有需求叫服务员时可能就不那么容易了。
想不想试试在马路上吃饭?现在在纽约就可以实现,冬天怕冷也没关系,马路上的电加热器已经安排上啦!
不知道你是否见过这样的小窗口,它本来是意大利中世纪用来预防黑死病传染的酒窗,没想到在托斯卡纳地区,因为新冠疫情爆发居然重新派上了用处。看来什么也阻止不了意呆利人民来上一杯葡萄酒呀。
下馆子虽然很开心,不过钱包支撑不了每天出去吃的时候,就要买菜做饭啦。你能想到逛菜市场也可以享受“唯我独尊”的感觉吗?荷兰的Shift Architecture Urbanism设计的矩阵式菜市场可以做到,流动空间的设计允许每个格子上同时只站一个人,保证全程不会撞见人(简直是社恐患者的福音啊)。
为了缓解疫情给剧院带来的压力,各地设计师也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比如
柏林的Berliner Ensemble剧院拆除了部分座椅,把700座改成了200座,达到德国政府要求的1.5米安全距离。
△单双座位混合,对单身狗和情侣都进行了充分周到的考虑
还是有很多人都在抱怨想看的演出泡汤了,不过人去不了剧场,植物还去不了吗?巴塞罗那利塞奥大剧院的第一场演出“观众”居然是2292位盆栽,UceLi弦乐四重奏乐团为它们倾情演奏了普契尼的“Crisantemi”(菊花)。
剧院都能开放,电影院去不了也不是什么问题——咱们可以在河上一起看电影。巴黎在今年的“Paris Plages”活动中搞来了38艘电动船做成了一个漂浮电影院,还在塞纳河码头准备了一百多个大躺椅让人们加入这场观影。
别慌,这不是孙悟空怕师父被妖怪抓走画的圈。这是纽约市的布鲁克林多米诺公园,疫情之后在公园的草地上画了许多白色的圆圈以隔离人群,这样大家就可以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享受日光浴和户外活动啦!
不想躺着的话……那可以来玩玩迷宫。奥地利事务所Precht设计了一座迷宫般的公园。这个长得像指纹形状的螺旋图案实际上是树篱分出来的不同路径,让人在出门接近自然的同时,也自动保持了防疫的安全距离。选一条开始你的奇妙探险吧!
再来看看被胶带封印的新加坡吧。为了保持社交距离,居民们可谓是“大力出奇迹”。ins博主@tape_measures持续收集了相关图像,记录下了这些几何图案是如何成为建筑元素的一部分,又是如何改变了我们的公共空间的。
当然,除去这些轻松有趣的生活片段之外,
疫情留给我们的更多的还有反思与无奈
。比如疫情期间举办的这场
没有宾客的婚礼,为了避免人群聚集,只能用所有客人的照片代替出席。这些纸片观众不禁让人感到一种淡淡的凄凉,或许在新人的心中也留下了遗憾。
佛罗伦萨建筑师安吉洛·雷纳(Angelo Renna)提出了一个方案,将传奇的圣西罗体育场改造成一个纪念新冠肺炎受害者的公共纪念碑,以缅怀在意大利新冠肺炎的疫情中去世的35000人。现有的看台被改造成退阶的绿色露台,并将种植35000株地中海柏木——
象征着不朽,或是死后的生命
。
或是防疫巧思,或是深切缅怀,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适应并记录这个时代。
如今全球抗疫曙光初现,从阴翳中走来,你又曾见证过身边发生的什么改变呢?
由
哈佛大学设计学院中国学生会
全程策划,全球知识雷锋共同协作的
PINUP
线上摄影展
征稿全面开启,即日起向全社会开放作品征集!
在丹麦,公共场合贴出了Pas på hinanden的口号,呼吁大家请照顾彼此
在柏林,因为学校不能开放,有的艺术院校例行年展被放在了校外,在学校周围圈出的许多室外小空间里,各个学科利用投影等方式将自己的作品放在了大街上
在赫尔辛基,除非有特殊文件证明,首都大区禁止与其他地区通勤,餐馆酒吧的堂食都被强制关闭,仅有外卖可以继续
在鲁汶,城市公共交通从原来的十分钟一班减少到了每天仅有几班
在代尔夫特,当地往年连圣诞节都开业的图书馆因疫情关闭,代尔夫特校园也全部停课,而上一次停课还是在二战时期
在休斯敦,所有公共空间都封闭了,学校休息室的大桌椅只配一把椅子
在圣迭戈,超市开门的第一小时专门给老人、残疾人、孕妇,在居家隔离的人们第一次发现原来周围有这么多种鸟类
在伯克利,每个人需要保持6-feet-apart的社交距离,在路上遇到其他行人,大家会自动像同极吸铁石一样排斥开
在芝加哥,公园关闭了,办公室里大家需要隔行隔坐,办公区流线被重新规划为单行道来避免人与人的正面接触
在纽约,大家在寒冷里瑟瑟发抖,排着长长的队伍等着进限流的超市,街上的流浪汉明显变多
面对疫情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我们诚挚地向社会各界征稿,期望镜头背后的你通过摄影作品将你对疫情下公共空间的新发现,新思考和新想法分享给我们·,让更多的人了解在疫情期间、甚至疫情结束后人们在公共空间存在的改变。
-
鉴于在疫情下“社交距离”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交必要条件,我们的公共空间将展现出什么样的变化?这是否会改变人们对公共空间的使用方式?
-
我们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角度来看待疫情下的公共空间?
-
公共空间作为反映社会价值观的镜子,通过镜头的映射又能带给我们哪些全新的视角?
线上展览将于十月初登陆包含ChinaGSD官网,微信公众号, Instagram账号以及合作媒体在国内外的媒体平台,面向全社会进行公开展览。
关于参展者:
我们不设任何专业背景或形式限制,我们期待听到每一个在疫情中个体对于公共空间的 个性化解读。
关于作品:
拍摄者应重点捕捉城市公共空间在 时间维度 的变化,即疫情前,当下及过后发生的改变。比如:
关于奖品:
入围摄影展且热度前十位投稿者,将获得由Lonely Planet作者,米兰理工建筑设计及历史系硕士 (知识雷锋编辑)孙小野绘制的“全球各地100个小房子”系列明信片。一套8张。留下国内地址,我们将一起寄出哦~
请发送一张或多张摄影作品至
[email protected],或可扫描下方二维码直达投稿链接。
照片格式、尺寸不限,每一张照片小于10MB。
请在提交作品的邮件中写明以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