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外滩教育
中国K12国际教育领先媒体。为基础教育阶段中国学生提供择校、能力培养、海外升学等专业国际教育资讯。助中国家长实现教育突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海西晨报  ·  今天起,公布成绩! ·  12 小时前  
海西晨报  ·  今天起,公布成绩! ·  12 小时前  
中国教育报  ·  教科书式救人!3名学生好样的! ·  昨天  
吉安发布  ·  明天出分!复试攻略都在这儿了→ ·  昨天  
吉安发布  ·  明天出分!复试攻略都在这儿了→ ·  昨天  
海峡都市报闽南新闻  ·  36个教学班!新增学位1800个!泉州九中城 ... ·  3 天前  
海峡都市报闽南新闻  ·  36个教学班!新增学位1800个!泉州九中城 ... ·  3 天前  
长江日报  ·  武汉一部属高校,党委书记调整 ·  3 天前  
长江日报  ·  武汉一部属高校,党委书记调整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外滩教育

做到这2点,再进育儿群

外滩教育  · 公众号  · 教育  · 2019-03-03 07:00

正文

看点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学了越多育儿知识、教育理念,就越觉得迷茫和焦虑?自责、愧疚、担忧甚至崩溃感时不时侵袭而至。实际上,不是只有孩子的心理健康需要重视,父母自己的情绪也格外重要。下文分析了育儿过程中父母经常出现的过度自恋和过度代入这两种不健康的情绪,提醒大家要了解真实的孩子,且活好自己才是不迷茫的育儿之道。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武志红 (ID:wzhxlx)

文丨 冰千里&五花鹿 编辑丨黄晔



上周,一个朋友破天荒地打电话给我,跟我倾诉她育儿的困境:


很多育儿群都在说养孩子不能控制,要给自由。

怎么我都做了就没用呢?


孩子要钢琴,我给她买了钢琴,花了大几万,还请了老师,她倒好,一个月就给我罢工了。


我气得要命。各种育儿理论都说,不能逼迫,也不能控制,这样孩子才能有自主性,生活得比较向上、富有热情。


但她现在已经活生生变成一个小霸王了。


想要什么就要立马要,即便是该做的事情,不想做就是不做。


我快崩溃了。



朋友的这个问题,恐怕是很多家长共同的痛。


尤其是互联网越来越便利之后,层出不穷的专家建议,育儿锦囊,铺天盖地的育儿课程,父母们学习的认真程度可以媲美高考。


我也很能理解。


因为我们这一代人童年成长得并不幸福,很多人被控制、被忽视、被贬低的环境下长大,成为父母后,希望给孩子一个有爱、宽松、自由的环境。


但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发现: 学得越多,却越迷茫


就像我的朋友。


不想控制孩子的她,最后却让孩子和自己都失控了。

01

越学越迷茫的中国父母


我有个同学是标准心理学爱好者,关于育儿的文章、书籍都会看,亲子课不管多忙都会参加。


平常在家全职照顾一儿一女,老公做进出口贸易,家境殷实。


可是好长一段时间来,她要么烦躁、要么抑郁,总觉得自己没把孩子带好。


大宝近期“问题”很多,学习主动性不高,叛逆、拖延,她认为这样下去不行,但管教他的话,又觉得在控制他,左右为难。


面对小宝大宝的冲突,她更是束手无策,不知道是顺着小宝,还是维护大宝。批评哪一个都觉得是对另一方的不公平,对此一筹莫展。


她时常因为这些作难而自责,严重时还会扇自己耳光,简直快崩溃了。


越学习,越反省,越焦虑。


似乎只有给她一个标准方案,她才知道该怎么做。


这让我想起了几年前参加过的一次教育讲座。


老师在上面讲到: 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第一步,是允许孩子自己呆一会儿,随便发发呆,玩玩具。


本意上,是希望家长放松下来,能给孩子一个空间。


但家长们却更加紧张了:


呆一会儿是呆多久?

万一他胡思乱想怎么办?

那么第二步呢?接下来该怎么办.......


似乎需要一个准确的发呆时间,确定的发呆思路,以及一整套的流程,才可以顺利地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如果你也这样认为,那我只能告诉你:


不好意思,没有一套标准化的流程,可以帮你养出一个好孩子。


因为客观上, 只有健康的育儿理念,没有标准的育儿方式



每个孩子和情景千差万别,没有一个标准化的操作,可以让父母按部就班地,培养出好的孩子。


而主观上,如果你学了很多育儿知识后反而陷入混乱,手足无措。


那么,也许问题出在你的身上。


在育儿这件事上,可能你给自己加了太多戏。


02

父母迷茫,因为戏太多


你的手足无措,可能源自这两个原因。


第一个:

认为孩子出现所有的问题, 都是因为自己一言一行造成的。


其实就是过度自恋。


无论孩子出现好的坏的事情,都认为是自己导致的。


现在很多育儿文章会强调,某些行为会伤害到孩子,例如长期强烈的家暴、指责、忽视。


前提是“长期”和“高强度”,但这前提常常被忽视。


很多父母只要看到这样的文章,就会下意识地反省自己,并且陷入过度的自责。


吼孩子一句、责骂一次、拍打一下,都会后悔不已。


我曾见过有位妈妈打了孩子一巴掌,然后把手腕割破鲜血直流,打120去了医院。


一方面,你认为孩子的问题都是自己导致的,不配当个好父母;


另一方面,你也会过度承担本该属于孩子自己的情绪,比如由于学业退步、和同学吵架所引发的一些小情绪。


这既高估了自己,又低估了孩子。


而且,这会加重孩子的内疚感,让他们觉得情绪不仅是自己的,还关系到妈妈。这更促使他们不敢表达真实的自己。



第二个原因是:过度代入。


把自己的感受加在孩子身上。


“你妈觉得你冷”,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


我朋友的迷茫,也是源自于此。


从小被严格束缚后,她常常时刻提醒自己,千万别让孩子像自己一样受苦了。


于是孩子想怎么做都支持,要什么都给,奶奶一管教,她就会马上站在孩子这边,一起抵抗管教。


但她给孩子的自由中,隐藏着控制和期望。


她这样做,不过是为了补偿自己早年的缺失。 她把自己的感受代入了孩子的人生,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孩子的其他需求,例如学习规则、履行承诺等。


这成了另外一种控制。


作为她的孩子,也一定可以察觉到:


妈妈在努力抵抗内心的焦虑,压抑抱怨的念头,只为了给她不同的人生,期望她活出自己从未拥有过的热情和向上。


于是这份期待,变得太过沉重。


孩子承受不住,于是索性放纵自己,以挣脱这个沉重的压力,变得越来越“叛逆”。


无论是过度自恋,还是过度代入,都是父母一厢情愿地给自己“加戏”。


本意是好的,但结果却常常是背离的,这也导致了很多父母的迷茫。

03

走出剧情,才能看到真实的孩子


在教育这件事情上,正确的,不如理解的。


与其追求正确的方式去育儿, 不如用理解的方式,去看见他。


说到底,大多数育儿的迷茫,也许只是因为太过陷入自己的剧情里,却看不见眼前这个活生生的小朋友。


因为看不见,所以过分自责;

因为看不见,也压抑了孩子。


电视剧《没关系是爱情啊》中,讲了很多精神科的故事。


其中有个18岁左右的男孩,酷爱画女性的性器官,不给画画就会偷东西、逃学。妈妈很是担心,觉得很不正常,所以把他送了进来。


但这个孩子该吃药吃药,该睡觉睡觉,该画性器官还是继续画性器官,治疗一直没有进度。妈妈每天都非常焦虑,不知道儿子为什么变成这样。


主治医生也很苦恼,于是她把小孩的信息模糊化处理之后,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一个洞察力强的作家朋友,试图碰撞出新的治疗思路。


作家听完后一脸疑惑,反问:


画性器官有问题吗? 你看过安昌模画家的画吗?性器官画得非常详细精确,让人一看心底就有很深的触动。


这一下子点醒了医生:对呀,他并没有做伤害人的坏事,只是画了自己想画的东西罢了。


于是医生松了一口气,跑去和孩子聊了天,夸他的画画得很好看。



当被接纳之后,他才慢慢吐露心声:在小时候,他曾经在隔壁房间听到妈妈和情人在一起。他害怕妈妈抛弃自己,所以无意识中需要画性器官来发泄不安。


而妈妈觉得他不正常,也在潜意识中增加了他的不安,促使他更高频率地画画。


最后,医生把这些都告诉了妈妈,妈妈知道之后虽是内疚,却也放下了之前的担忧。




她放弃了自己的“剧情”,不再把画画当做不正常的行为,也决定按照他能接受的方式,给足他安全感,辅助他治疗。


在这之后,儿子不再需要负担妈妈的焦虑,有了更多的安全感和力量,最终靠着自己的意志力,画出了第一幅不是性器官的画。


当父母看见孩子的那一瞬间,疗愈悄然发生。

04

做好这两件事


如何走出剧情,“养出”更好的孩子? 相信看到这里,很多父母都有这个疑问。


我认为,做好两件事情就好。


首先,放下自己的剧情,倾听孩子真实的声音。


这绝对不简单。 需要忍住很多习惯。忍住打断、忍住批判、忍住给建议。


这样孩子才能放松下来,给你一个真实的反馈,让你打破之前的剧情。


此时你才可以看到:


你过度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 你过度自责的行为孩子已经忘了,而你这些过度的情绪、干预和补偿,才是真正困扰孩子的事情。


比起一味在自己的剧情里猜测和自责, 收到真实的反馈再去合理面对问题,才是明智之举。


第二,活出更好的自己。


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曾说过:


  • 父母亲是什么人,比他们做什么更重要。


  • 父母亲的人格基本健康,如发生单个创伤性事件,不至于对孩子的核心人格产生太大的影响。


这里我再补充一点:


用人格和态度去影响孩子,远胜于纠结一言一行的教育。


如果希望孩子向上、对生活有热情,那么请你先活出自己生活的热情。


让你的态度形成某种氛围,让孩子体验某种向上的东西。继而内化成为他自己的品质。


当精神氛围被孩子感受到,具体方法就变得不重要了。


就像电影《飞驰人生》。


赛车手张弛在面临被禁赛5年的巨大挫折并没有消沉。


他无数次拿生活物品模拟赛车,玩具、塑料桶、扫帚、脸盆,信手拈来当做方向盘,沉迷其中。



解禁之后,又带儿子去偷车架、维护儿子自己却被打、不得不舍弃面子求人赞助等等。


看起来这样的方式是愚蠢软弱,实则不然,因为底色是积极的、乐观的、勇敢的。


这也形成了他们家的氛围和底色。


最后,儿子不仅在作业本上写满了“战胜林臻东(父亲的竞争对手)”,更是勇敢接下了同学的挑战,让双方的爸爸比赛谁开得快。


到了比赛那天,张弛才知道,对方父亲开的是飞机。



而这也充分证明了,儿子“遗传”了老爸的无所畏惧。


同样的, 如果你因为孩子问题每天非常纠结和迷茫,那孩子也会被“传染”。


因此,跳出剧情, 接纳真实的孩子,活出更好的自己, 你的育儿会“省事”很多。



作者简介: 冰千里,客体关系取向心理咨询师,一个孤独又温暖的老男人,重点研究亲密关系、书写治疗。公众号:冰千里(bingqianli520) 五花鹿。心理学科班出身,满腔的少女情愫,都用来追求真实和逃离秩序。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武志红 (ID:wzhxlx)。一个专业的心理平台,提供心理咨询、内容、课程、测评等服务。来这里和我们一起,开启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