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刷屏精选
传媒进程小记录,热点话题一起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武汉大学学生会  ·  新岁启程,共赴新朝 ·  昨天  
武汉大学学生会  ·  春节“顶流”AI大战,请你pick one! ·  4 天前  
浙江大学  ·  赏!小浙发布寻“年”启事 ·  6 天前  
浙江大学  ·  蛇年福签来了,解锁你的专属好运! ·  5 天前  
重庆共青团  ·  重庆2所高校考核招聘55人,速来报名!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刷屏精选

本季《奇葩说》请在未成年人的陪同下观看

刷屏精选  · 公众号  ·  · 2018-10-10 19:30

正文

0 1

如果不是刷微博时看到“傅首尔和董婧打架”的热搜,我都不会注意到——《奇葩说》第五季已经播出6期了。



半年前,作为《奇葩说》的延伸产品,第二季《奇葩大会》“因为内容导向方面的问题”被全网停播,让人一度以为,《奇葩说》也会就此凉凉了。


直到9月21日晚,爱奇艺更新了《奇葩说》第五季的第一期,这只被期待已久靴子才算正式落地。




昨晚就着热搜,快速翻看了本季的几期节目,发现还是能在其中找到前几季的影子:熟悉的“马晓康”,熟悉的BBKing,熟悉的“表达幽默却不时扎心”的表现手法,熟悉的“用辩论解刨社会问题”的精神内核。



加上薛兆丰教授的知识背书和李诞的插科打诨,节目内容在理性与感性上都有所精进。


但跟坊间的大多数评价一样,总感觉这一届《奇葩说》,不大行。



在豆瓣上,本季《奇葩说》的评分创造了历史新低。



生硬的段子、缺乏逻辑的辩论和“有理就在声高”的撕X姿态,让节目被冠上了《中国新吵架》之名,原来清新可人的“奇葩星球”也被“打架门”搅合的一地鸡毛。



借用老奇葩臧鸿飞在节目中的表达:心很累,不知道观众想要什么,我还没有掌握这一届《奇葩说》的特点。


0 2



老奇葩掌握不了这一届《奇葩说》的特点,是因为这一届《奇葩说》,变了。


今年5月,马东在微博转发了《奇葩说》导演组的一个秒拍视频。视频中,病人《奇葩说》被诊断出 “IP老化、口碑下滑、用户流失” 的病灶,老妈嫌弃这个“不争气”的儿子,连女友也思量着和他分手。




视频结尾时,片中的《奇葩说》面临着是否签署《放弃治疗协议》的困境;而现实中的马东和米未传媒也挣扎于《奇葩说》还做不做的纠结。



如果不做,米未将失去一个重要的拳头产品。据统计, 奇葩系列五季广告收入总数达15亿元人民币 ,且屡破网综记录,这是米未肥硕的现金奶牛。


可如果做下去,《奇葩说》就必须改变。


为了解决问题,节目组在筹备前开展了大范围的用户调研, 明确了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策略。


马东公开表示,这一季《奇葩说》是拍给95、00后看的。



受众年轻化的战略没啥问题,但战术执行上必须强调美感。否则,就如同玻尿酸打多了产生的后遗症,看起来十分僵硬。



首先,第五季《奇葩说》在赛制上强化了“battle、战队、导师”等概念。


在《中国新说唱》、《创造101》等爆款节目的示范下,《奇葩说》看到了年轻一代“氪金打赏素人偶像”的能力,也坚定了“PK赛制”的决心。 让“老奇葩”和“新奇葩”分拨站队,以及后续的导师组队PK,都成了汇聚年轻人社群的手段。



“以前的奇葩说更像peace的讨论,老奇葩也一直待在舒适圈里,不像第一季来的时候那么野生。” 《奇葩说》制片人李楠楠表示,这一季就是想办成一个真正的比赛, “大家其实已经困在了辩论比赛的输赢里,那不如就放大这一点。短时间的对抗和淘汰,会把大家真实的状态放大,这是我们期待的。”


但在“辩论”的交锋载体上,如果“真实状态”释放地不那么恰当,很容易就变成泼妇骂街。



卖萌、撒娇、大吼大叫、夸张的肢体语言,在短时间内就会比“逻辑性”更有张力。以至于连“听不懂”这么粗浅的应对语言,都出现在了辩论中,甚至取胜。



高强度的辩论造成了节目逻辑性的消解,而失去逻辑性的辩论节目,就变成了一场聒噪而无趣的互喷, 往往谁的声音大谁就能左右年轻观众的判断。


其次,作为一个内容输出的节目,本届《奇葩说》实在太重娱乐化了。


如果说前几季的《奇葩说》是“披着娱乐的外衣打辩论”,这一季就是 “挂着辩论的羊头,卖着娱乐的狗肉” 了。


最直观的体现是就是,“新奇葩”们“奇葩有余,但说不出来”。


本季选手中,网红、名校生、企业家、歌手等等形形色色的人,早已在其他平台流量等身,并饱受年青一代追捧,来《奇葩说》是强化人设,或者说是跑马圈粉。


至于观点的表达,甚至金句的闪现都乏善可陈。


遥想2014年,第一季《奇葩说》的爆火,更多还是在于每个选手用“奇葩另类的观点”辩论,为观众缔造出了一个“乌托邦”。



但是在这一季的节目中,仅仅几期,当初的“乌托邦”似乎已经不复存在,反而回归到了一种“家长里短”的模式。


以至于我们在节目中听到最多的评价就是 “她太可爱了”



“娱乐系”和“辩论系”的角力,在节目中表现为“牛头不对马嘴”的自说自话,而背后则是出于营销的利益考量。


一方面,过去四季《奇葩说》的观众,在这四年里,大部分已经告别了学生身份,走入职场。



生活的压力让他们失去了观看《奇葩说》的心境,而“老奇葩”们对于年轻一代的吸引力,远不如“火箭少女”等选秀选手。


所以,《奇葩说》必须要拉95后、00后等更受年轻人欢迎的“流量主”入伙,利用他们的“带货能力”,让节目更具消费性;


另一方面,在上一季跟得到APP合作之后,《奇葩说》需要在“付费卖课”之外探索新的盈利周边,这需要“流量奇葩们”强大的吸金能力才得以实现。


0 3



当然,这并不是《奇葩说》错了。相反,它是努力做得更好了。


在去年马东与许知远的那场经典对话中,马东毫不遮掩自己对大众娱乐需求的迎合: “娱乐是人的先天本能,而文化其实是沉淀的结果。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娱乐形式。”


这一季《奇葩说》的改变,也许正是马东对与年轻一代的妥协和迎合吧。


所以,那些跟我一样看不惯这季奇葩说的朋友们,只能说,我们老了。


我们也需要在一个未成年人的陪同下,才能观看了。



加星标后

更容易发现我们哦






别人的朋友圈里现在啥最热?

他们正在讨论什么有趣有料的话题?

明星大佬朋友圈长啥样?

他们正在看什么想什么?

来刷屏——涨见识、获谈资


往期精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