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奉进化史观的乐观主义者们,总相信新比旧好,今日比过去好。但最终总是尴尬地发现现实的一地鸡毛。
在87版《红楼梦》诞生的30年后,重新打量这部电视剧当时的生产逻辑和诞生语境,再对照今天包围在我们四周的各种文化影视产品,很难不发出九斤老太般的感慨:一代不如一代。
与当代演艺圈濒临灭绝的演技和匪夷所思的现状形成对照的,是各种源源不断的新名词:僵脸式表演,抠图式制作,面具小鲜肉,数字小姐……
资本的倾斜带来影视制作行业的大爆发,但在每年数量惊人的产品中,已经很难找到可以称为“作品”的东西,更不要说“经典”了。
1987年5月,经过三年筹备和拍摄的电视剧《红楼梦》诞生。这是被誉为“历史人文全息图像”的《红楼梦》第一次通过电视影像进行传播。
该如何定义这个特殊的年份呢?这一年,邓小平因为改革再次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摇滚歌手崔健在一次集会上演唱了他的新作《一无所有》。
中国正在发生剧变。人们在所有领域都不再满足于单调和计划式的供给。
这之前的1979年,导演王扶林在去英国访问时,发现莎士比亚剧作被大量改编成了影视作品,而疯狂年代流行的读书无用论使得人们都不读书了,几乎没有人看古典名著。
“那么,如何普及呢?我觉得用最大众的形式最好”,于是他产生了拍摄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念头。回国后,他这个当时看来堪称疯狂的想法得到了央视和红学家们的支持。
很快,1983年2月成立了筹备组,12月完成剧本初稿。与此同时,王扶林决定全剧不请明星,151个角色,153名演员,全都是草根出身。这是当代影视作品第一次进行全国范围的海选。
他们有的是售货员,有的是制鞋工人,有的是文学爱好者。从数万名候选人中遴选而出,聚集在北京圆明园开始漫长的培训和排练。
在87版《红楼梦》中,演妙玉的是修鞋工(上),演元妃的是南京百货公司文具柜台的售货员(下)。
为他们上课的是包括沈从文、周汝昌、曹禺在内的当时中国最一流的红学和文史大家。
面对《红楼梦》这个超级大IP,王扶林有的是敬畏和珍惜。书里黛玉会古琴,惜春要画画,妙玉常下棋,戏外陈晓旭就得学琴,胡泽红就得学画,姬玉就得学棋。
《红楼梦》中,有“晴为黛影,袭为钗副”的说法,又有龄官、妙玉与黛玉长相气质相似的描述。在最终的呈现中,晴雯的扮演者张静林曾经也是黛玉的候选人。而最终龄官、妙玉的扮演者,也与陈晓旭的眉眼十分相似。这样的讲究和忠于原著,是极其罕见的。
龄官(左)、黛玉(中)、妙玉(右)
在开拍前的长期沉浸式体验和培训中,每个人都在渐渐与角色合一。以致后来我们在电视剧中发现,单是剧中出现的配角,仿佛都已经在那个角色里过了很久的日子。
参与过拍摄的红学家还回忆:拍摄秦可卿葬礼时的僧人、女尼都是从上海寺院请来的;黛玉进贾府时,街上表演杂耍的都是真正的民间艺人;拍摄黛玉葬花和湘云醉卧芍药丛,都要等花树绽放,但因为第一年错过了花开,于是就挪到下一年。放到今天,在抠图式制作横空出世时,这样的慢和痴,已经完全不可想象。
史湘云醉卧芍药圃(上)、黛玉荷锄归来(下)
在整个过程中,“最大的难题在于如何收尾”。剧组没有照搬后四十回的续书,而是坚持按照原著前80回正文的伏线和学术界多年研究成果完成了剧本,这是极其需要勇气的选择。
1987年上半年,《红楼梦》制作完成并在央视播出。之后的反馈,与王扶林之前预想基本一致:毁誉参半,差强人意,“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贾宝玉和林黛玉”。
正如每一个经典都有其“经典化”的过程。在时间的翻捡和不断验证中,随着后来各类《红楼梦》电影和戏剧的播出,对比之下,舆论开始对87版《红楼梦》有了更多正面的评价。
等到2007年,央视搞《红楼梦》剧组20年聚首,再3年后新版《红楼梦》伴随炒作和丑闻面世,在怀旧情绪的推动下,87版《红楼梦》被推进了经典的序列。这个结局是王扶林“想都不敢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