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智元导读】
最近,一位AI炒菜机器人不仅向人类大厨发起了PK,而且还通过了「图灵测试」:根本吃不出来是AI机器人炒的!而在这背后,竟然是1.5个亿的投入和近7吨菜的训练。
最近,这位名叫「美膳狮」的AI炒菜机器人,向湘菜大师杨孙师傅正式发起PK——
桌子上同样摆着两份备好的食材,双方需要炒同样的三道菜:XO酱笋炒海螺,小炒黄牛肉,辣椒炒肉。
这道XO酱芦笋炒海螺,杨师傅已经开整了。不过另一边,机器人还在气定神闲地休息中。
大概1分50秒后,机器人才开始炒制,它能追得上杨师傅吗?
让人惊讶的是,才炒了1分半,机器人这边的第一道菜已经出锅了??
总共用时3分08秒,机器人炒制的三道菜全部出锅,完美交卷!
相比之下,杨大厨在用时上的对比就比较惨烈了:9分32秒。
在北京三里屯,我们随机采访了10+路人,展开了盲测实验。
在口感的偏好上,大家对机器人和人类大厨的手艺各有偏好。
这一位路人坚定认为,右边的菜出自人类之手,但它实为机器人的大作。
随后,消息灵通的小编打听到,目前全国包括上海、北京、重庆、南京、沈阳、深圳等城市的诸多知名餐厅都已经在用AI炒菜机器人了。
而且和之前这波PK的结果一模一样,只要
这些门店的
店
主不说,
消费者并无察觉!
除此之外,在另两项指标上,机器人的出餐速度是人类大厨的3倍,因为它可以一「人」玩转三台机器。
从人体损耗上来看,AI大厨只用了33个动作,就完成了人类需要298个动作才完成的事,明显更省力。
如此看来,中国的餐饮后厨,或许正在进入AI机器人时代。
是的,在人机PK中表现惊艳的机器人美膳狮,已经进入了中国餐饮后厨,服务门店超千家,最长的餐厅工作时间已超过了500天。
2024年,成了现炒回归年,坚决对预制菜say no!
目前,华东地区的诸多著名连锁餐饮,包括一些上市餐饮企业,
都已经聘请这位「大厨」上岗了!
比如,在金鼎轩,师傅哐哐几勺后,它炒制的小菜就可以上桌了。
每一盘,都是一场味蕾的盛宴。食客们非常满意,忍不住点头称赞。
不用怀疑,你眼前这桌热气腾腾、色香味俱全的大餐,就是出自机器人大厨之手。
下面这盘菜,就是小编亲自试吃过的。说不是人类大厨做出来的,我还真不太信。
想做一盘青椒炒肉?把切好的猪肉交给机器人,剩下的时间,我们在旁边哼着小曲儿等着就行。
只见「大厨」灵巧的机器手臂开始娴熟地搅拌、翻炒,等肉炒到差不多的时候,再倒入切好的青椒。
数分钟后,一盘香气扑鼻的青椒牛肉就出锅了!看看这色泽,这油光,简直让人垂涎三尺。
近两年的实验证明,AI炒菜机器人美膳狮已能给餐饮业带来985效应——菜品还原度超过90%,人效提升80%,能耗节省45%。
在美膳狮的帮助下,某品牌在半年间,就新开了50家门店。
纵观国内,如今在全行业上岗的机器人「师傅」,已经达到了数千台。
川菜、湘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徽菜、鲁菜,可以说,就没有机器人大厨不会的。
总之,这位由橡鹿科技带来的名叫「美膳狮」的大厨,优点就是——真爆炒、锅气足。
炒菜,最核心的就是火候变化(温度曲线)和投放调味料时机的精妙结合,宛如一个魔法时刻。
为什么每个厨师都「千人千味」?同样的菜,投料时间、顺序不一致,滑炒、爆炒、溜炒、热锅热油的火候不一致,都会有味道差异。
因此,机器炒菜最重要的,就是实现火候变化和投料时机与分量的结合。
而美膳狮AI炒菜机器人与其他机器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完整记录了大师的炒制流程。
中餐中的所有步骤,都化为秒、克、度、转/秒的物理组合,大师的炒制过程则作为菜谱程序导入了机器人大脑。
所以,每餐都是按最高标准的厨艺炒制,口感始终如一。
《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如此动人,跟节目画面中那扑鼻而来的锅气不无关系。
所谓「锅气」,就是「烟火气」,就是美食之灵魂所在。
比如,要保留中国人传统的炒锅材质和工艺,还要在这个条件下做好「像人炒」一样的温度控制。要实现全方位模拟大厨搅拌,避免过老过生。
通过自研的机芯,美膳狮已经攻克AI控温这个难题,形成行业独特的锅体材质和控温技术。
它能根据食材克重、起始锅温、各地功率的不同,自适应烹饪需要一个最佳温度。
而为了实现AI控温,团队大概炒了两吨的菜,一年的投入大约在1.5亿元。
在炒制-洗锅-炒制的环节,以及一道菜结束锅温很高的时候,美膳狮都会做到无论降不降温,炒制温度都可以自适应,不会糊锅。
锅体
为此橡鹿科技研发了一款行业首创的锅体材质,做到了「无涂层、不粘锅、升温快、长期使用无需换锅体」。这款锅不仅出品更有锅气,并且比起氮化锅和滚筒锅,一年能节省接近万元的换锅成本。
据说为了测试这一款锅,橡鹿科技的研发团队也是测试了上百种材质。
火候
美膳狮,能在26秒内迅速升温至300度,锁鲜爆香,为还原美拉德反应创造条件。
对烹饪有了解的读者们都知道,如果在锅体温度较高时下冷油,就能快速锁住食物水分,产生爆炒香味,让口感外焦里嫩,这就是AI大厨能还原的「热锅冷油」技术。
另外,还需要让锅体均匀受热,保证食物的成熟度和口感。
炒芥兰时,假如锅体受热不均匀,就会出现前半部分熟了,后半部分没熟的情况。美膳狮就完美避开了这一点。
之所以能攻克炒制有适配的火候,稳压核心专利技术是一个基础。
这要求AI炒菜机器人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段、不同电压下,都能保证输出功率就是8800W,实现稳定可靠的加热曲线。
投料
上面那一盘盘琳琅满目的菜品,炒出来的过程也少不了适时加入油盐酱醋。
机器人大厨的这个部位,就是用来投料的。
醋、老抽、生抽、盐水、蚝油、油、味水、淀粉、烹饪水,洗锅水,一应俱全。
通过高精度蠕动泵,投料的误差直接控制在了0.1克。
不仅如此,在什么时刻投多少盒料、运动到什么位置、每个位置是否相互干涉,也全都精确到了毫米。
洗锅
第三,把机器人交付给餐厅只是开头,要让它在后厨和一个人类厨师一样「存活」下来,让餐厅真正用得好,还涉及菜谱复刻、用电改造、动线设计、帮助餐厅搭建AI大厨团队等等环节。
这也就意味着,AI炒菜机器人的生意链条会比想象中更长,一旦磕下也比想象更有壁垒。
而破解的「法门」,就是客户成功服务!通过它,就能帮餐厅老板改善财务模型。
也就是说,美膳狮的AE团队(AI厨师教练团队)不仅仅需要是AI炒菜机器人的专家,更需要是餐饮行业的专家,甚至是能够做餐饮品牌战略咨询和落地的专家。
而这种金字塔尖的复合人才,放眼整个行业,寥寥无几。
幸运的是,通过两年的时间,美膳狮培养了这么一支团队,他们能为客户提供标准、专业的系统化的服务流程。
不管是菜谱研发、菜谱复刻,还是单店使用、多店使用、AI厨师团队搭建,这支服务团队都能帮助客户搭建一整套的「机器人」使用系统,让购买机器的客户经营无忧。
此前,在服务型机器人的场景,不少机器人被指「噱头」,无法盈利。因此,或许真正决定这些企业生死的因素,是能不能让客户真正用起来,并且用得好。
从AI炒菜机器人出发,虽然过程比较艰辛,但我们似乎看到,至少有服务机器人代表正在将这个难题破冰。
说到这儿,大家可能开始好奇:这个AI炒菜机器人到底如何研发的,用这个思路做机器人的公司又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橡鹿科技是一家成立于2021年,由腾讯、IDG、源码资本、京东投资数亿元,核心创始团队均来自于互联网、人工智能、餐饮行业的头部企业的专用机器人公司。
橡鹿科技定义自己为一家局部研发、全程集成的专用机器人公司。
在研发美膳狮炒菜机器人的过程中,为了100%复刻大厨中餐的「色香味」,橡鹿科技针对性地自研了加热技术、温度控制等技术。
比如,中餐对于火候的要求非常之高。火力快速准确地变化,以及持续稳定的火力输出,对于烹饪中餐都是非常基础和重要的要求。
橡鹿科技自研的温控技术,能在电压波动的情况下精确地控制温度和功率,保持在1%以内的精度。而市面上的通用的解决方案,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除了精度之外,中餐炒制过程中还有快速升温的要求,每台机器出厂后,还需要在加热性能上保持一致性,为此,橡鹿科技研发了自己的专用电机——磐石机芯。
搅拌系统,用的是潜水艇技术
美膳狮的行星搅拌系统,甚至采用了潜水艇科学家指导的核心专利技术。
如下图所示,搅拌系统的两个轴,就像太阳系中的行星,一根轴能围绕太阳公转,而自己又在进行自转。
其中,副铲负责水平翻炒,主铲负责上下翻炒。与之同时的高速搅拌,则可以把食材抛向空中。
这种行业首创的六维搅拌设计,能够在翻炒时实现无死角的全方位覆盖。无论是想要生熟老嫩,都可以做到自由控制。
此外,在与锅体直接接触的搅拌片上,橡鹿科技也提出了一种独有的设计——不但能在炒菜时防止粘锅,而且还能在自清洁时把锅洗得更干净。
结构如此复杂的搅拌子,其拥有的零件数量也达到了46个之多。
通用机器人 VS 专用机器人
「点石(硅)成金」的老黄上用一排人形机器人将GTC 2024的开幕演讲带向高潮,预示着今年将是机器人赛道爆发的一年。
今年已经过去的4个月,通用人形机器人成为了科技行业热点频出的第二条「黄金赛道」。
按照Figure AI的设想,未来通用人形机器人将会代替人类去执行很多危险的,枯燥的体力劳动。
但目前接入OpenAI大模型的Figure 01,只能帮人类拿苹果、做一些分类整理的任务。
如果那时的通用人形机器算是18岁成年的话,现在它们可能才刚呱呱坠地,这一路走过去还不知道需要多长时间。
不过,从上文我们可以知道,在机器人科技树的另一个分支里,人类水平的自动化却已经实现了——中国的炒菜机器人,已经真正走进了餐厅的后厨,甚至大有变为「烤箱」等产品的普及程度之势头。
就像电动车作为交通行业应用最广的「专用机器人」,在中国重塑了国内的汽车行业,成为了「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成功范例。
脱胎于中国的炒菜机器人,或许也会像自动驾驶汽车一样,成为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出口新形式。
相比较而言,通用机器人的适应性更强,能在不同环境和场景中执行「多种任务」;但专用机器人在执行「特定任务」时,效率会更高,也更具性价比。
此前火爆全网的斯坦福Aloha,是通用机器人的逻辑,它的理想状态是机器人操控实现切菜、打蛋和炒菜功能,目前是人在背后操控机器人全流程。
中国的专用炒菜机器人美膳狮,也还需要人类完成食材摆放这一步,但剩下的投菜、投料时序,自适应炒菜所需温度,已全部实现无人化。
中美炒菜机器人走出了两种发展路径,二者是通用炒菜机器人和专用炒菜机器人的差异。
在橡鹿科技看来,以自动驾驶汽车和炒菜机器为代表的专用机器人,未来的需求不会逊色于通用机器人。
相反,当越来越多的专用机器人出现在日常的生活之中,通用机器人才会变得更多,更有用。
换句话说就是,专用机器人能够完全自动化整个生产过程,那么单元之间的连接将会很方便地被通用机器人完成,相当于专用机器人对通用机器人进行了赋能。
所以,做专用机器人时,不需要考虑会不会被通用机器人替代,而是要考虑将某件事进行自动化之后的商业机会有多大。
只要有需要人做而人不能做,或者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就是机器人的机会。