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BioMed科技
关注生物、医药前沿研究进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  ·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1个集体受到表彰 ·  昨天  
旅行雷达助手  ·  略BUG!五一/国庆/明年春节,新疆/拉萨/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BioMed科技

上海新华医院李毅刚团队《自然-通讯》:体外放射消融精确制导去交感神经,开创肺动脉高压新疗法

BioMed科技  · 公众号  ·  · 2025-01-14 21:00

正文

肺动脉高压(PH)是一种进行性疾病,其特征是肺血管阻力和肺动脉压力增加,导致右心室衰竭并最终导致死亡。尽管药物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PH患者仍然面临较高的症状负担和不良的长期预后。大量研究表明,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以及随后导致的肺动脉血管收缩和重塑在PH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肺动脉去神经(PADN)作为一种创新疗法,主要采用基于导管的射频消融(RFA)技术摧毁主肺动脉分叉区周围的交感神经纤维,已逐渐被证明在动物实验和初步的临床研究中可以改善肺部血流动力学。

在人类中,肺动脉主要由分布在主肺动脉干及其分叉处周围脂肪和结缔组织中的交感神经支配,其中超过40%的神经位于深度超过4 毫米的部位。因此,基于经腔内RFA的PADN疗效可能因无法达到足够的消融深度而受限。此外,RFA相关的肺动脉栓塞及肺动脉壁损伤,在临床前实验中已被揭示。在临床应用中,RFA也常伴随着手术相关的胸痛。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是一种常用的非侵入性技术,通过将高剂量辐射精确输送到目标区域,同时通过快速剂量衰减对周围组织的损伤降至最低,常被用于治疗实体肿瘤。2025年1月9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内科 李毅刚教授 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中科院一区,影响因子:14.7)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Pulmonary artery denervation by noninvasive 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 a pilot study in swine models of pulmonary hypertension”的原创研究文章。 该研究首次系统性评估了SBRT作为肺动脉去神经的一种新型非侵入性方法的潜力。

研究团队首先在血栓素A2(TxA2)诱导的急性肺动脉高压(PH)猪模型中,分别采用15 Gy、20 Gy和25 Gy的单次SBRT剂量进行PADN治疗(图1)。结果显示,在TxA2刺激期间,20 Gy剂量的SBRT显著降低了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图2)。与传统射频消融(RFA)相比,所有SBRT剂量均实现了更深层的去神经效果,并显著减少了消融区域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的能力(图3)。辐射相关的不良反应主要观察于接受25 Gy治疗的动物,提示较高剂量可能增加安全性风险。

图1无创立体定向放射消融去肺动脉神经治疗流程

图2 急性肺动脉高压模型中肺血流动力学检测

图3 去神经的免疫组化评价

在后续野百合碱诱导的慢性PH模型中,研究进一步表明,20 Gy SBRT治疗的PADN相较于RFA,在改善肺血流动力学(表1)及抑制肺动脉重塑(图4)方面具有更优的疗效。

表1 慢性肺动脉高压模型中肺血流动力学检测

图4 慢性肺动脉高压模型中肺血管重塑

综上所述,该研究表明,通过优化SBRT剂量方案,可以在疗效和安全性之间实现平衡,从而为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具有前景的新策略。

作者简介

李毅刚: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导。德国歌德大学(J. W. Goethe University)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血管内科学科带头人、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心律失常诊治中心主任。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卒中学会副会长,上海卒中学会心血管内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委。FACC、FHRS、FESC、FEHRA。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心律失常中心客座教授。奥地利格拉茨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评审专家。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高级职称评审专家。波兰国家科学院项目评审专家。ANE英文杂志副主编。发表包括JACC、Eur Heart J、Advanced Materials在内的研究论文234篇,SCI收录198篇,其中5篇论文被写入5部国际专病诊治指南/专家共识和2部美国专业书籍。主编专著5部,包括国内首部《室性心律失常学》。牵头(专业)编写《上海市房颤规范诊治白皮书》和《上海市房颤分级诊疗地方标准》预研制项目。主持2项国自然基金重点项目、5项面上项目和多项省部级、局级项目。以第一完成人获得省部级科技奖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等多项荣誉。

蔡星星: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上海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心脏病学会会员(FACC),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执行委员,上海市卒中学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委员。主要从事冠心病、心律失常、结构性心脏病等介入治疗以及顽固性高血压的诊治,同时致力于交感神经调控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曾获得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二等奖、上海交通大学学术之星提名奖等荣誉,入选2021年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启明星计划、2022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优秀青年人才培育计划”,主持国家自然基金、上海市科委、中国医学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多项课题,在JACC、Nature Communications、JAHA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