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到“机遇”两个字,说要珍惜千载难逢的“机遇”,牢牢抓住“机遇”,用好“机遇”。
机遇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
古人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就是指对待机遇要有紧迫感、责任感。
说“机遇”也罢,说“机会”也罢,说“时机”也罢,关键是个“机”字。道教教义思想早就提出了“机”的概念。“机”原来的意义是弓上的发箭装置。
《说文解字》称,“主发谓之机”,后来又衍生出关键、时机和素质等意思。
在道教教义中,“机”的出现自有其天地万物的存在根据和变化原因,人们能否抓住机会取决于对它们的认识。
先秦道家著作《南华真经》有《至乐》篇,称列子走在路上见到百岁髑髅,指之日“未尝生,未尝死也”,认为从最低等的生物变化至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晋代成书的《冲虚至德真经》有“天瑞”篇,也称“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历代注家解释“机”为“群有之始,动之所宗,散有反无,靡不由之”,意思是动静、有无、散聚、始末、正反等等都是由“机”决定的。
汉代《淮南子》的《兵略训》以“机”指行为变化的时机,称“上将之用兵也,上得天道,下得地利,中得人心,乃行之以机,发之以势,是以无破军败兵”。
图源:玄门子彧
大约在南北朝时,我们道教的《阴符经》问世。
《阴符经》云,“天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复。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意思就是天道和地道的生杀,都有其“机宜”,阴阳改变,时代迁谢,去故就新,都是“至公”的,自有其客观的发展规律。
《阴符经》还说到,“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意思就是对于天道的认识,依靠的是人。认识天道,把握机缘,关键是人心。天地之机,平素是不能察觉的。不论是发展的规律或变化的契机,人们常常是认识不清的。只能通过对于天时、地利和人和的认真分析和研究,才能洞察它和把握它。
《阴符经》还提出了“盗机”的概念,“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不见,莫能知也”,意思是日月运行,物形大小,都蕴含着神机。有些人可以利用神机,把握神机,人们也都能看到神机,但是许多人并不能理解它们。
盗机,实质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认识机遇、把握机遇的意思。因为,机在天地,人对机的认识,就是从天地盗来的。
道教《阴符经》是中华文化的千古名篇,对于华夏社会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以及我们的道教都产生过十分重大的影响,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了今日。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了全面贯彻落实,道教宫观修复,青年道徒培养,道协活动恢复,道教文化得到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的理解和认同,所有这些,也是天地给予我们道教的机遇,这个“机遇”既是时代给予的恩惠,又是环境制造的机会,更是自身努力创造条件的结果。
社会需要人才,道教需要高道,只有自身努力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和道教的需要,有些人很幸运,踏上社会就碰到“机遇”,有名有利,施展才华。
但是,无论如何,从自身来说,努力创造条件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如果没有自身的条件,那么既不可能认识机遇、把握机遇,更不可能去盗机,去利用机遇。
•
何谓“道”?悟道新解,道是不是真实存在的?
•
嫦娥是月神吗?真正的月神是道教的这位神仙!
•
道家特别强调“安天地” ,这究竟是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