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张龄月博士为第一作者、岳东北教授为通讯作者的研究成果以
“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the removal of surfactant-like
contaminants on mesoporous polydopamine nanospheres from complex wastewater
matrices”
为题,发表在环境科学领域期刊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研究采用软模板法制备介孔纳米球,实现了在复杂渗滤液环境水体中表面活性微污染物的高效去除。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基于低场核磁技术,以水分子为探针,定量表征了纳米材料表面的亲疏水特性,解决了颗粒状纳米材料表面性能研究的关键问题
。
表面活性污染物(
SLCs
)具有亲水性和疏水性的双重特性。由于其有害的直接和间接环境影响,
SLCs
已成为废水处理领域广泛研究的污染组分。
2009
年全氟辛烷磺酸(
PFOS
)被归类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后,在实际污染水体中高效去除
SLCs
更受到广泛关注。然而,
SLCs
的去除机制未能全面阐明,显著的竞争效应使得已报道的吸附材料对
SLCs
的去除效率仍有待提高。另外,尽管低场核磁共振(
LF-NMR
)在之前的研究中被认为是量化亲水性能的潜在方法,但由于纳米孔道对分子探针分布的重要影响,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其对多孔纳米颗粒的表征方法和机制
。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使用软模板法制备介孔聚多巴胺纳米球(
MPDA
)的新方法,并以水分子为探针测量横向弛豫时间(
T
2
),采用
LF-NMR
表征了
MPDA
的表面亲疏水特性以及多孔形貌的影响机制。通过体系等电点调控和相似化学结构
SLCs
的横向对比,研究阐明了
MPDA
在复杂基质废水中去除
SLCs
的相互作用机制,为实际水体中
SLCs
的高效去除提供了理论依据
。
研究采用软模板法成功制备了
MPDA
,孔径分布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聚多巴胺纳米材料,
MPDA
具有介孔结构且直径
< 30 nm
。通过对反应条件的定向调控,研究实现了对
MPDA
纳米颗粒直径的稳定控制
。
图
1
介孔聚多巴胺纳米球制备及结构表征
依据吸附前后
XPS
和
FTIR
表征结果,
SLCs
在材料表面主要以物理吸附为主,吸附后
MPDA
表面特征峰与
SLCs
保持一致。在等
Zeta
电位点
pH
值条件下,
MPDA
对
SLCs
呈现出显著的选择性吸附性能,在平衡吸附容量方面明显高于传统多巴胺纳米球。此外,
MPDA
对
LAS
的吸附能力高于
PFOS
和
SDLS
,与
SLCs
的
logP
值大小一致,这表明疏水性相互作用在
SLCs
吸附中具有重要影响。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我们采用
LF-NMR
以水分子为探针定量表征吸附材料的表面亲水特性。根据
LF-NMR
衰减曲线和计算的
T
2
弛豫时间,吸附材料的表面亲水性顺序为:
PDA>SPDA>MPDA
。多组分反演结果表明,
MPDA
的非自由水主要集中在表面的介孔和颗粒之间的纳米孔中,表明其亲水性相对较弱,水分子主要通过毛细作用聚集在其表面
。
图
2 SLCs
去除机制解析
根据机制解析结果,研究开发了基于乙醇洗脱的材料重复利用和实际水体应用策略,
MPDA
在
5
次重复利用测试中呈现稳定的
SLCs
吸附和脱附性能。同时
MPDA
对背景污染物浓度极高的生活垃圾渗滤液废水中的阴离子、阳离子和非离子
SLCs
均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去除能力
。
图
3 MPDA
循环和实际水体中对
SLCs
去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