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园地
主要发布与历史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章,发布《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站的各类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广东民生频道  ·  “雪村没有雪”?通报:情况属实!拆除! ·  昨天  
广东民生频道  ·  “雪村没有雪”?通报:情况属实!拆除! ·  昨天  
AI范儿  ·  清华大学第二弹:DeepSeek ... ·  昨天  
AI范儿  ·  清华大学第二弹:DeepSeek ... ·  昨天  
幸福成长札记  ·  第68天在闲鱼上卖货,利用DeepSeek为 ... ·  昨天  
幸福成长札记  ·  第68天在闲鱼上卖货,利用DeepSeek为 ... ·  昨天  
晋城城区  ·  突发公告:集体下架! ·  2 天前  
晋城城区  ·  突发公告:集体下架! ·  2 天前  
闽南日报  ·  抖音、快手、微信同日宣布:下架! ·  2 天前  
闽南日报  ·  抖音、快手、微信同日宣布:下架!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园地

教学反思 | 孙汉玉:历史教学中差点用“伪材料”替换“伪材料”

历史园地  · 公众号  ·  · 2024-08-31 00:00

正文

Theme

教育随想 历史人文 读书观影 游记见闻

近日帮一位朋友校对一本练习册的样稿,看到了一道关于工业革命的试题,第一遍看过去,材料和题目似乎都没什么问题。但再看第二遍时,发觉试题引用的其中一则材料有些不对劲,材料如下:

材料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城市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在全球各地生根开花,并改变着一切原有的自然形态与秩序……城市化是一个人口转移的过程,也即由农民而市民、由乡村而城市的过程。在人类栖居地的转变历程中,环境、住房、交通、能源、健康、生产与生活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应运而生…… 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病”随处可见……我们有关城市治理的方略虽说层出不穷,但均难以彻底解决现实之困境。

—— 摘自【法】 贝纳德 · 马尔尚《巴黎城市史 19-20 世纪》

大家看出哪里不对劲了吗?

针对这则材料 ,试题设问要求学生“归纳‘城市病’的主要表现,并简单谈谈对治理‘城市病’的意见看法”。正是这个设问,让我注意到材料中“城市病”这一关键词的前一句话,即“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 ”。可能大家也已经发现了问题所在。看材料的出处,这则材料出自法国人 贝纳德 · 马尔尚 的著作《巴黎城市史: 19-20 世纪》 ,我不经踌躇, 在一位法国作家讨论巴黎 19-20 世纪城市发展史的论著里,为何会有关于当今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表述? 当然,这仅仅是我的推测,毕竟我没读过这本书, 兴许这段话出自此书的中文版序言、前言或是后记?

带着疑问,我先借助网络搜索了一下该题,发现此题并非原创,不少地方的模拟卷都使用过。和我校对的这道题相比,除在设问方面略有变化外,材料几乎相同。看来,要想破解疑虑,最好的办法就是去翻翻这本书。

根据网络平台的显示,这本书目前只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 2013 年出的一个版本,但我在微信读书、鸠摩搜书等几个平台中,都没有找到该书的电子版。最后在读秀,我终于找到了这本书的部分内容(如下图),幸运的是这些内容已经包含了前言和目录等。
我也迫不及待地阅读了这本书的总序和前言,果然印证了自己的猜测。这则材料第二个省略号前的内容,确实出自此书的中文出版总序(如下图),作序者为叶高翔教授。但是, 材料的最后一句话“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病’随处可见……我们有关城市治理的方略虽说层出不穷,但均难以彻底解决现实之困境”在该书的中文出版总序、前言中均不存在。 我也翻阅了目录页,发现书的各章内容均为作者关于 19-20 世纪巴黎城市史的书写,并无也不可能有涉及当今中国城市化的内容,而此书并无“后记”, 因此基本可以认为材料的最后一句话系最初的命题者“移花接木”的内容。

严格来讲,如果删掉这移花接木的最后一句话,这则材料不算是“伪材料”,但出处部分最好改为“摘自叶高翔《 < 巴黎城市史: 19-20 世纪 > 中文总序》”可能更严谨些。 但问题是,此题是围绕“城市病”进行设问的,如果删去最后一句,试题的设问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我想到了另外一种修改方式,就是将材料出处修改为“ 摘编自 叶高翔《 < 巴黎城市史: 19-20 世纪 > 中文总序》 ”。

“摘”和“摘编”,虽一字之差,但含义其实不同。我个人的理解是, “摘”是对原文整体或部分的直接引用,引用时可以省略部分内容,但不能删减或调整原文内容;但“摘编”则是命题者“直接引用”“编排调整”“转述”原文的综合过程。 在近年的高考真题中,材料的引用多以“摘编”出现。举个例子:

材料 洋务运动时期,奕诉等人认为西方科学技术“无一不自天文算学中来”,清廷遂于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清末兴办新式学堂,在各级学堂开设数学课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水平已“与欧美日本并驾齐驱”,大学纷纷成立数学系。 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拥有一批年轻的著名数学教授,如华罗庚、陈省身等。1940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设立自然科学院,开设微积分、微分方程等数学课程,培养专门人才。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的作用愈益突出,中国科学院设立数理化学部,推动了科学事业的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这是 2024 年全国甲卷文综第 41 题的一段材料,材料的出处写的是“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我在材料中标出了一句话,我们来看看这句话在《中国通史》中的原文是怎样叙述的(如下图):
很显然,材料的这句话对原文有删减,有转述整合,也有直接引用,这便是典型的“摘编”。当然,除了“摘编”,高考真题标注材料出处时,还有其他引用方式。比如 2024 年甘肃卷第 17 题中的一则材料:

材料 天会四年,建尚书省,遂有三省之制。至熙宗颁新官制及换官格,除拜内外官,始定勋封食邑入衔,而后其制定。然大率皆循辽、宋之旧。
——《金史·百官志》

书名号前什么都没加,说明材料是对《金史·百官志》中相关内容的直接引用, 个人认为与“摘自”相比,这种方式适合于引用材料时,对原文不做任何省略的情形。 此外,高考真题还有一种常见的引用材料的方式“据《……》”, 比如 2024 年全国甲卷文综第 45 题的这则材料:

材料 北魏献文帝、孝文帝皆年幼继位,冯太后长期主持朝政。她主张“准古典”,即遵从周汉魏晋传统制度文化,鉴于西晋末年以来北方历经动乱、学校不兴,她下令在各郡置博士、助教官,建立官办学校,又因“皇子皇孙,训教不立”,下令在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创立“皇宗学”,专门教育皇室子弟。孝文帝在皇宗学学习期间,“未尝不《书典》在怀,《礼经》为事”。鲜卑人喜欢歌舞,冯太后亲自参与编写浅显易懂的《劝戒歌》300余首,并谱成曲调演唱,以鲜卑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中原文化,这些措施为进一步改革做了准备。冯太后去世后,孝文帝将她的谥号定为“文明”。

——据《魏书》等

《魏书》是二十四史之一,其内容用古文书写,而这则材料基本是由命题者用现代汉语转述的。因此, “据”可以理解为“依据”“根据”,这种引用方式,个人认为应该适用于将一些诸如古文材料、外文材料进行现代汉语翻译、整合、转述等“加工”后,再作为试题材料呈现的情形。

回到最开始讨论的那则材料。材料的最后一句话虽是移花接木的产物,但如果将材料出处修改为“摘编自叶高翔《 < 巴黎城市史: 19-20 世纪 > 中文总序》等”,理论上也是可行的。但是, 严格来讲,这样修改不能忽略一个前提, 那就是 “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病’随处可见……我们有关城市治理的方略虽说层出不穷,但均难以彻底解决现实之困境” 这句话不是命题者为专门设置关于“城市病”的问题而杜撰的,要确有出处才行。 为此,我借助了还应用的不太熟练的几个AI软件,想要查找这句话的材料出处,但在几 个平台里都没有找到。附一张与“智谱清言”对话,反查材料出处的截图:

不知道是否是自己在AI中提问的方式不对亦或其他,总之,我确实没有找到这句话的材料来源。出于一位历史老师“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严谨和责任心,我决定放弃使用该材料。不过,我认为这道题的整体思路和设问都蛮好,既然试题的设问与工业革命及“城市病”有关,那可以寻找一则关于“城市病”的其他材料进行替换即可。于是,我在网络组卷系统里,以“城市病”为关键词,搜索材料题,很快锁定了一则适合此题的材料: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