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肖波
特别是当这个事情发生的时间或地点离我们越近,这种“
过于
”越严重。
那么,我们如何客观、公正的去看待这个事情?
不会因为它
发生的时间、与我们的位置、关系的远近的不同
、
而导致对我们有
不同的影响
?
我们来看最近的一个热点:
美国大选沸沸扬扬、闹闹哄哄,持续
了好几
个月了。
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强国,很多不大不小的事都会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更何况是
选总统
这样的大事?
更加是受到高度关注。
闹到今天,我们作为他国公民,好像看把戏一样,看得很是兴奋。好莱坞大片的精彩程度也不过如此。
在我们看来,选总统,这是一件多大的事,多么严肃的事!闹到现在这个程度,简直不可思议,完全超乎我们的想象:
怎么会这样?怎么可以这样?怎么能这样?
但其实就美国而言,虽然
总统
是社会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岗位,但绝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特别是对美国国内而言。
当然,美国总统在其国内的地位没那么高,是很多人知道的事情;只是,我们的思维惯性总是会不自觉的将其地位高看一眼、甚至多眼。
选总统,
在美国是大事;不过,也
没有
我们认为的那么大。
现在,因为选总统,闹得国会大厦都被“
攻陷
”,还死了人,是不是可以说很严重?当然是的。
美国从此就
撕裂开
了么?美国从此就不可避免的
衰落
了么?恐怕并不会。
这件事情远没有我们认为的严重;至少,不太可能会
使得美国
从此就衰落了、从此就撕裂了。
从美国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并
算不上
什么特别了不起的事情。
远的暂且不说,就最近十年而言,与德克萨斯州民兵武装对抗警察、军队相比、与占领华尔街运动相比,也没严重到哪里。
以我对美国历史极其少的了解,美国自建国以来,搅和得如此热闹的绝不是第一次。
以
波及范围、严重程度
论,现在发生的这件事情甚至可能都排不进前三。
建国之初
,还只有十三个州的时候,各州之间、各州与中央政府之间吵架就没停过,吵得不可开交,有不少吵得要分家。
争吵归争吵、发展归发展,好像在美国,争吵是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发展的推动力之一。
也许这就是商业文明社会的特征之一:永远吵、永远谈
。
为什么吵?
社会一直在
变
,不同利益群体的力量也在
变化
,利益诉求肯定也在
变化
。这就是吵的原因。
这就像在一家公司中,原来的成本部门现在能创造公司20%的收入,这个部门的团队是不是要争取
更多的存在感?更多的话语权?更多的资源?
为什么要谈?
谈,是调整利益格局诸多手段中
成本最低
的一种。
通过谈,制定出各利益群体都能接受的新规则,大家共同遵守。这就是商业文明下的
契约精神。
社会不断在演化,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吵与谈
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随机的出现在我们面前,永远是50%的概率。
吵着吵着,总有控制不住的时候,偶尔也会打起来。比如南北战争。
南北战争之前,吵得最凶的时候有多凶,我不了解。我知道的是,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最最惨烈的战争,没有之一。
南北战争
是美军伤亡最多的战争,其死亡人数共计
62万
人,约为美国其它所有战争死亡人数的
总和
。
美军在二战中死亡人数40.5万人,一战中11.6万人,越战5.8万人,朝鲜战争3.7万人,独立战争2.5万人,1812年第二次独立战争死亡2万人,墨西哥战争1.3万人,伊拉克-阿富汗战争死亡6626人,1898年美西战争死亡2446人,海湾战争死亡258人。
战打完了,南北双方还是又坐下来谈。胜利的一方也并没有将失败的一方赶尽杀绝,尽管拥有很大的谈判优势。
正因为如此,之后的五十年,是美国在工业文明中发展最为迅猛的阶段之一,崛起成为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之一。
之后,一战结束,2万一战美国老兵从各州到
华盛顿
讨薪。
麦克阿瑟指挥军队、动用坦克,驱散聚集在国会大厦的老兵。造成了数百名老兵及其家属包括儿童伤亡。
巴顿将军也是在这个事件中粘上了人生的污点:他带领骑兵冲击老兵在国会山前的营地,下令鞭击老兵。
再往后,大家所熟知的,以马丁·路德·金为代表的
黑人平权运动
。这个运动至少持续了
二十年
之久。
1954 年5月17日,美国最高院判决:公立学校所实行的种族隔离教育是不平等的,违反《宪法第14条修正案》。
时任总统艾森豪威尔派二战时的精锐部队
101空降师
护送黑人孩子上学。
1955 年12月1日,在青年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领导下,全城
5万
黑人团结一致 ,罢乘公共汽车达一年之久 ,终于迫使汽车公司取消种族隔离制。
1957年,马丁·路德·金及其支持者组成南方基督教领袖会议,将运动深入到南部生活的各个领域。
1958年南方
21个主要城市
组织集会,发动黑人争取公民权利。
1960年2月1日,广大黑人学生举行大规模静坐运动 ,迫使近
200 个城市
的餐馆取消隔离制。
1961 年 5 月初,种族平等大会又开展自由乘客运动,得到许多白人支持,逐渐发展为
全国性运动
,迫使南部诸州取消州际公共汽车乘坐上的种族隔离制。
1968年,非洲裔美国人运动的著名领袖、推行非暴力主义理论的基督教牧师遇刺身亡。
几乎在同时间段,
反越战运动历时
四年
同样风起云涌、席卷全国。
1969年5月和11月,《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时代》杂志、《新闻周刊》等报刊的记者、编辑参加反战游行示威。
1970年5月,美国历史上第一次
全国学生
总罢课爆发,多所大专院校的师生罢课罢教参加反战运动,
10多万学生
涌人华盛顿进行抗议。
历史可能觉得仅仅只是撤军太便宜美国了,下达撤军命令的
尼克松总统
在72年被爆出“
窃听丑闻
”。似乎比现在的大统领恶劣得多。
上面这些,没有哪一个闹得不比现在热闹;哪一个持续的时间都比现在要长;哪一个都比现在撕得开、
伤害大
。
纵观美国不到300年的历史,这种撕裂或大或小的时有发生。但美国文化中似乎有一种
贯穿至今的、能够自愈
的成分,不但能
使撕裂愈合,还能促进进一步的发展
。
以撕裂得最惨烈的南北战争为例,既使战争打到最惨烈的时候,双方对对方仍然保持了足够的尊重,甚至尊敬。
在战前,没有互相指对方为匪;战争中,各为其主义,尽忠职守;战后,不但没有痛打落水狗,指责对方的不义,更多的是反思:
当时我们为什么要打起来
?
美国就是一个闹腾的国家。从建国开始,它的闹腾就从未消停过。但是它的发展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这就像一个人一样,隔三差五生生病的人,常常活得很久。
看上去从来不生病的,突然就死
了。
美国经过现在
这一次
的撕裂,是不是从此就走上了衰落,从此就掉入了深渊,我没有能力去判断这样的大势。
但至少,我从美国发展的历史来判断,现在所发生的事情不过是在美国历史上时常发生的事情之一。
如果按照历史来看的话,它应该不会让美国陷入衰落,甚至很可能又是另外一轮发展的起点。
因为通过这样的撕裂,所有的问题或者说很严重的问题暴露出来了,暴露得很彻底,让大家看见了、发现了。
社会中有智慧的精英分子、广大的民众,总会有人想着如何去解决或者改进这些问题。
还是从美国过往的历史来看,
撕裂之后的自愈、并迎来或开创了新的发展
,这也是一种常态。
问题,不可能一次性解决,
吵与谈将一直循环
。总是会有吵得情绪失控的时候,但只要还能谈,就会有发展。
当然,这一次也许与历次都不一样也未可知。
不过,不管是不是一样,我所思考的是
,
创业者能够从中学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