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5
月
22
日
来源:新华社
记者:任卫东、梁强
一匹头微左扬、昂首嘶鸣的天马,左侧两足后曳、右侧双足前探,腾空疾驰而行,其右后足下的飞鸟回首注目惊视
……
这件把天马行空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的青铜雕像,是上世纪
60
年代末出土于甘肃武威一座东汉古墓的精品文物。
1983
年国家旅游局经过多种方案的比较和研究,确定选用这尊
“
马超龙雀
”
铜像作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
然而,这个声名赫赫的中国旅游标志,长期以来却为一个名字所扰。
“
马超龙雀
”“
马踏飞燕
”“
铜奔马
”“
天马
”“
飞马
”“
铜鹔鹴马
”……
这个极其重要的标志物的称谓被杂乱混用,甚至错误称名。文物部门多用
“
铜奔马
”
,旅游部门一般沿用社会惯用的
“
马踏飞燕
”
称谓,当年官方文件确定的
“
马超龙雀
”
的标准说法反而难觅踪影。
这是
1983
年
12
月
5
日《人民日报》第二版刊登了
“
马超龙雀
”
被定为我国旅游图形标志的消息。
记者了解到,
“
马超龙雀
”
铜像文物曾巡展欧美
14
国,这尊集巧妙的艺术构思与高超的工艺技术水准、且都达到前所未有水平的东方天马,令诸多看惯了长着一对翅膀的西洋天马的艺术家们叹为观止,被誉为
“
雕塑艺术的极顶之作
”
。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和中外交流的日益增进,
“
马超龙雀
”
形象越发深入人心,被广泛地用于很多场所,人们对它的来由和意蕴也越来越感兴趣。马是什么马?鸟叫什么名?各种称呼和说法众说纷纭。
最早提出
“
马超龙雀
”
称名的文化学者牛龙菲告诉记者,他根据西汉张衡《东京赋》
“
天马半汉,龙雀蟠蜿
”
的文献资料,将其命名为
“
超越风神龙雀之行空天马
”
,简称
“
天马龙雀
”
或
“
马超龙雀
”
,意为行空天马漫步神游星汉银河,风神龙雀蟠蜿蜷曲回首惊视。
记者查阅到,在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年出版的《中国美术辞典》里,收录了
“
马超龙雀
”
主词条,释文称
“
后经考证,所谓飞燕并非燕子,乃古代传说中的
‘
龙雀
’
,马亦非凡马,而是神马,即
‘
天马
’”
。
记者查证了解到,起初提出
“
马踏飞燕
”“
奔马
”
称名的考古界人士,之后对命名进行了修正。例如
1982
年第
2
期《考古与文物》发表的论文《雷台东汉墓的车马组合和墓主人初探》中,作者初师宾、张朋川专门在
“
附注
2”
中说明:
“
雷台铜奔马问世后,最初称
‘
马踏飞燕
’
,后经笔者改订为
‘
奔马
’
。但其步法为同侧二足一齐进退,两侧交替,驯马术称之为
‘
对侧步
’
,与通常所谓
‘
飞奔
’
不同。称
‘
奔
’
不甚确切。
”
牛龙菲说,此无翼而飞的行空天马以及中国神话中的嫦娥、飞天,有别于西方神话中的有翼天使、有翼飞马,不必扑打双翼,即可随心所欲遨游天际,完美体现了庄子
“
逍遥游
”
的理想,是一种高度自由的、超越一切外在束缚的境界。
遗憾的是,记者发现许多从事旅游、文化工作的人士都不清楚这个中国旅游标志的确切名称及来由,不实和以讹传讹之说不少。这些不准确的说法,湮没了原本表达准确、内涵丰富的权威称名,不仅使中国旅游标志的美誉度打了折扣,而且有碍蕴含其内的历史和美学价值的表现及深度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