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家庭日常事务的重压在不断增长,原因有好几个,其中之一就来自于家庭本身。上世纪70年代,家庭的住房面积逐渐增大、舒适程度不断升级,这使得房价水涨船高,为了买房和对房屋进行日常保养,双份收入就变得必不可少。随着女性回归工作岗位的潮流,重新建构家庭中责任与日常家务的分配成为了新的问题。当父母都要工作时,家庭基本的日常琐事就不得不压缩到周末进行,顶多再占用工作日很少的几个小时。每个工作日上班前和下班后的一点时间必须都尽可能地利用起来。于是,我意识到我们的生命过得太匆忙了。我开始将时间看做一件商品,并且我试图在我的专业领域——设计中寻找能解决我所面临的家庭难题的答案。
到底怎样才能利用好一天中为数不多的一家人聚在一起的珍贵时间呢?我们可以从这样一些方法开始:改变家庭行为以及将人与人的关系放在最首位,而恰当的设计能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
首先我们需要打造一个舒适的空间,让全家人可以坐在一起交流。比如,一个靠近厨房的温馨餐区会有助于我们在交谈中愉快地开始新的一天。除此之外,让餐区拥有合理的照明,在附近设一个吧台好让大家不用一直站起来取食物,这些都会带来很大变化。同一个地方,到了晚餐时放一些轻柔的音乐也会大有不同。
生活方式的新潮流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的日常安排,如今对于很多人来说,很难在工作日找到时间坐在餐厅吃一顿正式的晚餐。摆好餐具,端上饭菜,花上些时间来谈论白天所发生的故事,收拾碗筷然后移步客厅,边听音乐边享用咖啡和甜点——像这样的一个晚上,似乎已经是上个时代才有的事了。
在《居住空间发展史》(A History of Domestic Space)一书中,Peter Ward指出客厅曾经是一个家庭会见熟人的地方,是一个家的门面。它是家中最为公共的空间,同时它还是家人用来展示他们珍贵收藏品的一个房间。画作、传家宝、银餐具和照片被挂在墙上或陈列在玻璃柜中。Peter Ward写道:“在欧洲和北美洲,一架钢琴作为装饰出现在中产阶级的客厅中是很常见的,这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地位与财富的标志。”音乐家和歌唱天才极具大家的推崇,为客人们演奏一曲也是招待他人的正式礼仪。大家族的成员或来访者会在晚餐后聚在一起聊天、打牌或者聆听钢琴演奏。
而相比客厅,餐厅则被赋予了另一项功能。餐厅的座位摆放显示了家中的等级关系,餐桌两头的座椅要比摆在两旁的椅子更加舒适。在上世纪60年代,家庭晚餐承担了一项重要的社会职能,为家庭交流、回顾当天发生的事提供了一个正式的场合,同时它也是一个让大家可以聚在一起畅所欲言的地方。餐厅不仅仅是一个摆放桌椅的地方,它还成为了维系家庭成员关系的重要场所。一家人会讨论家庭大事(这发生在60年代),随后父亲会在甜点后将车钥匙交给到了驾车年龄的孩子。在家庭聚会时,客人吃完饭还会留很久,聊聊天、对照片品头论足一番,或仅仅是了解一下其他人的近况。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家庭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变得更加明显了。家庭成员变少了,小孩又长大了。要填满那些婴儿潮时期的桌椅变得越发困难,于是餐厅走上了衰退之路。一年中,它只有几次机会能再现曾经的辉煌:感恩节、圣诞节,以及其他特殊场合。
而家庭中空间的利用也逐渐变得越来越去中心化了。我们真的需要保留一间屋子,仅仅只是为了一年中只有一到两次的大型聚会场合吗?在现今的许多家庭中,餐厅正在扮演新的角色:孩子伏在宽敞的桌面上写作业;父母亲在一角放上一台电脑,做起了自由职业者;到了要缴税的时间,桌上则会堆满收据和账单。随着一个现代家庭所要承担的工作数量和种类的增多,餐厅在很多时候变成了书房的替代品。
而客厅也经历了相似的命运,开始变得越来越非正式。很少还会有大家族成员或熟人每周中或每周末来定期串门。随着音响系统和电视机价格的滑落,它们出现在了多个房间里,一家人没必要再聚在客厅里进行娱乐消遣了。
一个典型家庭的人员构成也在发生变化。由家庭主妇的妈妈、上班赚钱的爸爸以及两三个小孩构成的家庭已不再占据着人口统计图上的主导位置。人口统计学家口中的“非典型”家庭,在人口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比起10年或20年前,今天有着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有孩子或没有孩子的同性家庭以及单身主义者。
在将来,伴随着公寓住户的增长和城市平均家庭规模的缩小,小户型将成为主流。纽约、伦敦、温哥华等城市对于微型单元(小于50平方米)的引入,标志了餐厅的消亡和起居空间的大幅削减。除此之外,咖啡馆开始被装修成一个类似客厅的地方,有沙发和壁炉,年轻的公寓住户可以选择在那里约见朋友。
不过,客厅和餐厅在居住者的生活里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不仅仅是功能空间,同样也是社会性和文化性的象征。对于一个正式的起居或用餐空间而言,不论是社会认知还是经济考量,都正在重新估算其价值。然而,由于当代的生活方式而导致了家庭成员间愈发疏离,因此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拥有一个象征紧密连结的区域还是很重要的。
餐厅正代表了这样一个地方:不管是每周一次还是一年几次,聚在餐厅吃饭能让人有一种过节的心情。在一个正式的环境里,穿上我们最体面的假日服装,从“精美”的盘子里享用美味的食物,这构成了一套不应被我们抛弃的仪式。在特殊场合和节假日里,这是远亲近邻欢聚一堂的地方。如同我们只在重要日子才披上的华服,和一年只戴一两次的珠宝,餐厅是个值得保留的场所。哪怕我们不用它那种正式的布局——桌子摆中间,椅子围一圈——也能清楚地向我们传达着家庭的章法。
客厅也应继续扮演一个类似的角色。在一个让人放松的环境里进行饭后的闲聊。客厅和餐厅都可以作为一家人聚集的场所。空间可以进行改造,但它们的原本功用应悉数保留:一个舒适的房间,人们可以在这里从外面的世界过渡到家庭生活中。
随着客厅和餐厅重要性的逐渐下降,厨房开始成为家庭中的社交空间。开放式厨房这一观念获得了新的含义。这个理念将整层楼面,或其绝大部分,变为一个巨大的区域,而厨房将吸收多种功能。小孩做作业、大人记账、看电视、招待朋友、阅读,全都在这个一度不受重视的空间里进行。
但若要将厨房转化为家庭中的社交中心,还需要外观上的进一步升级。而制造商们绝不会错过这一机会。他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形式和设计上,找来顶尖的工业设计师,将臃肿的家电改造成设计精品。不锈钢涂层、黑色边框加数字显示器,赋予家电以灵巧的特性。尽管我们很依赖外面现成的餐食,但是想到特殊场合时能在家里准备出一餐丰盛的晚饭,购房者总是乐于为此掏钱。
不管我们是怪罪生活方式、科学技术还是单纯的消费主义,社会总归是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改变。许多人对自己做饭这件事已经不再热衷——这是一项最感性也最让自身受惠的工作。速冻食品的发明以及快餐连锁店的诞生,向我们宣告了这样一个事实:全世界各大城市的房主们已经投入速食与外卖的怀抱了。很少还会有人特意给番茄去皮,就为了做次肉酱意面;取而代之的是,我们把速冻食品解冻,几分钟后就端上桌。就连美国的象征——汉堡,现在也是夹在小圆面包里冷冻起来和调味料一起卖。一周一次的大型采购也扩张了食品储存室的空间。保存速冻食品需要更大的冰箱。
近些年,房屋设计让家彻底变成了公共场所,许多私密的个人的空间消失了。私密性下滑最厉害的空间是卧室,一台电视成了不可或缺的物件。在忙碌的一天后,用一段安静的时间来阅读或聊天,曾经是调整状态的仪式。而现在取而代之的是,房间内却塞进了越来越多的数码或电子产品。同样,这些家电也在家庭中也制造了隔离。家庭成员现在专注于各种占用大量时间的电子产品,人们似乎不愿再花时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电话是第一个开拓家庭沟通手段并改变家庭生活的家用电器。如同其他历史上的伟大发明,电话最初受到很多质疑,只有少数人预见到,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电话将会最终在家庭设计和生活中造成巨大的影响。当电话最初进入家庭时,它被安置在玄关或客厅,靠近门口处。因为使用的频率不高,人们一开始把它搁在橱柜里。数年后,它才开始被挂在墙上,之后更是拥有了独立的地盘。
和电话的情形相似,电脑的普及也带来了几乎相同的矛盾: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电脑进入寻常家庭没几年,就对家庭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电脑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和交流上的突破,它还标志着知识革命的开始。它允许人们呆在舒适的家庭空间里,就能以超高速获取海量数据。无线技术和智能手机的产生,伴随着互联网的扩张,让这种便利更为拓展,从而进一步模糊了家庭与外部世界的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