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编剧帮
创建于2013年4月,目前超过15万编剧、导演、制片人、公司总裁为主的影视专业人士订阅,是国内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编剧及剧本资源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成都日报  ·  2025年2月8日|成都海报 ·  12 小时前  
光明网  ·  刚刚!登顶!中国影史票房之王! ·  2 天前  
河南商报  ·  《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国影史票房第一! ·  2 天前  
河南商报  ·  《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国影史票房第一!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编剧帮

论好电影背后的成功学

编剧帮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10-10 21:00

正文

点击↑蓝字即可订阅

源 | 华谊兄弟研究院 (微信公众号:HBresearch)

新鲜血液的融入会加速电影产业的发展,但归根结底,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


腾讯影业2017年度发布会上公布的43个项目的新片单,再一次让这家年轻的影视公司受到业界极大的关注。与此同时,去年发布的第一份片单完成率不到三分之一,这也不禁让大家质疑,腾讯影业是否走得有点着急了?


有互联网基因的公司进入影视产业并不是新鲜事,前有乐视影业和阿里影业这样的先驱,后有小米、58同城和豆瓣等等,也都相继成立了影视公司。它们动作迅速、高调而且用力,在资本与平台优势的助推下,甚至不乏一些幸运儿将传统影视公司“甩开了”一段距离。此外,还有越来越多的小型影视公司雨后春笋般出现,开始改变着电影市场的整体格局。但客观来看它们的成绩,似乎又不如PPT上展示的那么漂亮。


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曾抛出这样的言论:“传统电影公司将来会为BAT打工。”现在看来,它们的确在更大范围的成为影视项目的组局者、主投主控方,传统影视公司则成为“联合出品方,局部参与者”。这样的搭配在很多时候成为一种谈资,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大数据等优势,辅以传统影视公司对内容的把控,对创作出质量与口碑双丰收的影视作品就有了十分的信心。


而实际的情况如何,这就要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上来:非传统影视公司做内容似乎始终不够漂亮,作品也不够有厚度,为什么?这背后有两点原因其实是比较显而易见的: 第一是专业性的问题;第二就是思维习惯对内容的影响。


两年立项近70个项目,小米、58同城都曾入局


一口气公布43个项目,有腾讯影业对影视行业的高度热情和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但同时也映射出了它的焦虑。


众所周知,一个文学IP卖给影视开发公司是有一定年限的,一旦制作方超过合同年限没有进行项目开发,那么IP拥有方就有权收回所有权,再和其他影视公司进行授权买卖。腾讯影业背靠阅文集团庞大的IP储备库,似乎不存在这样的担忧。但事实是,阅文虽然IP储备量大,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IP,诸如《藏地密码》《古董局中局》这些大IP都是腾讯影业从外部平台购得的。


▲电视剧《古董局中局》剧照


基于平台与资本的优势,这些有资源和背景的影视公司可以更大范围地囤积IP,但它们的团队大多缺乏原创内容的能力。以传统影视公司的作品为例,《绣春刀》的剧本就由导演路阳自己原创,再者去年博纳出品的《湄公河行动》,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了主创团队对内容把控的能力差异。


▲电影《绣春刀》剧照


另一方面,腾讯影业两年时间立项将近70个项目,不难看出是腾讯集团构建泛娱乐矩阵的需要,腾讯游戏、腾讯动漫、腾讯文学之外,电影将成为腾讯未来要发力的重点方向。这其实和阿里建设大文娱体系的概念相似,有业界人士指出,腾讯影业正在走阿里影业走过的所有路,也包括“弯路”。


按投入产出比来算,阿里影业出品的《摆渡人》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在票房和口碑上都不尽如人意。而腾讯影业在去年完成的两个项目《少年》和《择天记》,反响也不够热烈。快速布局、低效出产,这一系列的反应开始让业界有了疑问,它们是否真的能够胜任一个码盘者的角色并打造出优质的内容?


事实上,除了腾讯影业和阿里影业,小米、58同城、豆瓣和百度糯米等公司也都在近两年涉足影视行业,并分别成立了小米影业、58影业、豆瓣影业、百度糯米影业等等。但是小米影业在成立不足一年时间就需要进行结构调整,也没有产出任何作品,到最后变成了一个仅十几人的部门。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逐渐消失在公众视野中的乐视,也较早就进入了电影领域。从成立伊始,乐视影业就“剑走偏锋”,过于自信地基于数据分析,投资市场和受众喜欢的影视项目。参与投资出品郭敬明导演的电影《爵迹》和《小时代》系列,就是最好的例证。但这些电影并没有给乐视影业带来很好的投资回报,而主投主控的电影项目《长城》,更是让乐视影业陷入了困境。


▲电影《长城》剧照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 大多数新型的影视公司对内容还没有足够的掌控能力,以及对电影市场的也缺乏精准判断。 它们的优势与专业性并不在于此,或者说,想要在影视内容领域做出成绩,它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做内容需要很长“磨合期”,电影说到底是创意型产业


为什么说做内容的这条路很长,说到底还是一个思维的问题。我们做了简单的分析,将大多数新影视公司的思维特点归纳为:以资本和平台大数据为优势,信奉大IP。


大数据是项目筹备的基础和优势,这一点毋庸置疑。 通过对用户的习惯、喜好等各方面数据的提取,后台能准确地描绘出过去一段时间和当下时间段的用户画像。 在这样的情况下,它们可以形成一套模式化的运作路径,来规划和布局未来的项目。


但他们的缺点也在于此,过于信奉大数据,并以此为市场的衡量标准。上述乐视影业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种基于用户数据提取的信息,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于公司业务的布局和战略的调整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但影视内容具有特殊性,它归根结底是一个创意型产业,模式化的运作规律在它的范畴内并不适用。


此外,通过大数据的监控,可以分析得出当下明星的具体流量指数和商业价值指数等等,以此来敲定项目需要并能“实现最大价值”的演员,这也成为一大惯性思维。


但这里会存在一个问题,大数据得出的结论都是过去的指数或者是当下的指数,而一个项目从筹备立项到确定演员,至最后制作成片上映播出,所需要耗费的时间可能在一年甚至两到三年。明星在市场上的价值、流量等波动性很大,并且经常伴随着各种突发的负面新闻,很可能就会对整个项目带来极大风险。


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影视公司对于大IP的追求热情节节攀升。从腾讯影业公布的片单中来看,《藏地密码》《古董局中局》《庆余年》和《黄金瞳》等都是知名度很高的大IP,而且成片必然都是要投入大量资金成本的大制作。 但是大IP不对等于优质电影,好电影的呈现,最终还是要依靠主创团队对内容进行再创造和打磨的专业能力 。比如《湄公河行动》《美人鱼》和《老炮儿》都并非大IP,但同样可以呈现出优质电影该有的样子。


▲电影《美人鱼》剧照


▲电影《老炮儿》剧照


影视最重要的还是要以内容为本,这一点,传统影视公司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它们在内容领域积累多年,对优质内容的判断和把控都更有经验和把握。而在内容领域沉浸时间不长的年轻影视公司,对内容和人才的判定都是基于数据的分析或者是主观判断,必然无法做到运筹帷幄。


举个例子,有媒体指出,去年大热的《湄公河行动》也就只有博纳影业这样有经验的传统影视公司才能做出来。在此之前,博纳影业已经打造过《智取威虎山》和《十月围城》等主旋律电影,并采用商业电影的形式来进行包装,最后让影业取得了票房成绩和口碑的双丰收。


▲电影《湄公河行动》剧照


再举个例子,华谊兄弟当年看中乌尔善来拍电影《画皮2》也成为一段佳话。在拍摄《画皮2》之前,乌尔善还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导演,并没有真正拍摄大制作大电影的经历。但华谊基于20年来对电影导演的认识和分析,认定了乌尔善对内容的和镜头的把控能力,押宝他能胜任《画皮2》的导演。事实证明华谊的选择是对的,深耕内容20多年并保持一贯的专业度,这比从地产领域切入影视行业的万达都要更胜一筹。


▲电影《画皮2》剧照


中国影视行业VS好莱坞制作模式:术业要有专攻


在中国影视行业,一直以来也有对导演中心制还是制片中心制的讨论。实际上, 这二者都没有明确存在,目前中国影视行业更接近于以资本为主导的局面。在资本方面占据优势,成为项目的主投主控方,就等于在影视项目中具有最高的话语权。


有业内人士表示,电影市场中真正在做内容、做实事的还是传统影视公司的人。事实上,从腾讯影业发布的片单中可以看到,合作方也不乏新丽传媒这样的传统影视公司,它们也逐步意识到快速布局的前提还是要有可以把控内容的团队。


术业要有专攻,其实是对影视公司做内容最好的建议。这里我们可以看一下好莱坞电影的公司的运作模式,对于观众来说, 好莱坞重工业电影永远是心头好,而好莱坞的运作模式也是中国影视行业从业者学习的楷模。


好莱坞在上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一直都是导演中心制,但这种制度运行没有多久就被推翻,后来变成制片人中心制。而能够在好莱坞担任制片人的人,一般都拥有自己的制作公司,并和六大制片厂有一定的固定合作关系。此外,必须每年要亲自审核并参与制作和监控很多部影片。


也就是说,能担任制片人职务的,不仅要懂创作,还要懂财务把控、商业运作,最重要的是他应该是一部戏作为商业项目开始运作的最初发起者。 反观国内,现在大多数电影制片人或者出品人都挂着以片酬参与投资的演员的名字。在这种大环境的驱动下,中国影视行业也越来越偏离专业化,出现外行领导内行的尴尬局面。


此外,在好莱坞的电影制作流程中,所有的工种都要细分明确。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在好莱坞,甚至连录音师这一工种都细致到有专门换电池的人。而且每一个工种在每一个相应的环节里面,都有自己一定的话语权。


相比之下,中国影视行业的话语权话语权都掌握在主控方,也就是说谁出的钱多谁就占有绝对的领导权,也就可以决定影视内容的走向。这就是上述所提到的,大多数影视项目其实都有传统影视公司的有经验的制作团队参与其中,但是这种参与者的身份并不足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互联网思维撞入影视产业本身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情,年轻影视从业者也能给市场带来活力。但在目前的局面下,影视行业的从业者应该意识到,只有将传统影视公司做内容的专业性和经验运用得当,再辅以平台的数据和渠道优势,才是中国影视行业正确的打开方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