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艺绽
谈谈文化,聊聊艺术,拒绝虚伪,强调态度。做有品位、有素质、有情调,有梦想的靠谱文艺青年。北京日报文化新闻部诚意制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狼族摄影  ·  最后几天!适马28-105mm预定!显示器、 ... ·  4 天前  
狼族摄影  ·  最后几天!适马28-105mm预定!显示器、 ... ·  4 天前  
宛央女子  ·  伊能静可太能了!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艺绽

荐书 | 怀旧向!曾经风靡童年的这些游戏你还会玩吗?

艺绽  · 公众号  ·  · 2017-08-18 08:06

正文

开栏的话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从本周起,艺绽君将每周为大家推荐一本书,算是一份清新小礼物。    

读书的好,不必多说。咱们到底推点什么书?读点什么书?思来想去呢,还是觉得不读没有来由的书,毕竟平白无故读书的事,那是资深读者干的事,不是一个微信平台干的事。所以,最后有了一个初步计划:读和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有关的书,也未必是名家大家写的,只选好的不选“贵”的,只走平民路线,不跟高大上的风。

炎炎暑假,总让我们回忆起那些爬树粘知了的美好岁月。最近关于怀念儿时游戏的书出了好几本,趁着暑假,我们确定了这本充满怀旧风的首本荐书——《那时儿戏》。

               




荐者说


我有个关注女儿微信朋友圈的喜好,绝不是因为不放心而起的偷窥、监督之心,纯粹是因为好奇——现在的孩子都喜欢晒什么?都喜欢谈什么?结果,在12岁孩子的朋友圈里,除了对游戏《王者荣耀》无可撼动的痴迷,其他竟然和大人别无二致:晒美食、晒自拍、晒旅游、晒那些捉摸不定的小心情。

孩子们的暑假正在进入尾声,看着孩子们成天握着手机玩游戏、发微信,竟然有些同情起他们来,尽管去了欧美澳洲,见了大海高山,但那些游历,在朋友圈的语境下,显得粗糙而单一,喧哗而躁动,少了和自然万物心心相惜的真切对话,更少了人与人相互交往的波澜壮阔。恰恰在这个时候,突然见得一本《那时儿戏》,那些质朴得不能再质朴,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孩子们的游戏,瞬间扑面而来,高端旅游的缺憾,就这样轻易被土得掉渣的游戏所弥补。

王旭

《那时儿戏》作者王旭是一位媒体人,也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在这个城市生活了50多年,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了依恋——

长大后重回西四北大街,觉得那些街道变窄了,觉得那些白杨树也不再高大。正走着,听见背后一阵窃窃私语,居然还夹杂着自己上小学一年级时候叫的名字。回头看,竟是两个同龄人,应是那时同班女生。相视一笑,她们扭脸走掉。

长大后,童年已如梦乡里的人和事,重逢于现实中,就会“近乡情怯”。

 还记得那时一起上学,一起堆雪人,一起折纸,玩沙包;还记得那时雨天在教室后捉蜗牛,一起放学回家,牵着手排队过马路。幼时,脸和脸看得真切,手和手传递情谊。长大了,走在生活的异路上,仍能相互辨识,却找不到,也不情愿用现实中的语言再作沟通。这些游戏的记忆,就成了通往童年梦境的菁菁小路。

时隔多年,身陷报纸行业的生存压力和动荡浮躁,夜班轮转的片刻喘歇间,这些曾经清新可爱的记忆竟被再次激活,像清溪一样,从抽搐的指端顺畅地流淌出来,抚慰了中年疲惫的心。”


于是,那些可爱的记忆,在作者的记忆中复苏了,也在很多读者心中复苏了——

彩虹船

彩虹船真是奇思妙想妙手偶得的发明。用纸折成一只很小的船,小得像一片瓜子皮,船的尾部放上一点圆珠笔油,轻置水面,船就自动向前行走起来。不光它神秘的动力原理颇为诡奇,船的尾部还会喷射出一串逐渐散开的五颜六色的彩色斑纹,在雨霁阳光照映下如一道道飘逸的虹影,也很养眼。

下雨了,天晴了,同学们还在课堂上,就悄悄开始了“造船”。下课起立,不等老师点头就已迫不及待跑到积水前,一时间“千船竞发”。千百次的实验表明,一条优秀的赛船必须注意如下几个要点:船体要小而轻,船形要合理。纸折的船因遇水变重很快被抛弃,被一种用铅笔木杆削制的小船所取代。圆珠笔油不能放得太多,在水里的释放要均匀,否则一下子喷射出一大片油污,船就阻塞在水面失去了前进的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圆珠笔油用的时间太久,黏稠度太高就失去了活性,最好使用新买的笔芯。不过,这在同学们中间曾引起广泛争议,因此未能推广。



撞拐

撞拐没有器械,但有规则:用树枝在地上画出一个小场子,人站在场内,两手抱住一只脚,别在另一条腿的膝盖以上,然后金鸡独立,单脚跳着行走,伺机冲撞对方。攻击主要靠盘起的膝盖,也可以借用肩、臀之力撞击,直至对方难以招架,双脚沾地、倒地或被撞出场外。

撞拐不分轻重“量级”,无论高矮胖瘦,谁不服,都可以试试。那些人高马大的同学平时看似威猛,但斗起拐来因为“底盘”高,重心不稳,有时也会败给小个子;又肥又壮的主儿也未必就沾光,因为身体未必灵活,你铆足了劲跳向对方,对方轻巧一闪,没准自己收不住惯性,先跌一跤。

撞拐可以单打独斗,也可以分拨儿比赛。分拨儿比一对一更精彩,每到课间,教室前的空地就展开两个班集体的对抗赛。


纸飞机

小时候,我们都曾是小小的纸飞机的乘客。

纸飞机的折法也还能被大多数人随手“捡”起。最简单的就是用一张长方形纸,下端掀起两角,对齐压平,上翻;再掀起两角斜对,用先前一角扣住,纵向折三道,机身和两只机翼便已成形

折纸飞机,需要很多废纸。

那时的男孩女孩,都在纸飞机的机翼上用铅笔和蜡笔画上志愿军空军的五角星标志,有的还在机身画上机关炮,想象自己像杜凤端一样飞上蓝天痛歼美帝,心情非常豪迈。而纸飞机的飞行特点,也时常很给这种豪迈提气:有的扔出去,会在空中急停,然后或盘旋俯冲,或来个鹞子翻身,仰飞侧飞,其机动灵活惊险多变,绝对超越现在有些空中特技表演。


逮蜻蜓

————

阴天,蚊虫低飞,蜻蜓的飞行高度随之降低,有时几乎是贴着地面来回俯冲。这时逮获蜻蜓的概率要大得多。用铁丝弯一个圈,套上一只尼龙丝织的网兜,就是最好的扑捕工具。

蜻蜓最多的时候,天空到处都是,总有些蜻蜓吃得太饱,或飞累了,就落下来休息。蜻蜓栖息时,最好的逮法是用胶粘。熬胶有讲究:要用弹性好的橡胶皮,剪成碎屑,放在火上烧到熔化。橡胶在火上熬会产生一股难闻的怪味,招大人责骂。好的办法是把橡胶粒放在装雪花膏或清凉油的空铁盒里,盖上盖放在炉子里熬,到了一定的温度自会熔化,而且不会起火,不会冒出焦煳味呛人。

找一根长竿,前面绑一根细梢,梢头搅上熬好的胶,悄悄伸向落着的蜻蜓。越是靠近,越要沉着;要屏住呼吸,动作太快或竿头抖动都会扑空。当挨近蜻蜓翅膀时,微微向前,封住它起飞的角度。这时即使它发现,振翅欲飞,翅膀也会撞在胶上,动弹不得了。

捉到的红蜻蜓,多半又放了,因为知道它是吃蚊子的益虫。


斗蛐蛐


————

嘟——嘟——嘟——嘟——嘟——嘟。真正的蛐蛐叫起来从容镇定,有板有眼,有句有点。细听,每个蛐蛐的叫声又都有区别:嘹亮激昂的,斗志较旺,血气方刚,喜欢主动进攻;低沉有力的,成熟厚重,稳健坚毅,能后发制人。有一种体形较大,通身黑里透蓝的蛐蛐,叫声有金属音,格外悦耳,是公认的一等货。有一种蛐蛐声音喑哑,像干草叶剐蹭,翅膀颜色发黄,牙齿锋利,出招阴狠,比较稀有,是不可多得的极品。

每晚逮蛐蛐,手电筒是必备的工具。蛐蛐筒也要随身带够。蛐蛐筒要自己卷,用厚一点的纸,卷成比香烟略粗略长的空筒。

优等的蛐蛐,一般藏在墙下的砖石瓦砾间。蛐蛐的位置一定要听准,定位缩小到一两块砖头的范围,才能打开手电。运气好时,轻轻掀开砖头,一只成色喜人的蛐蛐就赫然出现在手电的光圈里。这时凭感觉将它捂进右手心里,左手抽一支蛐蛐筒,筒口对紧右手虎口,这大虫就会乖乖钻进筒里。

斗蛐蛐不能在玻璃瓶中,要换个更宽大的场所——当时流行的那种吃食堂用的搪瓷大把缸子是首选。

蛐蛐掐斗,各有战术。有的斗前就先振翅鸣叫,每咬一个回合,都要鸣响战鼓,好像在为自己打气。有的蛐蛐则是不声不响,埋头苦战。战到最后,总有一方不敢再战,掉头逃跑。胜利的一方要么穷追不舍,要么昂首高歌,鸣金收兵。败方的主人只好将自己的蛐蛐取出,要么放掉,要么送给观战的小小孩。斗败的蛐蛐,只要身体完好,还能再斗;只是不能上来就斗,而要捂在手里上下摇几摇,颠几颠,让它忘掉失败的经历,重新振作起来。


翻绳

那时的妈妈们,都是织毛衣的能手,“乖孩子,听话,帮妈绕线!”一把扎扎茸茸的毛线就套上了孩子细细的双腕。“绕完线,得陪我玩翻绳!”孩子提出了交换条件。

作为动员参与绕线劳动的许诺,妈妈从中“提成”一小段毛线给予奖励,同时手把手传授的花样,也不过就那么四五种,比如大桥啦,面条啦什么的。《翻绳歌》这样唱的,“……你翻一个大鸡爪/我翻面条一根根儿/你翻一张小渔网/我翻一个洗澡盆儿……”隐约记起其中渔网、面条是紧接而来的,由一人手里十字交叉的渔网,变成另一人手里两根平行的面条,非常形象。而洗澡盆是一个空空如也的大圈——翻成了洗澡盆,也就泡了汤,只能从头再来了。

玩翻绳其实不在乎结果,倒是那心心相印、息息相关的合作,以及手与手的碰触交流,形成了一种温和的对话氛围。


照手影

没有电视也没有游戏机,做完作业,吃完晚饭,大多数住在低矮狭窄平房里的普通孩子,只能守着昏暗的灯光发呆。暖暖的灯光角度专一地射过来,一两米外的白墙成了一面银幕。几个孩子跪在靠墙的小床上,一场手影比赛就开始了。

最先登场的总是小兔子——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对拢,形成兔子圆圆的头,食指和小指向上跷起,就成了兔子的长耳朵。拇指扣一扣:小兔子在吃草。食指伸一伸:小兔子支起耳朵,在听风吹草动……

一声长啸,令人不寒而栗——大灰狼出场了!大灰狼的手法与小兔子差不多,只不过拇指与中指、无名指不是指尖相对,而是平捏着挤在一起,墙上的影子立刻就变成了一只长吻突出的恶狼。指间留出的三角孔是它锐利的眼睛,食指、小指向前探,是它粗硬的耳朵。不等墙上的小白兔转身,大灰狼迎面扑来,张开血盆大口,一口就把小兔子吞了下去。

这时,传来几声愤怒的狂吠——猎人家的狗出现了。扮演小白兔的那只手被“吞掉”后,回过身来变成一只与恶狼形状相仿的看家猎犬,以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气概直冲而来,与恶狼反复撕咬……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

手掌向下,四个手指作“介”字形,像个站立的小人。手腕拱起,上面蘸唾沫粘张撕成三角形的纸,就成了个戴草帽的老农民……

跳房子

跳房子,先要画房子。

画房子,也需要一块空地。房前屋后的泥土地,可以用小石子画,楼道、广场的水泥地上,也可以用粉笔画。房子是一间间连在一起的,最简单的画法,是画一个大方框,里面再分割成若干个小方块,然后按顺序编上号码,写上1、2、3、4、5、6、7……

跳房子的玩法,是要在房子外面放一只沙包,或者一个小铁盒,一块小瓦片。比如小瓦片,跳的人必须单脚起跳,用脚尖把小瓦片带进第1间房子里,再单脚跳进去,用同样脚法把瓦片带进第2间房子。就这样循序渐进,依次将瓦片踢进所有的房子,再将瓦片放在脚背上,一间房一间房地跳回来。如果在上述过程中出现瓦片压线、出界或踩线,就算失败,由对方从上一次的位置接着玩。

完成跳房子的人,要背对所有的房子,将瓦片拿在手里向后抛掷,抛入哪一间,就在哪一间写上自己的名字。以后再跳时,跳到这一间,就可以在里面双脚落地,歇息片刻。就这样,每完成一次跳房子,就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占一间归己。随着一次次成功,自己的房子连成片,跳起来会变得越来越容易,而对手的跨越则会越来越难,最终只好认输。


玩沙

拿一块吸铁石,在沙子里一圈圈探查,不一会儿,吸铁石的表面,就会有一层黑黑的铁砂,吸附在上面。将这些铁屑捏下来,放在火柴盒里,用吸铁石继续放在沙里吸,铁砂越集越多。攒够一小盒铁砂,如获至宝,仿佛装满一车皮宝贵的矿产;“运”回家,在水里淘净,澄清,晾干,就可以看铁砂跳舞。找一张硬纸板,把铁砂撒在上面,把吸铁石放在纸板下,看铁砂自动聚拢。吸铁石左右移动,铁砂就会一粒粒排成队伍,在纸板上游行。吸铁石上下移动,铁砂还会像叠罗汉一样立起来,摇摇摆摆,来回跳动。

被遗弃的沙堆,多数是过筛后剩下的粗沙,里面有比较大的石块。有一种石块,是黄褐色的,略显透明,表面的裂隙里,有时还能看到红色筋络状的硫化物。这就是孩子们玩的打火石。捡两块拳头大的打火石,磕在一起,会迸出火星,伴随一股浓浓的硫黄味。打火石在天黑后最好玩,几个人一起玩,伴着咔咔的敲击声,火星能照亮对方的脸。也有时乐极生悲,打火石夹到手指,磕出小小的血泡。


那时候孩子们可以玩的游戏,数也数不尽——

叠方宝

溜溜球

吊趴虎


游戏是相通的。孩子的玩,都有共同点:无论玩什么,玩的形式如何进化,游戏的骨子里,类似“小纸炮”“邮包炸弹”里的调皮,“彩虹船”“打灯笼”里的创意,“抬花轿”“翻绳”“找朋友”里的温馨,“跳皮筋”“拔老根儿”“撞拐”里的争强好胜等,都是游戏的精髓,由此才有了游戏的魅力,童年痴迷,没齿难忘。


游戏是有传承的。在中国,鸡头里剥“秦桧儿”、蟹壳里捉“法海”,这类源于典故和传说的儿戏,已不知流传了多少年;唤“水牛儿”、诱蝙蝠的童谣,也不知传唱了多少代。游戏的方法世代相传,年龄小一些的孩子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不断向大一拨的孩子学习,比如折纸的方法,照手影的方法,招“老子儿”的方法等。有些玩具,也是大孩子传给小孩子,小孩子长大传给更小的孩子。比如“50后”哥哥传给“60后”弟弟的一把弹弓、“60后”姐姐传给“70后”妹妹的一副羊拐,都成了他们珍藏的童年纪念。



-END-

你的童年时代

记忆最深刻的是哪个游戏?


本期作者:路艳霞

本期编辑:王广燕

订阅号:艺绽 · 微信号:bjvariety


至 臻 文  ·  放 如 花

北京日报文化新闻部 诚意奉献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发布或推送的所有内容,除注明来源外,版权均属北京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机构或个人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或发表。违者将由北京日报社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